2023年终专题深度

11个新闻关键词中的2023,我们是怎样报导这一年的?

这是怎样的一年,在我们的身周、在我们关心的远方,发生了哪些带来深远影响的事件?

 2023年6月16日,维港天色昏暗,两只巨型吹气黄鸭在金钟。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6月16日,维港天色昏暗,两只巨型吹气黄鸭在金钟。摄:林振东/端传媒

端传媒编辑部

刊登于 2023-12-25

#2023年终专题

【编辑部按】2023年最后一次选题会,我们聊起了即将过去的这一年。这是怎样的一年,在我们的身周、在我们关心的远方,发生了哪些带来深远影响的事件?透过这些,我们在对这个世界产生怎样的认识和理解?

疫后中国、香港审讯进行时、#MeToo之火、天灾与人灾、从润学到走线、香港金融“神话”、东南亚“恐惧”、亚裔能见度、柯文哲、人工智能前夜、硝烟四起⋯⋯我们一口气列出了许多。

在端,我们把新闻带给你,也把新闻背后的脉络、变化的可能与艰难的限制,还有事件之间的相关性、不同意见的来由和表述带给你。但当编辑部回看这一年,当我们试图整理思绪并梳理出这11个年度新闻关键词的时候,落在我们笔头的,早已经不是单纯的新闻事件,而是活著的模样、深沉的担忧,是个体和同行的政治与挣扎,也是我们一起不断进行的内省和追问。

你呢?过去的这一年,还有哪些重要的趋势、事件、人物,某种意义上定义了你经历的2023呢?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欢迎点击订阅成为会员,带著好奇心与希望,清醒和正视的决心,看到更宽广的的世界。

疫后中国

“卷不动了。”

上海中山公园的家庭郊游活动。
上海中山公园的家庭郊游活动。

2022年12月7日,“白纸运动”一周后,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推出“新十条”防疫政策。不再强制核酸检测,放开感冒药购买,不再查验健康码。延续了近三年的 Covid-19 清零政策就此土崩瓦解。

几乎是一夜之间,核酸厅、健康码、检查点和“大白”防疫人员从街头消失,海报招贴也很快情理地干干净净。经过一轮海啸式感染的人们发现:他们又被抛入了一个期待“复常”的世界:病殁者未得讨论,国家媒体已开始强调“报复性增长”,期待经济复苏。

但贯穿整个2023年,经济危机反而成为关键词。投资不振、消费乏力、股市低迷、就业更难。相比疫前十年里飞速发展,心气高涨,疫后的的中国大陆似变了模样。

一种新的文化似乎在青年人之中酝酿,它并不激烈,但却沮丧、颓废;它并没有清晰的诉求,却不再笃定、自信;高度依赖凯恩斯主义逻辑的当代经济需要的是预期与信心,而在疫后中国社会,热情、期待和意义感,是否正在成为稀缺品?

【延伸阅读】
“中国式解封”专题
“上海封城一周年”专题
《被困在白纸的人》
《专访经济学家陈志武:中国经济的复苏困境,与未来发展方向的结构性转变》
“失业中国”专题
《老去的中国:30年后会变成什么样?》
“李克强逝世”专题

香港审讯进行时

所有法庭叙述都是历史的简略初稿。

2023年7月28日,《苹果日报》创始人黎智英在赤柱监狱。摄:Louise Delmotte/AP/达志影像
2023年7月28日,《苹果日报》创始人黎智英在赤柱监狱。摄:Louise Delmotte/AP/达志影像

2023年,港区国安法落地三年半,审讯仍是现在式。国安最大案、47人被控颠覆国家政权案横跨大半年,于年底完成结案陈词。紧接著的是黎智英及苹果案被控勾结外国势力罪案,案件两度延期终在年底开审。立场新闻被控煽动案,则在今年完成结案陈词,裁决延期至翌年。

所有法庭叙述都是历史的简略初稿。47人案中,4名认罪被告、10名不认罪被告等在庭上叙述自己对于初选和抗争路线的想法;立场新闻前总编辑钟沛权和检控专员则连日争论何为煽动、何为媒体责任。司法机构的裁决、政府的后续回应,更对香港司法程序和日后的案件影响深远。黎智英案首先奠定国安法的保释条件提高,更在后续引发政府提请人大释法、通过由特首批准聘海外律师处理国安案等重大司法震荡。

国安案之外,反修例运动的相关检控案件继续审理,其中更难被看见的是未被告知会否被起诉的被捕者,他们至今过著没有定案的生活。资深记者蔡玉玲查册调查7.21事件被告虚假陈述,最终坚持到终审法院上诉并获胜诉一案,亦引发了更深更广的思考。

在法院,仍然有人在不同领域捍卫作为人的基本权益。印尼家务工 Kartika 被雇主虐待事件,直至今年被法庭裁定获赔,但身心的伤口使生活无法复常。今年高等法院驳回房委会和政府两宗上诉——即男同志吴翰林和 Nick Infinger 各自入禀后合并的同志配偶居住权案,以及吴申请的同志遗产继承案。吴翰林亡夫及官司替代人李亦豪希望官方承认歧视、让诉讼止息,律政司则决定申请上诉至终院。

每场控辩双方的陈词,被告席喊出的认罪和不认罪,步出法庭后的血和泪。审判尚未完结。

【延伸阅读】
《香港人的国安时代:三年拘捕与检控》
《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控方第一证人区诺轩如何供述“35+计划”?》
《立场新闻案庭审:36天作供,17篇文章,一场煽动定义和媒体责任的争论》
《支联会拒交资料案判4.5个月——邹幸彤︰我们用行动给出一个非常简单的回答》
《黎智英及苹果国安案开审:首宗勾结外国势力审讯,警严防、市民冒寒排队旁听》
《蔡玉玲案之后:新闻自由在香港法律下何去何从》
《迟来10年的公义︰被单车链毒打、熨斗烫面,在港被虐移工获赔逾121万元》
《专访同志平权案主李亦豪:丧夫后,我要捍卫“我们是家人”的事实》

#MeToo之火

无论在哪里,#Metoo发生的时候,反挫(backlash)也从未停止。

2023年6月9日,台北,行人在广告萤幕前走过马路。摄:陈焯𪸩/端传媒
2023年6月9日,台北,行人在广告萤幕前走过马路。摄:陈焯𪸩/端传媒

或许没人想过,2023年台湾一部结合选举和#Metoo题材的电视剧《人选之人》,播出不久便在现实中刮起飓风——今年的六四纪念,台湾政圈、文化圈、传媒圈、娱乐圈、中国民运圈等相继爆发#MeToo,光是曝光事件,就用了接近一个月。罪恶从不见光的角落涌出,控诉者也从女性扩大到男性和LGBTQ群体,台湾司法机构在7月底紧急修改“性平三法”,但法律修补不到的文化改造,是台湾公民社会不愿放弃的动能。

今年是中国#Metoo运动的第五年,5月,文化出版界也爆出一轮指控,而这一次,受害者不再像早期那样被呼吁、联系和寻找,而是一个接一个站出来,自发去与公众做连结。12月,关于知识分子也在进行性狩猎的检举在中国知识圈短暂发声,这一次,#Metoo的框架或许已经不够用,被视为猎物的寻找与狩待,引发不少人的同理与共鸣。今年的香港也受到台湾氛围影响,分别在摄影圈和导演圈发生过#Metoo指控,这并非香港的第一次,但这次的讨论甚至扩大到了“性”以外的暴力范畴。而无论在哪里,#Metoo发生的时候,反挫(backlash)也从未停止。

关注这些新闻的意义或许在,不论我们身在何处、生活于何种政治制度下,我们都想要好的政治:它不应该被任何力量垄断,也不应该被代表,它生发于从私人生活到公共生活的正义,而那是一条世代更迭下,艰难、周转却渐见清晰的路。

【延伸阅读】
“台湾#MeToo专题”
《台港中#MeToo对谈(上):#MeToo是否检讨非性的暴力?是所有人的运动吗?》
《台港中#MeToo对谈(下):除了制度改革,#MeToo能有“私了”策略吗?》
《中国#Metoo运动又一站:文化界的昨日旧梦和取消清算》
《民运圈#MeToo调查:圈外是极权,圈内是父权,受害者的多重受困》
MeToo六年:在欧美,这场运动面临反弹与质疑

天灾与人灾

“如果没有出口,也没有终点,该如何寄望?”

2023年8月1日,中国涿州,救灾人员正在疏散村内被困市民。摄:Zhai Yujia/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8月1日,中国涿州,救灾人员正在疏散村内被困市民。摄:Zhai Yujia/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

全球暖化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是全球沸腾(global boiling)时代——这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今年的感言,回应的是7月出现的“极端酷热天气”。灼热高温,定会反复折叠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今年已在太平洋成型,2024年只会继续打破高温纪录。

大气环流和海洋温度的改变,影响飓风和降雨模式。对于任何政体、任何执政能力,应对极端天气的挑战都往往是“超额”的;不论在黑色暴雨淹城的香港、洪水过境的中国华北还是大水淹了地下室的纽约,应对出险,都会天灾变人灾。

有学者给这个地质年代取了一个富有争议的名字:人类世。人类作为年轻物种,对地球造成了独特且深远的影响,享受改变的红利或为此付出代价。人灾处处,不论是核电厂排废水,还是鄱阳湖被挖空。灾后(aftermath)不能完全复常,自扫门前雪也将成为失效的旧范式,未来是全人类的风险未来。端在2023年开启“人类世”专栏——都知道个人影响有限,但未来的政治,终归也是我们个体的生命政治。

【延伸阅读】
《涿州之灾:“保卫北京”?极端气候下谁影响灾难的流向?》
《从百年一遇到“一年一遇”:纽约大水,住在地下室的他们还没准备好》
《政府缺位下的黑雨香港:劳工抢修、小店互助,淹没的花田和生还的狗》
《“秦始皇来了”:政府以保育为由进驻鄱阳湖,以湖为生的人只能失落退场》
《福岛核灾复原(下):如果没有出口,也没有终点,该如何寄望?》

从润学到走线

润出来的初到者,开始和彼岸的生活交手。

一个6岁孩子和父亲在雨林艰苦跋涉四天后,乘船到达达连隘口的出口处,当地人把他抱出竹筏。摄:Shawn Yuan/端传媒
一个6岁孩子和父亲在雨林艰苦跋涉四天后,乘船到达达连隘口的出口处,当地人把他抱出竹筏。摄:Shawn Yuan/端传媒

在南美哥伦比亚和巴拿马边境,有一大片未开发雨林叫“达连隘口”(Darien Gap),这片原始沼泽和森林是南美海洛英和军火流通的地带,哥伦比亚和巴拿马执法部门都无法有效控制。但根据联合国难民处的资料,在2023年前10个月,有近3万“走线”的大陆人经达连隘口入境巴拿马--在去年大陆全面“放开”后,许多大陆人走上了这条本由南美偷渡客和难民走出来的路线,从南美厄瓜多尔开始,穿越哥伦比亚﹑巴拿马﹑危地马拉﹑墨西哥等国,再进入美国申请庇护。

2023年,端传媒​​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开始,一路跟随著一群大陆偷渡客“走线”。记者一路记录偷渡客结队﹑买装备﹑联络蛇头﹑也记录一般没出过国门,英文也不大会讲的他们,为何冒死“润”出中国。

“润”不是2023年才出现的网络用语,但2023年继续有不少人的生活被“润”定义,有人刚刚移民、有人正在申请、有人还在思索考量。在北美、澳大利亚、英国、欧洲这些润学热门目的地,疫情后跟著新的移民潮润出来的初到者,开始和彼岸的生活交手。我们的深度报导、异乡人专栏和播客系列“行星酒馆”都纪录了当下这个正在成形的新离散社群和个体—— 如何在新的土地建立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如何处理和故土、亲友和过去的关系、如何继续曾经的信仰和梦想、如何在新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建立新的社群,如何忘却,又如何记得。

【延伸阅读】
《为了润,他们在拉美长征四千公里》
《还好有泰国——高压年代里,属于大陆年轻人的另一种“润”法》
《离散的人,流动的书:在欧洲开一家中文书屋,对抗“一代移民”的宿命》
《白纸落地之后》
“行星酒馆”播客
“异乡人”专栏

柯文哲、蓝白合

台湾的第三势力将往何处去?

2023年11月15日,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国民党总统参选人侯友宜、民众党主席兼总统参选人柯文哲,以及担任见证人的台湾前总统马英九手牵手合照。摄:Ann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2023年11月15日,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国民党总统参选人侯友宜、民众党主席兼总统参选人柯文哲,以及担任见证人的台湾前总统马英九手牵手合照。摄:Ann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柯文哲是贯穿2023年台湾政治的名字,蓝白合是环绕在2024年台湾总统大选的阴影。自诩“墨绿”、“二二八受害者家属”而投入政治的柯文哲,其支持者有一大群“天然独世代”。这群厌恶传统政治的选民,是柯文哲自认有资格与“百年大党”国民党谈合作的底气。但是,柯文哲本身究竟代表何种形象?他的支持者又来自哪里?

对于国民党来说,由执政超过一个甲子的大党到必须与柯文哲合作,国民党到底输在了哪里?回看蓝白合由合作到破裂的过程,国民党与柯文哲到底心意是真是假,又有著各种盘算?

而在蓝白合破裂之后,柯文哲始终未能达到民调第二名,但柯文哲若不能“问鼎大位”,民众党又是否能继续位居第三大党?即将到来的2024台湾大选后,新的政府又将如何运作?端传媒2023年长期关注柯文哲、蓝白合,并借此为切入点,试图探讨柯文哲背后的社会现象与台湾政治未来的发展。

【延伸阅读】
《2024台湾大选的十个关键字:蓝白合欲下架民进党,认知作战影响战与和》
《第三势力何处去?柯文哲背后停滞的蓝营与台湾新保守主义的崛起》
《叶耀元:一开始就注定破局,台湾大选不可能的“蓝白合”》
《“我的支持者都没有投票权”:总统大选青年论坛上,学生怎么看柯文哲?》
《“柯文哲就是一个集合体”——她在游行中手持柯文哲“歧视女论”而被网暴》

香港金融“神话”

经济衰退不只是数字游戏,走下坡的趋势将会怎样影响民生,渗入生活?

2023年7月12日﹐香港铜锣湾的人群在马路上。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7月12日﹐香港铜锣湾的人群在马路上。摄:林振东/端传媒

社会经历巨变后的2023年,香港特首李家超发表的施政报告标题为“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添幸福”。推动经济作为香港政府的重头戏,“说好香港故事”的宣传公关机制投放亿元,重塑香港形象。但从楼市、股市、消费意欲、旅客数量、输入人才计划、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到维港两岸灯饰,数据和市况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疫情过后,香港的经济复苏步伐缓慢,政府公布今年第三季本地生产总值按年增长为4.1%,低于市场预期;同季私人消费按年增长6.3%,升幅较前一季度的7.7%放缓。想要吸引人才,但申请者最终未必留港。推出“夜缤纷”鼓励留港消费,但不少港人转移北上消费。维港的灯饰亦比往年更少了。

香港金融“神话”仍存在吗?经济衰退不只是数字游戏,走下坡的趋势将会怎样影响民生,渗入生活?一年终结之时,若有些话不能说,我们来谈谈香港经济。

【延伸阅读】
《香港是个option:高才通申请掀热浪,他们会移居香港吗?》
《官方说书人:数据拆解“说好香港故事”亿元计划》
《港人北上消费周末日志:远离政治,在价廉食买玩中享乐》
《渔翁撒网的夜缤纷计划,能令香港黑夜活过来?》
《维港圣诞灯饰变少?平安夜,跟灯饰大王黄剑山走一趟尖东》

东南亚“恐惧”

恐惧从何而来,又是为了怎样的目的被反复渲染?

2022年8月22日,台湾桃园国际机场出境大堂播放海外求职诈骗的提示。
2022年8月22日,台湾桃园国际机场出境大堂播放海外求职诈骗的提示。

2023年,“缅北”在中国互联网上被描绘成一个布满诈骗园区、“割腰子”惨案盛行的地方。这是继2022年台湾和香港与柬埔寨有关的电信诈骗与人口贩卖案件被曝光后,东南亚“诈骗传说”的再次升级。这一整个地区的各个国家,在华语地区的民众看来,都变成了一片危险之地。

在台湾的背包客网站上,会有人问柬埔寨真的危险吗?在暹粒的马来西亚华人,会同独自出行的撰稿人说,柬埔寨这么危险,你怎么敢一个人来?“恐惧”不仅在民间流传,让旅行者再三确认,更变成一种文化再造与流量密码,今年在中国上映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等电影票房丰收,内容却跳过真实,将恐惧直接转换成奇观供人们消费,甚至演变成一种新的主旋律式的政治正确。

可是东南亚的电信诈骗究竟是什么样的状况,不同国家如何陷在诈骗产业链当中,它们的位置又发生了怎样的更替?恐惧从何而来,又是为了怎样的目的被反复渲染?穿透都市传说,我们看到真实的东南亚和这条诈骗产业链的变迁。

【延伸阅读】
《缅北X电信诈骗:电诈与东南亚地方“捆绑”,还是在全球迁徙流变?》
《缅北诈骗园区逃离者自述:没有见过“割腰子”,但里面的人会被卖来卖去》
《中国电影走出低谷今夏大丰收?当恐惧变成爆款票房密码》
《电影〈孤注一掷〉:渲染东南亚诈骗犯罪,中国主旋律的新拐点》
《柬埔寨行记:对外界的危险想象与恐惧,是华语圈的共同语境 》

亚裔能见度

“亚洲”、“东亚”甚至“华人社群”,都丛生出更多脉络与分枝,鲜活而生动。

2023年3月12日,美国加州洛杉矶好莱坞第9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杨紫琼凭《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摄:Carlos Barria/Reuters/达志影像
2023年3月12日,美国加州洛杉矶好莱坞第9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杨紫琼凭《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摄:Carlos Barria/Reuters/达志影像

这一股能量是慢慢凝聚的,亚裔曾经一度是全世界文化中的次要或者仅仅提供多元面向的角色,逐渐从背景板的一员走入舞台中央。在《寄生上流》/《上流寄生族》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之后,这样的能量有增无减。

年初杨紫琼以首位亚裔演员身份拿下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证明在电影工业内的权力关系无法再继续忽视亚裔,年中电影《从前的我们》和剧集《怒呛人生》疯狂收获全世界好评,新锐作家匡灵秀登上各种好书推荐榜,重新包装白人的公式化作品也不再是亚裔创作者的终点。通过流行产业中的影像,亚裔群体重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和观点,讲述了迁徙和离散体验如何与各自的文化与个体发生反应,这样的第一视角树立了亚裔的新形象,成为美国多年平权运动后,能见度提升最高的族裔内容。

这些源自北美亚裔移民的文娱作品,几乎同时也在东亚各国引发关注。在中文互联网上,“东亚人”成为流行语,人们纷纷共情源自“东亚家庭”、“东亚社会”的复杂亲密关系、家庭矛盾、厌女文化、内卷精神,在异国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同时,身处太平洋此岸的主体视角和生活经验,也引发了关于这些作品对于亚洲文化的挪用、刻板印象和政治正确的批评。“亚洲”、“东亚”甚至“华人社群”,都丛生出更多脉络与分枝,鲜活而生动。一直以来,我们关注这些复杂而立体的景象,以不同形式的报导和文章,试图捕捉著亚裔被看见的每一个细节。

【延伸阅读】
《Lisa上疯马骚:亚洲偶像不可承受的欲望自由权力之辩》
《支持推翻“平权法案”的美国亚裔,到底在想甚么?》
《西游ABC:谁才是“西游记”权威?中国观众对异国华裔的规矩》
《<妈的多重宇宙>凭什么横扫奥斯卡?》
《白脸、黄脸和更黄的脸:谁有资格书写华裔故事?》
《Netflix剧集<怒呛人生>:东亚家庭的枷锁去到大洋彼岸也无法摆脱?》

人工智能前夜

它还没出现,我们已经被逼著学习共存

ChatGPT 设计图片。
ChatGPT 设计图片。

首先声明,下面这段文字是(人类)编辑写的,不是人工智能代笔。

好像在不久之前,上面这段话说出来都嫌太荒谬了,但在过去一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在去年底横空出世,除了可以用自然语言与人类互动﹑问答,也能生成文字﹑翻找资料﹑自动摘要,甚至可以用特定风格来写极速写文章……许多企业指这种科技将会“取代”人类员工,声明将会裁员。事实上,我们想像的那种有“意识”的人工智能尚未出现,但我们好像不得不提早学习与它共存, 而且,被逼著思考它可能带来的各种社会与道德问题:AI能决定一个人是不是理性自杀吗?有了 AI,我们还需要新闻记者吗?威权政府有了 AI 工具,我们是不是就永远走不出那个数码圆形监狱?

都说人类站到食物链顶层是因为懂得使用工具,但这些工具会如何倒过来模塑人类社会?2023年,端开启了“工具人”专栏,在人工智能前夜,探讨在科技的飞速发展面前,那些我们不得不问的难题。

【延伸阅读】
《ChatGPT与荷里活编剧大罢工:他们真的在害怕AI吗?》
《ChatGPT要取代传媒了吗?端编辑室的一场“人工智能”小实验》
《我问“电子生化人”Kevin Warwick:人类为甚么要“升级”?》
《我躺了一趟人工智能自杀胶囊:科技可以让我们终得好死吗?》
《人工智能训练师孙羽茜:当AI学会说 NO,以及其他更真实的问题》
《揭秘文心一言,AI时代的智能写作利器》

硝烟四起

“又是战争。又是无人需要,无端降临的苦难”

2023年6月8日,加沙,巴勒斯坦儿童在与以色列的战斗中被摧毁的房屋内。摄:Fatima Shbair/AP/达志影像
2023年6月8日,加沙,巴勒斯坦儿童在与以色列的战斗中被摧毁的房屋内。摄:Fatima Shbair/AP/达志影像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曾经在日俄战争爆发后的1904年写下激烈的反战宣言:“又是战争。又是无人需要,无端降临的苦难,又是谎言,又是普遍的昏聩、人类兽性的爆发。这不是梦,而是恐怖的现实。”

一百年过去。在冷战结束后,我们从未像今天那样接近百年前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欧洲边缘的俄乌战场已经变成了绵长的堑壕战“绞肉机”,哈马斯对以色列的突袭带来的是加沙地带数十年未有的战斗,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中,那里都可谓是人造的地狱景象。

整个2023年,那些先前我们并不注意的“小冲突”也在继续:高加索事实上发生了对亚美尼亚族的人口置换和清洗;印度和巴基斯坦仍在克什米尔小规模交火;土耳其军在夏季的旷野和冬季的雪山上围剿他们眼中的库尔德恐怖份子;西非多地兵变;苏丹内战变为人道危机;埃塞俄比亚(衣索比亚)战火已止但不断传出先前的恐怖屠杀故事⋯⋯

战争并未远去,尽管台海的战争风险稍有缓和,但寻求武力解决的主张全无松动。然而台海并非唯一的高风险地带,两韩在半岛仍然剑拔弩张,南海亦升级龃龉,甚至,阿根廷新总统又对马岛提出诉求⋯⋯

但战争也许不全然是人类之恶。身处战争中的,因压迫和暴行而反抗的人,或许也无法说出托翁那样的句子。死亡和恐惧的另一面,也有团结与希望:缅甸政变两年后,抵抗军正在战斗中尝试缔造一个跨越民族鸿沟的历史伤痕的新国家——未必会成功,但除了胜利他们别无选择。

我们恐惧。过去一年,殁于战场的传媒同行已经是过去数年的总和。但报导战争、关注战争风险,提供讨论战争的公共空间,始终是媒体使命和时代义务。我们想要认真面对它,想要认真讨论它,我们始终相信只有这样才有机会避免战争、终结战争。

【延伸阅读】

“以色列-哈马斯战争专题”
“战争的阴影”专题
“俄乌战争”第二年
《图解巨变中的缅甸战局:“人民游击战”为何有望终结军政府?》
《袁源x林垚 战争与责任对谈(上):俄罗斯普通人应该对俄乌战争负有责任吗?》
《袁源x林垚 战争与责任对谈(下):作为战争的旁观者,我们能做些什么?》
《邻居开战、同态复仇:杀戮之后,仇恨如何跨越代际》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