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兼系主任)
在2024台灣大選總統與副總統候選人登記截止的前一天(11月23日),國民黨與民眾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侯友宜與柯文哲,以及欲獨立參選的郭台銘和國民黨黨主席朱立倫與前總統馬英九,在台北君悅飯店進行了最後一次協商。其結果已經成為歷史,也就是藍白合確定破局收場;國民黨最後提出侯友宜搭配趙少康,而民眾黨則提出了柯文哲與吳欣盈這對組合,要與民進黨的賴清德與蕭美琴來角逐下一屆的總統與副總統寶座。至於郭台銘,則宣布退選。
在藍白合這齣八點檔大戲劇終落幕之後,也是時候該好好回顧一下這場雙方都有意願的合作,為什麼最後會以破局收場。
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藍白合或許從一開始就注定要破局。原因有三:總統與副總統職權的差異性、民調結果無法改變藍白合政治分配的核心衝突,以及選民結構無法融合。接著,讓我一步一步拆解藍白合為什麼最後變成「只可遠觀但不可褻玩焉」,其終究只能是一個不可得的幻想罷了。
為什麼要藍白合?
政黨輪替雖然都是國民黨與民眾黨想達成的目標,可是雙方如果真的合作,必然有一方必須要「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