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個新聞關鍵詞中的2023,我們是怎樣報導這一年的?

這是怎樣的一年,在我們的身週、在我們關心的遠方,發生了哪些帶來深遠影響的事件?
2023年6月16日,維港天色昏暗,兩隻巨型吹氣黃鴨在金鐘。攝:林振東/端傳媒
2023年終專題

【編輯部按】2023年最後一次選題會,我們聊起了即將過去的這一年。這是怎樣的一年,在我們的身週、在我們關心的遠方,發生了哪些帶來深遠影響的事件?透過這些,我們在對這個世界產生怎樣的認識和理解?

疫後中國、香港審訊進行時、#MeToo之火、天災與人災、從潤學到走線、香港金融「神話」、東南亞「恐懼」、亞裔能見度、柯文哲、人工智能前夜、硝煙四起⋯⋯我們一口氣列出了許多。

在端,我們把新聞帶給你,也把新聞背後的脈絡、變化的可能與艱難的限制,還有事件之間的相關性、不同意見的來由和表述帶給你。但當編輯部回看這一年,當我們試圖整理思緒並梳理出這11個年度新聞關鍵詞的時候,落在我們筆頭的,早已經不是單純的新聞事件,而是活著的模樣、深沉的擔憂,是個體和同行的政治與掙扎,也是我們一起不斷進行的內省和追問。

你呢?過去的這一年,還有哪些重要的趨勢、事件、人物,某種意義上定義了你經歷的2023呢?在留言區告訴我們吧。歡迎點擊訂閱成為會員,帶著好奇心與希望,清醒和正視的決心,看到更寬廣的的世界。

疫後中國

「卷不動了。」

上海中山公園的家庭郊遊活動。
上海中山公園的家庭郊遊活動。

2022年12月7日,「白紙運動」一週後,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推出「新十條」防疫政策。不再強制核酸檢測,放開感冒藥購買,不再查驗健康碼。延續了近三年的 Covid-19 清零政策就此土崩瓦解。

幾乎是一夜之間,核酸廳、健康碼、檢查點和「大白」防疫人員從街頭消失,海報招貼也很快情理地乾乾淨淨。經過一輪海嘯式感染的人們發現:他們又被拋入了一個期待「復常」的世界:病歿者未得討論,國家媒體已開始強調「報復性增長」,期待經濟復甦。

但貫穿整個2023年,經濟危機反而成為關鍵詞。投資不振、消費乏力、股市低迷、就業更難。相比疫前十年裏飛速發展,心氣高漲,疫後的的中國大陸似變了模樣。

一種新的文化似乎在青年人之中醞釀,它並不激烈,但卻沮喪、頹廢;它並沒有清晰的訴求,卻不再篤定、自信;高度依賴凱恩斯主義邏輯的當代經濟需要的是預期與信心,而在疫後中國社會,熱情、期待和意義感,是否正在成為稀缺品?

【延伸閱讀】
「中國式解封」專題
「上海封城一週年」專題
《被困在白紙的人》
《專訪經濟學家陳志武:中國經濟的復甦困境,與未來發展方向的結構性轉變》
「失業中國」專題
《老去的中國:30年後會變成什麼樣?》
「李克強逝世」專題

香港審訊進行時

所有法庭敘述都是歷史的簡略初稿。

2023年7月28日,《蘋果日報》創始人黎智英在赤柱監獄。攝:Louise Delmotte/AP/達志影像
2023年7月28日,《蘋果日報》創始人黎智英在赤柱監獄。攝:Louise Delmotte/AP/達志影像

2023年,港區國安法落地三年半,審訊仍是現在式。國安最大案、47人被控顛覆國家政權案橫跨大半年,於年底完成結案陳詞。緊接著的是黎智英及蘋果案被控勾結外國勢力罪案,案件兩度延期終在年底開審。立場新聞被控煽動案,則在今年完成結案陳詞,裁決延期至翌年。

所有法庭敘述都是歷史的簡略初稿。47人案中,4名認罪被告、10名不認罪被告等在庭上敘述自己對於初選和抗爭路線的想法;立場新聞前總編輯鍾沛權和檢控專員則連日爭論何為煽動、何為媒體責任。司法機構的裁決、政府的後續回應,更對香港司法程序和日後的案件影響深遠。黎智英案首先奠定國安法的保釋條件提高,更在後續引發政府提請人大釋法、通過由特首批准聘海外律師處理國安案等重大司法震盪。

國安案之外,反修例運動的相關檢控案件繼續審理,其中更難被看見的是未被告知會否被起訴的被捕者,他們至今過著沒有定案的生活。資深記者蔡玉玲查冊調查7.21事件被告虛假陳述,最終堅持到終審法院上訴並獲勝訴一案,亦引發了更深更廣的思考。

在法院,仍然有人在不同領域捍衛作為人的基本權益。印尼家務工 Kartika 被僱主虐待事件,直至今年被法庭裁定獲賠,但身心的傷口使生活無法復常。今年高等法院駁回房委會和政府兩宗上訴——即男同志吳翰林和 Nick Infinger 各自入稟後合併的同志配偶居住權案,以及吳申請的同志遺產繼承案。吳翰林亡夫及官司替代人李亦豪希望官方承認歧視、讓訴訟止息,律政司則決定申請上訴至終院。

每場控辯雙方的陳詞,被告席喊出的認罪和不認罪,步出法庭後的血和淚。審判尚未完結。

【延伸閱讀】
《香港人的國安時代:三年拘捕與檢控》
《香港民主派47人初選案:控方第一證人區諾軒如何供述「35+計劃」?》
《立場新聞案庭審:36天作供,17篇文章,一場煽動定義和媒體責任的爭論》
《支聯會拒交資料案判4.5個月——鄒幸彤︰我們用行動給出一個非常簡單的回答》
《黎智英及蘋果國安案開審:首宗勾結外國勢力審訊,警嚴防、市民冒寒排隊旁聽》
《蔡玉玲案之後:新聞自由在香港法律下何去何從》
《遲來10年的公義︰被單車鏈毒打、熨斗燙面,在港被虐移工獲賠逾121萬元》
《專訪同志平權案主李亦豪:喪夫後,我要捍衛「我們是家人」的事實》

#MeToo之火

無論在哪裡,#Metoo發生的時候,反挫(backlash)也從未停止。

2023年6月9日,台北,行人在廣告螢幕前走過馬路。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6月9日,台北,行人在廣告螢幕前走過馬路。攝:陳焯煇/端傳媒

或許沒人想過,2023年台灣一部結合選舉和#Metoo題材的電視劇《人選之人》,播出不久便在現實中颳起颶風——今年的六四紀念,台灣政圈、文化圈、傳媒圈、娛樂圈、中國民運圈等相繼爆發#MeToo,光是曝光事件,就用了接近一個月。罪惡從不見光的角落湧出,控訴者也從女性擴大到男性和LGBTQ群體,台灣司法機構在7月底緊急修改「性平三法」,但法律修補不到的文化改造,是台灣公民社會不願放棄的動能。

今年是中國#Metoo運動的第五年,5月,文化出版界也爆出一輪指控,而這一次,受害者不再像早期那樣被呼籲、聯繫和尋找,而是一個接一個站出來,自發去與公眾做連結。12月,關於知識分子也在進行性狩獵的檢舉在中國知識圈短暫發聲,這一次,#Metoo的框架或許已經不夠用,被視為獵物的尋找與狩待,引發不少人的同理與共鳴。今年的香港也受到台灣氛圍影響,分別在攝影圈和導演圈發生過#Metoo指控,這並非香港的第一次,但這次的討論甚至擴大到了「性」以外的暴力範疇。而無論在哪裡,#Metoo發生的時候,反挫(backlash)也從未停止。

關注這些新聞的意義或許在,不論我們身在何處、生活於何種政治制度下,我們都想要好的政治:它不應該被任何力量壟斷,也不應該被代表,它生發於從私人生活到公共生活的正義,而那是一條世代更迭下,艱難、週轉卻漸見清晰的路。

【延伸閱讀】
「台灣#MeToo專題」
《台港中#MeToo對談(上):#MeToo是否檢討非性的暴力?是所有人的運動嗎?》
《台港中#MeToo對談(下):除了制度改革,#MeToo能有「私了」策略嗎?》
《中國#Metoo運動又一站:文化界的昨日舊夢和取消清算》
《民運圈#MeToo調查:圈外是極權,圈內是父權,受害者的多重受困》
MeToo六年:在歐美,這場運動面臨反彈與質疑

天災與人災

「如果沒有出口,也沒有終點,該如何寄望?」

2023年8月1日,中國涿州,救災人員正在疏散村內被困市民。攝:Zhai Yujia/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8月1日,中國涿州,救災人員正在疏散村內被困市民。攝:Zhai Yujia/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

全球暖化時代已經結束,現在是全球沸騰(global boiling)時代——這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今年的感言,回應的是7月出現的「極端酷熱天氣」。灼熱高溫,定會反覆折疊出現,厄爾尼諾現象今年已在太平洋成型,2024年只會繼續打破高溫紀錄。

大氣環流和海洋溫度的改變,影響颶風和降雨模式。對於任何政體、任何執政能力,應對極端天氣的挑戰都往往是「超額」的;不論在黑色暴雨淹城的香港、洪水過境的中國華北還是大水淹了地下室的紐約,應對出險,都會天災變人災。

有學者給這個地質年代取了一個富有爭議的名字:人類世。人類作為年輕物種,對地球造成了獨特且深遠的影響,享受改變的紅利或為此付出代價。人災處處,不論是核電廠排廢水,還是鄱陽湖被挖空。災後(aftermath)不能完全復常,自掃門前雪也將成為失效的舊範式,未來是全人類的風險未來。端在2023年開啟「人類世」專欄——都知道個人影響有限,但未來的政治,終歸也是我們個體的生命政治。

【延伸閱讀】
《涿州之災:「保衛北京」?極端氣候下誰影響災難的流向?》
《從百年一遇到「一年一遇」:紐約大水,住在地下室的他們還沒準備好》
《政府缺位下的黑雨香港:勞工搶修、小店互助,淹沒的花田和生還的狗》
《「秦始皇來了」:政府以保育為由進駐鄱陽湖,以湖為生的人只能失落退場》
《福島核災復原(下):如果沒有出口,也沒有終點,該如何寄望?》

從潤學到走線

潤出來的初到者,開始和彼岸的生活交手。

一個6歲孩子和父親在雨林艱苦跋涉四天後,乘船到達達連隘口的出口處,當地人把他抱出竹筏。攝:Shawn Yuan/端傳媒
一個6歲孩子和父親在雨林艱苦跋涉四天後,乘船到達達連隘口的出口處,當地人把他抱出竹筏。攝:Shawn Yuan/端傳媒

在南美哥倫比亞和巴拿馬邊境,有一大片未開發雨林叫「達連隘口」(Darien Gap),這片原始沼澤和森林是南美海洛英和軍火流通的地帶,哥倫比亞和巴拿馬執法部門都無法有效控制。但根據聯合國難民處的資料,在2023年前10個月,有近3萬「走線」的大陸人經達連隘口入境巴拿馬--在去年大陸全面「放開」後,許多大陸人走上了這條本由南美偷渡客和難民走出來的路線,從南美厄瓜多爾開始,穿越哥倫比亞﹑巴拿馬﹑危地馬拉﹑墨西哥等國,再進入美國申請庇護。

2023年,端傳媒​​從厄瓜多爾首都基多開始,一路跟隨著一群大陸偷渡客「走線」。記者一路記錄偷渡客結隊﹑買裝備﹑聯絡蛇頭﹑也記錄一般沒出過國門,英文也不大會講的他們,為何冒死「潤」出中國。

「潤」不是2023年才出現的網絡用語,但2023年繼續有不少人的生活被「潤」定義,有人剛剛移民、有人正在申請、有人還在思索考量。在北美、澳洲、英國、歐洲這些潤學熱門目的地,疫情後跟著新的移民潮潤出來的初到者,開始和彼岸的生活交手。我們的深度報導、異鄉人專欄和播客系列「行星酒館」都紀錄了當下這個正在成形的新離散社群和個體—— 如何在新的土地建立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如何處理和故土、親友和過去的關係、如何繼續曾經的信仰和夢想、如何在新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建立新的社群,如何忘卻,又如何記得。

【延伸閱讀】
《為了潤,他們在拉美長征四千公里》
《還好有泰國——高壓年代裏,屬於大陸年輕人的另一種「潤」法》
《離散的人,流動的書:在歐洲開一家中文書屋,對抗「一代移民」的宿命》
《白紙落地之後》
「行星酒館」播客
「異鄉人」專欄

柯文哲、藍白合

台灣的第三勢力將往何處去?

2023年11月15日,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民眾黨主席兼總統參選人柯文哲,以及擔任見證人的台灣前總統馬英九手牽手合照。攝:Ann Wang/Reuters/達志影像
2023年11月15日,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民眾黨主席兼總統參選人柯文哲,以及擔任見證人的台灣前總統馬英九手牽手合照。攝:Ann Wang/Reuters/達志影像

柯文哲是貫穿2023年台灣政治的名字,藍白合是環繞在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的陰影。自詡「墨綠」、「二二八受害者家屬」而投入政治的柯文哲,其支持者有一大群「天然獨世代」。這群厭惡傳統政治的選民,是柯文哲自認有資格與「百年大黨」國民黨談合作的底氣。但是,柯文哲本身究竟代表何種形象?他的支持者又來自哪裡?

對於國民黨來說,由執政超過一個甲子的大黨到必須與柯文哲合作,國民黨到底輸在了哪裡?回看藍白合由合作到破裂的過程,國民黨與柯文哲到底心意是真是假,又有著各種盤算?

而在藍白合破裂之後,柯文哲始終未能達到民調第二名,但柯文哲若不能「問鼎大位」,民眾黨又是否能繼續位居第三大黨?即將到來的2024台灣大選後,新的政府又將如何運作?端傳媒2023年長期關注柯文哲、藍白合,並藉此為切入點,試圖探討柯文哲背後的社會現象與台灣政治未來的發展。

【延伸閱讀】
《2024台灣大選的十個關鍵字:藍白合欲下架民進黨,認知作戰影響戰與和》
《第三勢力何處去?柯文哲背後停滯的藍營與台灣新保守主義的崛起》
《葉耀元:一開始就註定破局,台灣大選不可能的「藍白合」》
《「我的支持者都沒有投票權」:總統大選青年論壇上,學生怎麼看柯文哲?》
《「柯文哲就是一個集合體」——她在遊行中手持柯文哲「歧視女論」而被網暴》

香港金融「神話」

經濟衰退不只是數字遊戲,走下坡的趨勢將會怎樣影響民生,滲入生活?

2023年7月12日﹐香港銅鑼灣的人群在馬路上。攝:林振東/端傳媒
2023年7月12日﹐香港銅鑼灣的人群在馬路上。攝:林振東/端傳媒

社會經歷巨變後的2023年,香港特首李家超發表的施政報告標題為「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推動經濟作為香港政府的重頭戲,「說好香港故事」的宣傳公關機制投放億元,重塑香港形象。但從樓市、股市、消費意欲、旅客數量、輸入人才計劃、甲級寫字樓空置率到維港兩岸燈飾,數據和市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

疫情過後,香港的經濟復甦步伐緩慢,政府公布今年第三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為4.1%,低於市場預期;同季私人消費按年增長6.3%,升幅較前一季度的7.7%放緩。想要吸引人才,但申請者最終未必留港。推出「夜繽紛」鼓勵留港消費,但不少港人轉移北上消費。維港的燈飾亦比往年更少了。

香港金融「神話」仍存在嗎?經濟衰退不只是數字遊戲,走下坡的趨勢將會怎樣影響民生,滲入生活?一年終結之時,若有些話不能說,我們來談談香港經濟。

【延伸閱讀】
《香港是個option:高才通申請掀熱浪,他們會移居香港嗎?》
《官方說書人:數據拆解「說好香港故事」億元計劃》
《港人北上消費週末日誌:遠離政治,在價廉食買玩中享樂》
《漁翁撒網的夜繽紛計劃,能令香港黑夜活過來?》
《維港聖誕燈飾變少?平安夜,跟燈飾大王黃劍山走一趟尖東》

東南亞「恐懼」

恐懼從何而來,又是為了怎樣的目的被反覆渲染?

2022年8月22日,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出境大堂播放海外求職詐騙的提示。
2022年8月22日,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出境大堂播放海外求職詐騙的提示。

2023年,「緬北」在中國互聯網上被描繪成一個佈滿詐騙園區、「割腰子」慘案盛行的地方。這是繼2022年台灣和香港與柬埔寨有關的電信詐騙與人口販賣案件被曝光後,東南亞「詐騙傳說」的再次升級。這一整個地區的各個國家,在華語地區的民眾看來,都變成了一片危險之地。

在台灣的背包客網站上,會有人問柬埔寨真的危險嗎?在暹粒的馬來西亞華人,會同獨自出行的撰稿人說,柬埔寨這麼危險,你怎麼敢一個人來?「恐懼」不僅在民間流傳,讓旅行者再三確認,更變成一種文化再造與流量密碼,今年在中國上映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擲》等電影票房豐收,內容卻跳過真實,將恐懼直接轉換成奇觀供人們消費,甚至演變成一種新的主旋律式的政治正確。

可是東南亞的電信詐騙究竟是什麼樣的狀況,不同國家如何陷在詐騙產業鏈當中,它們的位置又發生了怎樣的更替?恐懼從何而來,又是為了怎樣的目的被反覆渲染?穿透都市傳說,我們看到真實的東南亞和這條詐騙產業鏈的變遷。

【延伸閱讀】
《緬北X電信詐騙:電詐與東南亞地方「綑綁」,還是在全球遷徙流變?》
《緬北詐騙園區逃離者自述:沒有見過「割腰子」,但裏面的人會被賣來賣去》
《中國電影走出低谷今夏大豐收?當恐懼變成爆款票房密碼》
《電影〈孤注一擲〉:渲染東南亞詐騙犯罪,中國主旋律的新拐點》
《柬埔寨行记:对外界的危险想象与恐惧,是华语圈的共同语境 》

亞裔能見度

「亞洲」、「東亞」甚至「華人社群」,都叢生出更多脈絡與分枝,鮮活而生動。

2023年3月12日,美國加州洛杉磯好萊塢第9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楊紫瓊憑《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攝:Carlos Barria/Reuters/達志影像
2023年3月12日,美國加州洛杉磯好萊塢第9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楊紫瓊憑《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攝:Carlos Barria/Reuters/達志影像

這一股能量是慢慢凝聚的,亞裔曾經一度是全世界文化中的次要或者僅僅提供多元面向的角色,逐漸從背景板的一員走入舞台中央。在《寄生上流》/《上流寄生族》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之後,這樣的能量有增無減。

年初楊紫瓊以首位亞裔演員身份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證明在電影工業內的權力關係無法再繼續忽視亞裔,年中電影《從前的我們》和劇集《怒嗆人生》瘋狂收穫全世界好評,新銳作家匡靈秀登上各種好書推薦榜,重新包裝白人的公式化作品也不再是亞裔創作者的終點。通過流行產業中的影像,亞裔群體重新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和觀點,講述了遷徙和離散體驗如何與各自的文化與個體發生反應,這樣的第一視角樹立了亞裔的新形象,成為美國多年平權運動後,能見度提升最高的族裔內容。

這些源自北美亞裔移民的文娛作品,幾乎同時也在東亞各國引發關注。在中文互聯網上,「東亞人」成為流行語,人們紛紛共情源自「東亞家庭」、「東亞社會」的複雜親密關系、家庭矛盾、厭女文化、內捲精神,在異國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同時,身處太平洋此岸的主體視角和生活經驗,也引發了關於這些作品對於亞洲文化的挪用、刻板印象和政治正確的批評。「亞洲」、「東亞」甚至「華人社群」,都叢生出更多脈絡與分枝,鮮活而生動。一直以來,我們關注這些複雜而立體的景象,以不同形式的報導和文章,試圖捕捉著亞裔被看見的每一個細節。

【延伸閱讀】
《Lisa上瘋馬騷:亞洲偶像不可承受的慾望自由權力之辯》
《支持推翻「平權法案」的美國亞裔,到底在想甚麼?》
《西遊ABC:誰才是「西遊記」權威?中國觀眾對異國華裔的規矩》
《<媽的多重宇宙>憑什麼橫掃奧斯卡?》
《白臉、黃臉和更黃的臉:誰有資格書寫華裔故事?》
《Netflix劇集<怒嗆人生>:東亞家庭的枷鎖去到大洋彼岸也無法擺脫?》

人工智能前夜

它還沒出現,我們已經被逼著學習共存

ChatGPT 設計圖片。
ChatGPT 設計圖片。

首先聲明,下面這段文字是(人類)編輯寫的,不是人工智能代筆。

好像在不久之前,上面這段話說出來都嫌太荒謬了,但在過去一年,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型語言模型ChatGPT在去年底橫空出世,除了可以用自然語言與人類互動﹑問答,也能生成文字﹑翻找資料﹑自動摘要,甚至可以用特定風格來寫極速寫文章……許多企業指這種科技將會「取代」人類員工,聲明將會裁員。事實上,我們想像的那種有「意識」的人工智能尚未出現,但我們好像不得不提早學習與它共存, 而且,被逼著思考它可能帶來的各種社會與道德問題:AI能決定一個人是不是理性自殺嗎?有了 AI,我們還需要新聞記者嗎?威權政府有了 AI 工具,我們是不是就永遠走不出那個數碼圓形監獄?

都說人類站到食物鏈頂層是因為懂得使用工具,但這些工具會如何倒過來模塑人類社會?2023年,端開啟了「工具人」專欄,在人工智能前夜,探討在科技的飛速發展面前,那些我們不得不問的難題。

【延伸閱讀】
《ChatGPT與荷里活編劇大罷工:他們真的在害怕AI嗎?》
《ChatGPT要取代傳媒了嗎?端編輯室的一場「人工智能」小實驗》
《我問「電子生化人」Kevin Warwick:人類為甚麼要「升級」?》
《我躺了一趟人工智能自殺膠囊:科技可以讓我們終得好死嗎?》
《人工智能訓練師孫羽茜:當AI學會說 NO,以及其他更真實的問題》
《揭秘文心一言,AI時代的智能寫作利器》

硝煙四起

「又是戰爭。又是無人需要,無端降臨的苦難」

2023年6月8日,加沙,巴勒斯坦兒童在與以色列的戰鬥中被摧毀的房屋內。攝:Fatima Shbair/AP/達志影像
2023年6月8日,加沙,巴勒斯坦兒童在與以色列的戰鬥中被摧毀的房屋內。攝:Fatima Shbair/AP/達志影像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曾經在日俄戰爭爆發後的1904年寫下激烈的反戰宣言:「又是戰爭。又是無人需要,無端降臨的苦難,又是謊言,又是普遍的昏聵、人類獸性的爆發。這不是夢,而是恐怖的現實。」

一百年過去。在冷戰結束後,我們從未像今天那樣接近百年前那個硝煙四起的時代。歐洲邊緣的俄烏戰場已經變成了綿長的塹壕戰「絞肉機」,哈馬斯對以色列的突襲帶來的是加沙地帶數十年未有的戰鬥,無論是文字還是影像中,那裏都可謂是人造的地獄景象。

整個2023年,那些先前我們並不注意的「小衝突」也在繼續:高加索事實上發生了對亞美尼亞族的人口置換和清洗;印度和巴基斯坦仍在克什米爾小規模交火;土耳其軍在夏季的曠野和冬季的雪山上圍剿他們眼中的庫爾德恐怖份子;西非多地兵變;蘇丹內戰變為人道危機;埃塞俄比亞(衣索比亞)戰火已止但不斷傳出先前的恐怖屠殺故事⋯⋯

戰爭並未遠去,儘管台海的戰爭風險稍有緩和,但尋求武力解決的主張全無鬆動。然而台海並非唯一的高風險地帶,兩韓在半島仍然劍拔弩張,南海亦升級齟齬,甚至,阿根廷新總統又對馬島提出訴求⋯⋯

但戰爭也許不全然是人類之惡。身處戰爭中的,因壓迫和暴行而反抗的人,或許也無法說出托翁那樣的句子。死亡和恐懼的另一面,也有團結與希望:緬甸政變兩年後,抵抗軍正在戰鬥中嘗試締造一個跨越民族鴻溝的歷史傷痕的新國家——未必會成功,但除了勝利他們別無選擇。

我們恐懼。過去一年,歿於戰場的傳媒同行已經是過去數年的總和。但報導戰爭、關注戰爭風險,提供討論戰爭的公共空間,始終是媒體使命和時代義務。我們想要認真面對它,想要認真討論它,我們始終相信只有這樣才有機會避免戰爭、終結戰爭。

【延伸閱讀】

「以色列-哈馬斯戰爭專題」
「戰爭的陰影」專題
「俄烏戰爭」第二年
《圖解巨變中的緬甸戰局:「人民游擊戰」為何有望終結軍政府?》
《袁源x林垚 戰爭與責任對談(上):俄羅斯普通人應該對俄烏戰爭負有責任嗎?》
《袁源x林垚 戰爭與責任對談(下):作為戰爭的旁觀者,我們能做些什麼?》
《鄰居開戰、同態復仇:殺戮之後,仇恨如何跨越代際》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3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如今的端也是江河日下了,发个年终的summary,关心者寥寥

  2. 我出国读书转行啦

  3. 母亲被骗钱,警察定义为“借钱不还”不予立案,只调解。我的2023经常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