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灣大選的十個關鍵字:藍白合欲下架民進黨,認知作戰影響戰與和

這十個關鍵字,除特寫島嶼的喧囂日常,也素描了大選的鮮豔圖像。
2023年終專題 2024台灣大選 台灣 大陸 台海關係 地緣政治 政治 政治團體 選舉

這年的台灣大選,對總統大位富有野望的柯文哲,在歷經籌黨準備、2020年首次投入大選便越過門檻、取得2024總統大選的門票,亦如預期般參選2024總統大位。四年前的柯文哲在選後表示,民眾黨會在藍綠夾殺下設法突圍,民眾黨就是人民在藍綠以外的新選擇。在柯文哲眼中,民眾黨是改變台灣政治文化的槓桿;四年後,它則撐了一個什麼樣的新政治?

作為國會第三勢力的民眾黨,在柯文哲宣布參選總統後,與國民黨的藍白合,始終是牽引民眾黨政治議程的敘事。實際上,柯文哲或民眾黨的歷史,即為政黨合作的縮影,從柯文哲2014年獲得民進黨的禮讓參選台北市長並勝選,此後,綠白嫌隙增生,2018年民進黨決定自提人選參選北市長後,白綠正式分手,柯文哲僅以三千多票險勝國民黨,慘勝的結果,讓他將民進黨視為罪魁禍首,自此徹底決裂。

2019年,台灣民眾黨創黨,拉攏親民黨市議員黃珊珊、林國成,由於柯文哲時常尊稱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是「老前輩」,並找宋楚瑜擔任台北市政府首席顧問,如今在「沒有報備」下成立民眾黨,被視為過河拆橋。

在綠白分手、白橘尷尬後,柯文哲這年要再與國民黨合作,在「下架民進黨」口號下,藍白合作展開多輪對話,只是最後在那場難堪的「君悅會談」後,雙方不歡而散,藍白正式破局。

不合拍的藍白合,柯文哲先是喊出「下架民進黨」,爾後卻又以反對藍綠對抗、出言反對這樣的政治口號;面對原先欲搭檔參選的侯友宜,對其提出的「恢復特偵組」政見,卻又反對這樣的政治操縱,這也凸顯出藍白合前,兩黨的基礎矛盾與衝突。

要超越藍綠的柯文哲,前後找了藍綠合作,撕破臉的民進黨、如今又被國民黨視為毫無承諾,2024台灣大選的開局,便是滿滿的政治肥皂劇,卻也推進著大選節奏。

2024年,也是太陽花運動衝擊台灣公民社會後的十週年。十年前,與青年學生一同在國會議場反鎖的黃國昌,在太陽花後,一同參與催生了時代力量,作為第三勢力的時力,在2016年首度參選時一舉拿下五席國會席次;2014年撞開立法院大門的社運青年,2016年以勝選之姿走入立法院。但當年的他們或許沒料到,彼時一同在立法院席地抗議、或是死守議場的夥伴,在十年間幾經分合後,如今在2024年大選狹路上,再度相逢。

這年的大選,煙硝味既遠又近,選戰中的戰爭與和平,成為恐懼動員的政治宣傳。而認知作戰則是影響戰爭或和平的手段,在這樣的母題中,持續催發效應。相較於戰爭與和平所隱隱映照的統獨議題,像是《人選之人》中那個被議論的架空社會——一個不談統獨、迴避台灣政治真實處境的社會——卻也是因為不談統獨,而撐開更多議題面向的空間,讓 MeToo 當事人得到一定的力量與勇氣,進而成為台版 MeToo 的前浪。

這樣的「女力」,也在大選中呈顯,有至少三成的女性獲得政黨提名參選,即使女性參選的趨勢逐年提升,但依舊存在的事實是,性騷確認的政治人物,依舊代表政黨競逐連任。

在傳統男性的政治場域,女力成為一股新力量,而競選小物則是選戰激情中的片刻療癒。從狗派與貓派的「大戰」,到祝福選民的「侯你平安」的平安符,以及貼近年輕選民的各種標語服飾,競選小物也是不同陣營間的品牌大戰。

端傳媒繼2020年推出「台灣大選的十個關鍵字」系列報導後,本次大選再次自選十組選戰關鍵字。這幾組關鍵字間,有的彼此映照,有的則是相應而生;有的呈現陣營間的轉捩,有的則是「亡國感」隱微的尾音。這十個關鍵字,除特寫島嶼的喧囂日常,也素描了大選的鮮豔圖像。

2023年12月17日,台中,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在競選活動上。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2月17日,台中,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在競選活動上。攝:陳焯輝/端傳媒

藍白合

選前50天。台灣選民才得以確認,選舉投票單上,賴清德以外的人選,不是侯柯、不是柯侯,而是侯友宜、以及柯文哲。

藍白合」作為一組2024大選的政治修辭,除了是在野力量整合的政治象徵外,也是這年大選一連串事件與人物的背景圖像。在政黨圍繞著藍白合推進選戰進程、政治人物以藍白合作為合作對話的密語的背後,則是一幅更宏大的政治敘事——為了「下架民進黨」,及「終結民進黨一黨獨大」。

藍白合也是在野政治行動的策略。最大的在野國民黨,與2019年由前台北市長柯文哲一手籌組的民眾黨,在吹響「終結民進黨民主獨裁」的號角後開始實質接觸,思考如何透過策略性的合作,促成台灣民主史上第四次的政黨輪替

藍白合就是這樣策略性合作方針下的產物。藍白陣營假設,只要彼此的支持者將選票投給藍白合後所共同推出的總統候選人,透過兩最大在野黨的整合,即有機會拉下民調一路獨走的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

然而,這看似簡單的命題,實際上並非單純的1+1大於2的數學公式;誰當正,誰當副手,對藍白來說,不僅涉及政黨利益分配,也面臨如何對選民交代的問題。

另外,從藍白陣營角度來看,國民黨作為歷史悠久的百年大黨,不管是在政黨的意識形態、價值觀、政策主張以及選民結構,均與柯文哲以及其民眾黨有不小落差。即使,民眾黨吸引了政治光譜泛藍的選民,但這票相對年輕、教育程度高以及由都會選民所組成的支持結構,依舊與國民黨的傳統選民有所不同。

更別說,柯文哲的支持者中,有不小比例的「天然獨」年輕選民,這票年輕選民厭倦傳統藍綠的政治板塊,受夠了舊政治下的「派系分贓」、也對於官僚化的語言不耐,對以所謂「新政治」、「公開透明」為號召的「白色力量」深獲共鳴。柯文哲的直率敢言,讓年輕選民感覺很 real,雖然飽受失言及歧視的批評,但對於年輕支持者來說,「重點不是他說了什麼,而是他做了什麼」。如此收穫年輕族群高支持度的柯文哲,自然也知道,這票不喜歡國民黨的迂腐老舊、厭惡傳統藍綠、以及期待新政治的年輕選民,一旦藍白合後,自己將失去他們的支持。柯文哲坦言,要年輕支持者投給國民黨「很困難」。

柯文哲知道,國民黨上台後一樣會貪污,所以即便他願意擔任副手,也稱會以副總統的身份監督國民黨。這看似與台灣憲政體制現況落差極大的發言雖令人錯愕,但也凸顯柯文哲本身對於國民黨的不信任感。

相對的,國民黨對於雙方的理念主張與價值觀的差異,不會不清楚。尤其柯文哲的「深綠」本質,以及過往曾言生平最討厭「蟑螂、蚊子、國民黨」、「九二共識就是下跪投降」,也讓雙方在整合工作上便有基礎的摩擦與矛盾。除了基本的政黨結構彼此衝突,以及誰當正、誰當副手僵持不下,柯文哲的個人特質也讓國民黨頭痛不已。

實際上,藍白合已經一度「看似」快達成整合目標。11月15日,柯文哲單獨赴會與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前總統馬英九進行協商,會後四人更出示一份「六點共識」文件。不料,三日後,在原訂要以民調勝負決定總統、副總統人選的這天,柯文哲陣營提出對於「統計誤差」的質疑,雙方便在3%或6%上隔空喊話。侯友宜數度召開記者會循循善誘柯文哲要守信,但柯文哲則堅持己方陣營對統計誤差的見解。藍白合就這樣隨著登記倒數日進入倒數計時,始終莫衷一是。

直至11月月23日,隨著藍白陣營在「君悅分手擂台」的不歡而散,藍白合也才真正意義上的宣告破局。而這齣被戲稱為「君悅八點檔」的政治肥皂劇,則在全國電視媒體以及社群平台的直播下,成為選民茶餘飯後的談資。這一幕尷尬醜態,足以在台灣近代政治史上留名。

24日,藍營的侯友宜宣布與中廣董事長、電視名嘴趙少康搭擋參選,柯文哲則宣布副手為同黨立委、本土金融財團新光集團第三代成員吳欣盈,而透過獨立參選取得連署門檻的郭台銘則宣布退選。藍白合一切回到原點——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的三腳督格局——而此時,已是選前50天。台灣選民才得以確認,選舉投票單上,賴清德以外的人選,不是侯柯、不是柯侯,而是侯友宜、以及柯文哲。

2023年12月14日,高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的造勢活動。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2月14日,高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的造勢活動。攝:陳焯輝/端傳媒

下架民進黨

「下架民進黨」的負面情緒性動員,是否成為選戰的決定性因素,將成為大選觀察的指標之一。

台灣自1996年總統直選,過去七次以來,未曾有同一黨的總統候選人連任超過兩屆。政黨輪替在民主社會被認為是能避免一黨長年專政的健康機制,然而「輪替」在近幾次選舉中,卻漸被更具煽動性與對立意味的「下架某政黨」說法取代。

「下架民進黨」一詞的出現並非今年首見。前省長宋楚瑜日前上節目提到,政黨輪替、「下架民進黨」的目標,亦曾在2004年大選中出現。宋楚瑜表示,陳水扁總統任內八年做得不好,民眾普遍期待「下架民進黨」,成為了他當年代表親民黨,與國民黨的連戰搭檔參選的主因。

2022年底的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接連爆出論文抄襲風波,時任新竹市長林智堅亦捲入爭議。國民黨黨主席朱立倫公開支持民眾黨候選人高虹安,更以新竹棒球場弊案為例,批評民進黨是弊案黨、治安無能的黨,新竹市民最大目標即是「下架民進黨」,高虹安也以此呼籲選民集中選票。

國民黨在此次總統大選中,更將民進黨與貪污腐敗、戰爭劃上等號。名列黨內首位不分區立委的韓國瑜在造勢中情緒高昂:「民進黨是謀財害命、把台灣推向戰爭,國民黨推出了候選人侯友宜,要下架貪污腐敗的民進黨。」

郭台銘於8月28日宣布獨立參選時表示,民進黨執政七年以來,「台灣的政經局勢國防外交逐漸從過往興盛走到懸崖邊」,這是促使他投入選戰的最大原因,喊出要整合「非綠聯盟」、「下架民進黨」。對此,柯文哲卻表示「反對下架民進黨」。柯文哲指出,此口號陷入藍綠對抗的僵局,他不認同「下架民進黨」或「非綠聯盟」的政治號召:「下架民進黨後換國民黨上台貪污腐敗嗎?聯合政府團結台灣才是新的政治口號。」不過,此話卻遭國民黨陣營反駁,指出柯文哲自己曾在節目上說過:「民眾黨目標其中之一是下架民進黨」。

而針對國民黨不斷以「下架民進黨」強調台灣社會必須完成政黨輪替,總統蔡英文在助選活動中表示聽不出其中的道理:「國民黨要下架民進黨,是要上架什麼呢?他們是要上架帶有一國兩制陰影的九二共識。」蔡英文認為,民進黨執政八年以來,都積極在國際「上架台灣」,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也多次在公開論壇與外媒專訪中,強調台灣與國際社會的連結。

文獻指出,過去政治極化的激烈對立普遍出現在政治菁英間,近年卻已延伸到群眾之中。其中,「情感極化」(affective polarization)與「負面黨性」(negative partisanship,又稱負面政黨認同)催化了台灣選舉。文中更分析「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自2004至2020年五次總統大選資料,指出台灣情感極化與負面黨性的現象正在加劇,使「討厭的力量」逐漸影響選民的投票傾向與選戰。

2024年大選,「下架民進黨」的負面情緒性動員,是否成為選戰的決定性因素,將成為大選觀察的指標之一。

2023年12月10日,新北市,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的造勢活動。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2月10日,新北市,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的造勢活動。攝:陳焯輝/端傳媒

特偵組

為了「打貪」必須要有制度性的司法工具,「特偵組」便是侯友宜用以「證明」民進黨貪污的方法。

特偵組一詞,在上一屆2020年蔡英文與韓國瑜的總統大選即已提出。韓國瑜在政見發表會上指控蔡英文在其任內廢除特偵組,是為逃避懲罰貪官汙吏。蔡英文則回應:特偵組已成為干預司法的 「東廠 」 ,她指出馬政府期間,特偵組涉入「馬王政爭」(馬英九與王金平的政爭),被高度政治化,因此廢除特偵組。蔡英文說,要讓司法歸司法,不要因為特偵組而讓司法與政治糾纏不清。

「特偵組」全名為「特別偵查組」,設置於最高法院檢察署,在形式上參照大韓民國大檢察廳中央搜查部設立,於2007年4月2日在總統陳水扁任內成立,專責偵辦涉及總統、副總統、五院院長、部會首長及上將階級軍職人員之貪瀆案件,或是重大經濟舞弊案,2017年1月1日在立法院修法後,特偵組正式廢除。

特偵組前身,在於2000年時,高檢署為加強查緝中央地方政府官員、民代涉嫌舞弊等貪瀆案件,在行政院「掃除黑金行動方案」的基礎上,成立了查緝黑金行動中心。2006年,立法院進一步展開法制化作業,增訂《法院組織法》第63條之1,將原屬暫時性任務的「特別偵查組」,法制化為正式機構。

在辦案方式上,特偵組直接由檢察總長指揮,並依據案件需求,由檢察總長親自挑選合適的檢察官,並可從相關機關借調專業人力協助辦案。特偵組另個特色在於,特偵組檢察官執行勤務時,可執行各該審級檢察官職權,亦不受到所屬檢察署管轄區域之限制。

在過往,特偵組往往偵辦的都是「大案」,在陳水扁任內成立的特偵組,偵辦過林益世案、國安秘帳案,甚至是陳水扁自己的國務機要費案、遭質疑自導自演的「319槍擊案」,2012年蔡英文宇昌案等。

在特偵組成立的十年間,針對中央政府官員的貪瀆偵查為其主要任務,但實際上,追查高官貪腐並非僅限特偵組查辦。台灣《刑事訴訟法》第228條規定,檢察官在知道有犯罪嫌疑時便應主動偵查,實務上,特偵組檢察官與地檢署檢察官的職權並無二致,使用的法條也完全一樣,偵查對象無論是高官或基層公務員,也適用同一部法律、及同一套訴訟制度。

如果要說特偵組檢察官有何不同,在於台灣地檢署的偵查量能已被各種內外勤,以及源源不絕的案量給拖垮,特偵組僅需偵辦所指定之大型貪瀆案件,可以在資源豐沛下,更為專注地進行偵查。

然而,特偵組的廢除,在於政治介入司法的爭議不斷,更被質疑「辦綠不辦藍」的選擇性辦案。此外,特偵組缺乏監督機制的問題,以及後來捲入「馬王政爭」等政治風波,更加深民眾對司法體制的不信任感。

「恢復特偵組」原是國民黨智庫的主張。2023年5月底,就在侯友宜確定獲得國民黨徵召參選總統後半個月,他首度就「恢復特偵組」回應。侯友宜說在目前黑金、黑槍氾濫下,他會依照以前辦案的經驗,好好面對這個問題,也會聽別人的建議。

雖然此時的侯友宜仍未具體拋出恢復特偵組的政見,但6月中,國民黨立委洪孟楷等18位同黨立委參選人,在立法院議場前舉行記者會,提出包含「重啟特偵組」在內的七項訴求,恢復特偵組似已成為國民黨內的共識。

7月,侯友宜首度清晰提出政見,他稱民進黨八年執政弊端叢生,為了清理弊端,他當選總統後,會成立一個新的特偵組,查明弊案、以對全民有所交代。此後,「恢復特偵組」正式進入侯友宜的政見以及選戰發言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侯友宜的語境中,「恢復特偵組」與「新設特偵組」經常交替使用。在12月20日的電視政見會上,侯友宜對特偵組提出解釋:「新的特偵組是針對每一案調集專業、跨區辦案,辦完就解散,沒有人情壓力,也不需要負擔所有後續的後遺症,全力辦案,這才能夠立竿見影。」

但原欲「藍白合」搭擋參選的柯文哲並不買單。政見會上,柯文哲回應:「我不贊成設特偵組,因為權力集中在幾個人身上,更方便主政者操縱。」柯文哲還說:「如果辦大官一定要那少數幾個人,這就已經在跟老百姓講說,我們不是一個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國家。」

整體而言,侯友宜陣營的競選策略,在於塑造民進黨貪腐形象,為了「打貪」必須要有制度性的司法工具,「特偵組」便是用以「證明」民進黨貪污的方法。

從2020到2024,不管是韓國瑜狂言「要是我被特偵組抓到貪污被關,就把我關到死、不得假釋」,要特偵組清查為什麼前瞻計畫要8800億元、風力發電要兩兆元,高雄市負債3300億元;或是侯友宜指控的光電弊案、疫苗採購、高端炒股案、imB 詐騙案,特偵組成為每逢四年即重返新聞鎂光燈的大選關鍵字。

2023年9月2日,中壢,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出席競選活動時與粉絲交流。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9月2日,中壢,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出席競選活動時與粉絲交流。攝:陳焯輝/端傳媒

柯文哲

在部分年輕人眼中,柯文哲的失言是不做作的象徵。

「柯P」柯文哲,原為台大醫學院教授、台大外科醫師,2014年棄醫投入台北市長選舉。柯文哲上任即帶起一股「白色力量」,高調聲稱將清查前朝弊案,尤以「遠雄大巨蛋爭議」最受社會討論,大巨蛋更為當年柯文哲所稱的台北市「五大弊案」之首。(編按:大巨蛋已於今年12月正式啟用,並舉辦亞錦賽棒球賽事)。

「公開透明」、「清廉政府」是柯文哲台北市長任內不斷主打的特色。2019年,他創立台灣民眾黨,並於2020總統大選中拿下11.22%的政黨票,躍升台灣第三大政黨。

柯文哲擔任台北市長八年來,團隊善用網路行銷,讓其「心直口快」的敢言形象吸引許多年輕人支持,與台北市議員王世堅的議會質詢更在社群平台締造流量。此次總統大選,柯文哲攜手新光集團的吳欣盈,喊出「Keep Promise ,相信美好台灣」,強調「科學」、「理性」,承諾「終結」台灣的長年藍綠惡鬥。

在7月的「KP SHOW」募款演唱會中,柯文哲以醫師白袍登場表演。此表演片段也吸引國際媒體彭博社(Bloomberg News)注意,將其剪輯搭配柯「台灣社會不能太過情緒化」的言論並在專訪中稱柯為「驚奇候選人」(surprise contender)。

然柯文哲歷年「失言」不勝枚舉,任內處理社子島開發案爭議時,在議會上說「輾過社子島」 ; 而出席廣慈博愛園區開發案說明會時,表示想拆房但怕「文化恐怖份子」拉布條抗議,任內台北市更有多處潛力文化資產遭拆;在COVID-19爆發期間,柯文哲更於疫調記者會談及家戶感染時說出「同志團體也是防疫問題」,都成為相關權益團體詬病之處。

柯文哲對女性的爭議言論更是頻繁出現,如「女性不化妝就是上街嚇人」、 「小英(總統蔡英文)是比較不會考試的韓國瑜,陳菊(總統府秘書長)是比較肥的韓國瑜」等。但在部分年輕人眼中,柯文哲的失言是不做作的象徵。

民眾黨金門黨部發言人方耀渝曾說,柯文哲帶有性別刻板印象的思想可能受過去教育影響,但強調柯在幕僚團隊仍任用多位女性,也並未真正做出「歧視女性」的動作:「柯可能不太不擅言詞,但他至少沒有性騷擾。」

過去柯文哲在政治路線上較為靠近民進黨,但雙方在2018年台北市長決定各自參選,此後正式分道揚鑣。此次大選原計與國民黨合作卻又破局。柯文哲曾多次在媒體表示受民進黨網軍攻擊、遭傳統媒體封鎖,因而積極強化「空戰」能量,近日更在 YouTube成立自媒體「KP TV」,號稱打造首例總統候選人的政治實境秀。

張作琦(化名)曾支持國民黨、將總統選票投給韓國瑜,他對端傳媒說:「我覺得台灣長期缺乏規劃,一直沒有可以給出明確願景的候選人。」張作琦認為,社會大眾不清楚十年後台灣會變成什麼的國家,未來經濟要怎麼走、產業該如何轉型。他對柯文哲讚譽不絕,「柯文哲非常清楚知道自己在講什麼、要怎麼解決問題,其他兩黨候選人則一直在噴政治口水,亂給承諾。」

然而,人文社科背景的陳茜蓉(化名)卻不這麼認為。「我看不出來柯文哲要台灣變成什麼樣子。」在陳茜蓉眼中,台灣人一直存在身分認同問題,很自卑、不知道自己是誰,她認為柯除了「性別意識停在封建時期」,主打的「理性、客觀、透明」更僅停留在程序面,沒有解釋他在議題上的立場,亦並未為台灣畫出藍圖。

「我完全可以想像如果柯文哲是總統,他會無法跟其他國家當朋友。」陳茜蓉對記者說,這是她自學生時期以來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是要走出去交朋友、懂得跟人互動,這是我希望台灣人可以變成的樣子 。」

2023年12年23日,新竹,民眾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黄國昌。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2年23日,新竹,民眾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黄國昌。攝:陳焯輝/端傳媒

黃國昌

黃國昌先是在勞基法修法上與綠營分道揚鑣,又在2024大選退出時代力量、轉加入民眾黨,轉折極具戲劇化。

黃國昌亦是今年大選的關鍵字。黃國昌是太陽花學運的領袖之一,一戰成名,此前黃國昌為法律學者,在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及多所大學任教。太陽花運動結束後,黃國昌參與創立時代力量,意圖開拓藍綠對抗外小黨的第三陣營,並在民進黨禮讓下勝選出任立法委員。黃國昌個人的英雄主義色彩與辯論能力也讓他獲得「戰神」之稱,透過犀利的國會問政和 YouTube 直播,黃國昌吸引了一票對其打擊貪腐及犯罪十分認同與支持的「昌粉」。

今年7月,黃國昌與直播主陳之漢(館長)稱因不滿蔡英文政府對於「權貴司法」及高房價問題的消極不作為,而在凱道發起「7月16上凱道、公平正義救台灣」遊行,柯文哲及侯友宜皆有出席該場遊行,批評民進黨七年多來對於這兩項議題的治理失敗。外界多將這場活動描述為「柯文哲的主場」,台灣網媒信傳媒在遊行時對現場民眾進行隨機抽樣調查並訪問,結果推估與會者約80%為男性、近半數為民眾黨支持者,且受訪者大多對政府居住政策不滿。

7月的遊行預示了黃國昌與柯文哲的合作。今年11月,黃國昌宣布加入民眾黨並退出他參與組黨的時代力量,並名列2024不分區立委安全名單(第二名)。此前,柯文哲多次宣稱,他當選後將倚重黃國昌的法律專業,讓他當法務部長

從與民進黨路線接近的學運明星,先是在勞基法修法上與綠營分道揚鑣,又在2024大選退出時代力量、轉加入民眾黨,轉折極具戲劇化。黃國昌發出一封給「公益捍衛行動」夥伴的信件指出,他支持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所提出「把國家還給你」的理念,支持柯文哲2024年能籌組用人唯才、跨黨派的聯合政府。

黃國昌提及,過去16年藍綠兩個政黨都曾全面執政,當權力過度集中,卻欠缺有效監督制衡,他認為未來聯合政府必須有強而有力的防腐劑,避免重蹈過去的錯誤。

然而,黃國昌加入民眾黨後,也引發多次輿論風波。柯文哲在11月中與台南市第四選區立委候選人、前台南市議會議長李全教同台,而李全教是台灣首位涉及議員、議長雙重賄選案遭判刑確定的人,並入監服刑,黃國昌更於今年3月重話批評李全教。黃國昌後在回應民進黨批判時則說:「不知道柯文哲是否支持,但他不支持。」

12月初,黃國昌在以民眾黨不分區立委進行造勢活動時,與國民黨前立委顏寬恒「同場登台」,顏寬恒涉嫌拋售侵佔公有保護區土地的豪宅、也曾與父親顏清標用公帑喝花酒,種種行徑,亦讓黃國昌多次捲入砲火,質疑同樣的打貪、反黑金是雙重標準。

2023年12月10日,台北,新北市第八選舉區立法委員候選人吳崢。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2月10日,台北,新北市第八選舉區立法委員候選人吳崢。攝:陳焯輝/端傳媒

這個世代

「這個世代」與此前的政團有何區別,各候選人之後如何跨黨派配合推動進步政策,值得持續關注。

大選關鍵字既談及太陽花運動出身的黃國昌,也未能忽略同為太陽花後投入政治工作的青年,以及他們在本次大選籌組的「這個世代」團體。

距離台灣大選兩個月時,六名參與過太陽花運動的跨黨派立委參選人組成「這個世代」連線,共同出席聯合記者會與造勢活動。六名成員有五人為現任民意代表,分別是現任民進黨立委賴品妤、台北市議員吳沛憶、高雄市議員黃捷及立委參選人吳崢;社民黨台北市議員苗博雅;無黨籍苗栗縣議員曾玟學。

2014年3月17日,因國民黨籍立委張慶忠強行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服貿協議),反對服貿協議者認為,該協議將損害台灣自身的經濟,並強化對岸對台政治影響力,公民團體則發起捍衛民主120小時行動,要求立委落實國會監督機制並實質審查服貿協議。當晚有上百名學生進入立法院,宣布佔領議場,揭開太陽花運動的序幕。而六名立委參選人皆曾在場內、場外參與運動。

吳沛憶在「這個世代」連線的競選總部開幕時說,跨黨派的六名立委參選人過去參選時都是在艱困選區,他們帶著太陽花運動後對國家的熱情與理想,以及想解決問題的信念投入基層選舉。吳沛憶在太陽花運動時擔任媒體組組長,也曾任民進黨發言人及蔡英文競選幕僚,被歸類為蔡英文人馬,有「小英女孩」之稱。2018年投入市議員選舉順利當選並連任,是民進黨在中正萬華區歷年最高票的市議員。

「九年前我們想的是,可以有一個正常的國家,但這一路走來我發現跟我們想的不一樣。」苗博雅在「這個世代」未來專場的聯合造勢晚會上說。2016年首度代表社會民主黨參選立委的苗博雅雖落敗,但已拿到該選區第三勢力的歷史高票,兩年後她選上台北市大安區議員,已連任兩屆議員,是社民黨目前唯一的民代。

吳崢曾擔任太陽花運動中媒體組組長,政治生涯中,兩度以時代力量及無黨籍身份參選台北市松山信義區議員皆落選,本次代表民進黨參選的新北市中和區立委。他對上國民黨籍立委參選人張智倫,張的父親張慶忠即是當年強行將服貿協議送入立院審查的國民黨立委。

張家擁有土地三百多筆,以中永和最多,曾被稱為「國會首富」。雙方打選戰期間,張智倫曾以吳崢沒有中和的房產攻擊他並非中和人,吳崢以「我們都是中和人」看板回擊,表示會全力阻擋黑箱服貿推手、家族炒地集團,他更指出「我的太陽花還沒結束」。

在太陽花運動中備受媒體矚目的參與者賴品妤則有豐富的社運經驗,更因她愛好動漫、角色扮演而受年輕人歡迎。她多次在社運現場及本次參選時以角色扮演的形象現身,但同時也因為年輕亮眼的外表屢遭對手攻擊。她在造勢時身著鋼彈紅色彗星夏亞聯名洋裝說:「希望任何人都不會因為興趣、性別與外表而被攻擊。」她在2020年代表民進黨參選新北市立委,以27歲之齡成為全台最年輕的立委。

曾玟學首次投入選舉就是代表時代力量黨籍參選苗栗市議員,由於苗栗長期由藍營執政,被外界視為艱困選區,但他第二屆以無黨籍身份取得全苗栗縣最高票的議員,成功營造出年輕進步派對抗傳統地方勢力的形象。不過,由於他並非在苗栗出生長大,被對手攻擊不會說客家話、不是苗栗人,曾玟學則表示「人在哪裡,心在哪裡,故鄉就在那裡」,表明苗栗人的自我認同。

六人當中最晚宣佈投入選舉的是黃捷,原代表民進黨參選的趙天麟因傳出緋聞退選,民進黨決議由黃捷替補。黃捷第一次參選是以時代力量黨籍參與高雄市議員選舉,第二次以無黨籍連任,並獲全高雄市第一高票。她在議會質詢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時因不滿對方的回答翻白眼受矚目,遭韓國瑜支持者發起罷免連署,最終罷免案未通過。

雖然各政黨為爭取青年票,都曾推出年輕世代的候選人,民進黨也曾在2018年地方大選時,由吳沛憶等八人組成「新創政治連線」,代表青綠世代前進議會。但「這個世代」連線的跨黨派組成則強調30世代以及太陽花運動的背景。在造勢活動上也與傳統造勢不同,端傳媒實際參與「這個世代」連線的造勢活動,在選前一個月,六名候選人透過「這個世代」未來專場進行造勢,各候選人與歌手饒舌、合唱並熱舞,吸引許多年輕人買票到場支持。樂團與歌手表演後,群眾並非喊出安可,而是高喊「凍蒜」(台語當選)。

「這個世代」與此前的政團有何區別,各候選人之後如何跨黨派配合推動進步政策,值得持續關注。

2023年3月5日,新北市武器公園。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3月5日,新北市武器公園。攝:陳焯輝/端傳媒

戰爭與和平

不論三黨候選人主張為何,都無法否認中共持續的武力威脅與戰爭發生的可能,也沒有反對「備戰」的策略。

2022年俄烏戰爭開打後,台海被國際媒體視為「最危險的地方」,這兩年國際政要爭相來訪,除了強調地緣政治的重要性,也對台灣民主自由的守護做出提醒。蔡英文執政八年,以四個堅持,維護台灣主權,過往每到大選不斷糾纏的「九二共識」,也逐漸從論戰熱點退場。

但這不意味著,這屆總統大選可以擺脫兩岸議題,甚至不論統獨立場,只是該話題以另一種話術出現:戰爭與和平的對決。

儘管今年台海情勢如常,共機共艦持續騷擾,卻未如過往以威嚇姿態相逼,然中共武力威脅仍是不爭的事實,國防軍備也還是國家要事,因此,今年上半年,各政黨參選人便已先做表態,像是自稱延續蔡英文路線的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提出:「備戰才能避戰,能戰才能止戰」的積極性主張;相對而言,被認為走親中路線的國民黨侯友宜則說:「備戰不啟戰,能戰不求戰」。民眾黨柯文哲與侯友宜說法相似,且指控侯友宜陣營抄襲:「備戰不畏戰,能戰不求戰。」

戰爭陰影始終不去,民進黨仍維持四個堅持的路線。因此,延續上屆大選的論述,民進黨的各個造勢場合持續提出中國威脅論,正式登記參選前後,賴清德的主張始終一致:「備戰才能避戰」,「真正的和平不是讓渡主權或簽訂協議。」在蔡英文四個堅持基礎上,他進一步強調維護民主與追求和平的一體性。

然曾自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賴清德的台獨色彩更勝蔡英文,因此成為國民黨對賴清德的主要攻擊點。11月,各政黨候選人正式登記參選後,國民黨將「戰爭與和平」定為競選主軸,宣稱這場選戰將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

戰爭與和平,實是兩岸路線的轉譯:侯友宜數次強調,台獨會引來戰爭,而他是唯一一位公開反台獨的候選人,選擇侯友宜就是選擇「遠離戰爭」,反之,選擇賴清德就是選擇戰爭。此外,民進黨將推派參與創辦民防組織黑熊學院的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教授沈伯洋出任不分區立委,在國民黨的論述裡,就是戰爭的同義詞。

雖說拜習會與G7都向國際傳達了某種台海暫且安定的訊息,但國民黨仍持續批評台海的緊張局勢。侯友宜指其勝選後將透過「西向」的傾向,釋出會讓兩岸關係回暖的訊息,他說,期盼來的是客機而不是戰機,要的是商機而非危機。雖說如此,他沒有放棄「備戰」的立場,宣稱自己刑警出身,具有攻堅談判的經驗,因此提出「3D戰略」來面對中共,分別是:Deterrence(嚇阻)、Dialogue(對話)與De-escalation(降低緊張)。

相較國民兩黨立場清晰,柯文哲的說法不斷搖擺,曖昧不明。他在上半年表示,若他當總統,台海就不會發生戰爭,又曾說,如果台海戰爭超過兩週,習政權可能不保;至下半年,他又提倡「台灣自主,兩岸和平」,稱烏克蘭跟以色列這兩個比台灣更不可能發生戰爭的國家都開戰了,不要以為台灣不可能發生戰爭。不久後,柯文哲又主張:兩岸不會發生戰爭,但也有可能發生意外,或台灣有可能捲入代理人戰爭,所以要做兩手策略:一邊強化軍備,一邊積極溝通。最新的說法則是,在國防外交上,他走的是小英路線。

且不論三黨候選人主張為何,都無法否認中共持續的武力威脅與戰爭發生的可能,也沒有反對「備戰」的策略。因此,無論這屆大選中共行的是文攻或武嚇,「戰爭與和平」是台灣總統大選不可迴避的關鍵字。

2023年9月6日,台北,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召開首場「國家希望工程」國政願景發表會。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9月6日,台北,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召開首場「國家希望工程」國政願景發表會。攝:陳焯輝/端傳媒

認知作戰

「本次選舉最嚴重的可能不是賄選,而是認知作戰。」

台灣受到境外假訊息的攻擊程度有多嚴重?瑞典哥德堡大學發起的跨國民主調查計畫「V-Dem」(Varieties of Democracy)指出,台灣連續十年遭受攻擊的程度都是世界第一。根據調查,台灣受到境外假訊息的攻擊最主要是來自中國政府,而台灣大選是這些攻擊與討論力道最明顯的時候。

目前學界歸納,認知作戰(cognitive warfare)是資訊戰與混合戰的其中一環。混合戰指的是外交、軍事、經濟與資訊作戰等戰爭方式;而在資訊作戰中,又包含網路間諜、攻擊基礎建設、認知領域等攻擊。認知作戰則是透過媒體、網路的資訊來影響人們的意識與決策。諸多研究皆指出,俄羅斯在2016年對美國大選展開過認知作戰,透過社群帳號對特定議題帶動風向,進而影響選民的想法。反之,美國也曾透過推特(現稱 X)進行宣傳活動,試圖塑造對於敘利亞、伊拉克等地的輿論認知。

資訊戰專家、亦是本次大選民進黨不分區立委人選的沈伯洋,他分析近年台灣大選中受到中國認知作戰的軌跡,透過半真半假的資訊影響目標群眾。他以台灣里長到中國參訪為例,這些里長受中國政府招待,帶團到中國參訪,平常則向里民宣導中國政府對台灣人很好,再結合網路上反美或是挺中的資訊,地面與空中資訊戰結合,讓台灣人民對中國政府有更多的好感。

2022年,日本防衛省智庫防衛研究所公布「中國安全保障報告」指出,中國在一年內對台發動逾14億次的網路攻擊。內容包含攻擊民進黨政權的施政、透過親中藝人發表統一、親中言論。宣傳資訊半真半假。

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系教授董立文曾分析,中國政府透過四個方式介入台灣大選。第一是宣傳民進黨繼續執政將導致兩岸和平破裂;第二,持續推動兩岸統一;分化台美關係,加強疑美、反美言論;最後則是資金與人員的滲透。

端傳媒參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舉辦的「台灣大選認知操作觀察討論會議」。會上,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以 AI 技術分析台灣人經常使用的社群媒體臉書、X、PTT、TikTok 與 YouTube,審視在社群上同時間發表相似度高的內容或留言的帳號,以「共進共出」以及互相呼應的協同行為來歸納出可疑使用者。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表示,觀察發現四大類帳號:造謠者、假中立者、傳播者、粉絲經營者明顯操作輿論風向。由造謠者發表爭議言論,假中立者則會引述內容或截圖轉發在社群上,再傳播到其他有影響力的社群上,並由粉絲經營者轉發到粉絲社團中。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也說,從2023年11月到12月間,觀察到攻擊民進黨的聲量以及中國官媒曲解「和戰抉擇論」的宣傳,並在臉書上被大量轉載。美國《外交事務》期刊日前刊登葛來儀等三名美中關係學者發表的文章,內容著重在中國的軍事侵略、美國支持台灣,更重要的是台灣需要透過實質的威脅與保証來建立有效的威懾力。但遭中國官媒擷取片面內容指稱,賴清德若勝選,應重新考慮凍結台獨黨綱,網路聲量也要求賴清德表態。對此,葛來儀也在 X 上發文表示文章被斷章取義。

根據台灣政府的調查,2022年相較2021年的境外攻擊數量增加兩倍,2022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時,台灣遭受比平常多上23倍的境外網路攻擊。2024大選期間,內政部長林右昌與國安局長蔡明彥在立院法備詢時也指出,國安局已通報700件不實資訊案件,警政署也掌握了村里長被招待赴中旅遊案件,目前共計有51團、556人。林右昌表示,本次選舉最嚴重的可能不是賄選,而是認知作戰。

2023年10月20日,台北,兩名候選人的海報。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0月20日,台北,兩名候選人的海報。攝:陳焯輝/端傳媒

女力

在女性參政、平權意識日漸抬頭的今天,整體女性候選人的比例未來仍有望持續提高。

從2022年開始,全台灣22個縣市長選舉中,共有24位女性候選人,創下女性參政人數30年來的新高,開啟台灣「女力」的政治新篇章。台灣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統計,2021 年台灣性別平等居全球第七名,亞洲第一名。依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中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的女性賦權指標(Empowerment),則涵納國會女性議員比例。

回顧近四屆女性區域立委比例更是逐步攀升,從第七屆的三成,到第十屆女性佔當選人比例近四成二。在台灣,依憲法增修條文第四條第二項規定,各政黨不分區當選名單中,女性不得低於二分之一

政黨名單投票選舉之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各政黨當選名單中,婦女不得低於二分之ㄧ。以民進黨來說,其不分區名單遵守該黨公職候選人提名條例,採用拉鍊制度(Zipper System),男女間隔排列提名,確保女性配額(Gender Quota)。

而2023年,台灣藉憑藉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劇中以一群女性幕僚為同為女性的總統候選人輔選造浪,卻因為黨內性騷事件被吃案而走上申訴,戲中劇情卻也在5月底真實於民進黨內上演,一名女性前黨工控訴外包合作導演對其性騷擾卻遭黨內漠視,因而引爆後續的 MeToo 浪潮。同年6月,民進黨籍女性立法委員范雲向法官提起性騷擾行政申訴,控告國民黨籍立委陳雪生性騷擾。陳三次以肚子觸碰范雲的背部。最終,行政訴訟和刑事兩案均由范雲勝訴定讞。爾後,國民黨則以陳雪生「未違反黨內規範」為由,繼續提名陳雪生為本屆連江縣區域立委參選人。

回顧台灣過去四屆大選,民進黨區域立委提名女性佔黨內提名總人數比例,在2012年選舉為29%,為2008年的兩倍之多,而在2020年大選,則從前一屆的29%再上升到38%。國民黨女性提名人比例相對民進黨則是有進有退。在2016年選舉中,女性比例相對於前次選舉更則下降了3%。而最近一次選舉則與民進黨在分配比例上持平,皆為38%。

在2024大選中,如以區域及原住民立委(不併入不分區,在於不分區女性名額受憲法保障)提名人數達10人以上的政黨觀察,小黨「小民歐巴桑參政聯盟」提名10人全數為女性;民眾黨提名11人其中七人為女性(63.6%);民進黨提名71人、女性有31人(43.7%);國民黨總提名68人,其中女性有21人(30.9%)。

在女性參政、平權意識日漸抬頭的今天,整體女性候選人的比例未來仍有望持續提高,但在這樣的時代軌跡下,台灣政壇的「女力崛起」,恐怕仍無法全面翻轉既有的性別刻板印象。

以9月台灣女董事協會舉辦的2023剛柔並濟大未來論壇為例,近觀三黨總統候選人在針對女性議題時,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分析女性立委人數高於女性閣員,在於「因為女生不見得會投給帥哥,但男生會投給美女。」即便柯文哲承諾將以拔擢各級政府首長、部門主管及民意代表等公職與委員會委員,使女性比例達三分之一,但這樣的言論,也暗示女性當選可能更受外貌因素影響,而非因其政策主張、能力或歷練。

即使5月底台版 MeToo 運動由民進黨內部延燒,黨內也迅速重啟調查、遭控襲行為人也自請離職,黨主席賴清德亦親自上性別平等課程,重獲不少支持者認同。日前,一群來自各行業的女性發起的「女力護國計畫」(Lady Defence Power),為支持民進黨政黨理念,自發性組織成員印製口罩、杯墊、貼紙文宣,為民進黨女性立委候選人宣傳,並提出「三票民進黨,國家有保障」、「國會再過半,延續好未來」的口號,希望號召「護國者」支持民進黨。

從12月23日美麗島電子報的民調觀察,賴清德與蕭美琴這組候選人女性支持度為34.9%,侯友宜與趙少康為36.2%。柯文哲與吳欣盈的女性支持度殿後僅有15.1%。柯文哲在女性支持度的走低,也作為其長年且屢次在性別議題上失言的映照。

2023年12月10日,台北,一名民進黨支持者穿著「賴清德綠色棒球外套」。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2月10日,台北,一名民進黨支持者穿著「賴清德綠色棒球外套」。攝:陳焯輝/端傳媒

競選小物

競選小物既是提高知名度和識別度的工具,也是讓選舉人提高自身對政黨和候選人認同的重要媒介。

選戰期間就像是一場品牌行銷的短期衝刺賽,候選人如何在短時間內獲取最大量的關注,進而讓選民對自己有印象;除了各式大大小小的選舉看板,競選小物也是關鍵節點。

競選小物是台灣每逢選舉必然會出現的環節,各黨搭配選舉主軸、推出屬於候選人的競選小物。競選小物既是提高知名度和識別度的工具,也是讓選舉人提高自身對政黨和候選人認同的重要媒介。

賴清德今年的競選主軸是「We are Team Taiwan。2024團結挺台灣」,賴清德在出席競選造勢身著「賴清德綠色棒球外套」,這也是賴清德台中競選總部的募款小物,營造支持者的在地認同與光榮感,團結力挺賴清德。賴清德台中競總設計也以棒球風格為主,有棒球場地草皮、棒球與加油棒等元素,民眾可以到現場製作專屬簽名球,募款小物販售區設計成球員休息室,另還設有民主應援牆,供民眾寫下對台灣的期許。

除了棒球外套,在「台灣一起拚」主題下,賴清德2024年競選小物還有拼圖、桌曆套組、T-shirt、隨行小包、「挺美德」(蕭美琴與賴清德)Q 版貓狗胸章等物品,胸章上有象徵賴清德「狗派」的台灣黑狗圖像,以及代表台灣戰貓蕭美琴「貓派」的貓咪繪像,11月28日在競總的「賴桑小舖」限量發售,引發大批支持者搶購。

侯友宜的競選小物此次不同於傳統選舉,刻意縮小競選主視覺佔比,試圖讓大選過後,支持者能持續使用。競選小物包含小關公老帽、落肩圓領上衣等款式,另有取自「鐵腕」諧音的不鏽鋼鐵碗餐具組。侯友宜這次競選主軸為「安居樂業」,與竹林山觀音寺合作推出「侯你平安」皮革平安符袋及「侯侯大漢」寶寶平安符套,為過香爐儀式好運小物,祈求安居樂業。

除上述小物,侯友宜競選辦公室還推出「2024安居樂業洗手串」、「2024 By the people威士忌杯」及「2024台灣再出發手機掛繩夾片組」等募款小物。

柯文哲的 LOGO 與形象設計取其柯 P 的兩個英文字母「KP」,為「keep promise」(守約承諾)的理念,象徵柯文哲堅持務實的政治立場,募款小物包括印有「KP」 LOGO 的 T-shirt、新款嗡嗡包、棒球帽、行動電源、聯名保溫瓶等,捐款1450元就有兌換資格,象徵民眾黨呼籲支持者加入「打擊 1450 戰隊」(編按:在台灣政治語境中,1450 遭反對者用以指控民進黨的「網軍」)。另還有懸浮自立筆、大理石擴香盒、音樂膠囊、手機架、穿搭文具組、「Do The Right Thing」刷毛大學 T 和連帽 T,繡上 KP 插畫的浴巾、帽子、胸針、貼紙等。

競選小物不僅可以為各黨候選人募集競選經費,也能吸引支持者目標,並在網路上獲得熱烈討論,令留下選舉人深刻的印象。

讀者評論 6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昌粉跟柯粉真的是好哥們。柯文哲失言就說你有逐字稿嗎?黃國昌雙重標準,加入民眾黨後,對李全教、顏寬恒又是另套標準。現在跟顏寬恒就是出席同一場造勢活動,又要被說移花接木,昌神事到如今,粉絲也該看清了吧。

  2. 黃國昌就是跟顏寬恒在同一場造勢活動上登台,這有什麼問題嗎?拿移花接木來護航,實在太離譜了。

  3. 12月初,黃國昌在以民眾黨不分區立委進行造勢活動時,與國民黨前立委顏寬恒「同場登台」.....這段是端需要去查核清楚的吧?在網路上都沒有他們同場登台的照片,有的只是移花接木過的照片,既然不是事實,這樣講述出來會使人誤解,新聞的專業倫理還是需要謹守的。

  4. 黃國昌個人觀感是近年最噁爛的台灣政治人物。

  5. 「死守議場的夥伴柯文哲」—> 應為黃國昌?

    1. 謝謝讀者勘誤,現原句已修正,再次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