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陸香港台灣深度端對談

台港中#MeToo對談(下):除了制度改革,#MeToo能有「私了」策略嗎?

「我們如何在私人生活中不做enabler,如何不讓不應發生的發生。」

2023年3月13日,上海商業區一幅戶外壁畫。攝:林文清/端傳媒

2023年3月13日,上海商業區一幅戶外壁畫。攝:林文清/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符雨欣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3-08-23

#端對談#中國#台灣#香港##MeToo

本文上篇已於8月20日發出。

前段時間,端傳媒發起了一次台港中三地在#MeToo運動中深度參與、觀察和組織的人士的對談,從歷史、文化、司法等層面,連動公領域與私領域的思考。四位對談者分別是,台灣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高雄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陳美華;執業律師、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常務理事許秀雯;香港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助理教授黎苑姍;中國#MeToo的推動者和志願者絲姬(化名)。

談「改變」,不可能不提制度,然而制度變革是萬能藥嗎?台灣過去19年關於性騷擾的三種制度執行中,吃案、吞案常常發生,人、場域與系統環環相扣、互相庇護。這強調了一件事,除了「建立」,「執行」是一大要件,而把變革的責任全部推給制度,也一定會有遺漏疏失之處。

相對「制度」,「文化」要怎麼變?在我們的對談中,幾位嘉賓反覆問自己,也互相提問。後來,大家決定從日常入手。黎苑姍提出一個概念,enabler——我們如何在私人生活中不做enabler,如何不讓不應發生的發生。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