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哈馬斯戰爭

「反猶主義」標籤在德國:失靈的民主和自我中心式的歷史愧疚

「反猶主義」標籤在德國:失靈的民主和自我中心式的歷史愧疚

德國現有的輿論環境之下,任何對於以色列國的批評,都可能會被解讀為是對猶太人的攻擊和敵意,被貼上反猶主義的標籤繼而被禁止。

加沙戰爭的漫長陰影:以色列的戰略困境與戰後加沙的重建難題

加沙戰爭的漫長陰影:以色列的戰略困境與戰後加沙的重建難題

以色列尋找安全夥伴的可行性渺茫,繼續單方面撤退不可接受的前景下,對加沙的重新佔領成為戰後最可能的情況。

喬瑟芬:以巴衝突中的台灣輿論場——帝國夾縫下的戰爭焦慮與代入感

喬瑟芬:以巴衝突中的台灣輿論場——帝國夾縫下的戰爭焦慮與代入感

台灣應該是全世界少數能同理巴勒斯坦處境的國家,但同樣身不由己的歷史,並未讓台灣人心生同理。這又是為什麼呢?

消失的巴勒斯坦人:美國輿論場裏的殖民主義幽靈

消失的巴勒斯坦人:美國輿論場裏的殖民主義幽靈

對一場巨大的人道主義危機和潛在的屠殺熟視無睹,這是美國精英階級的一次集體道德破產。

以哈戰爭蔓延網絡空間,伊朗、俄國和印度網軍亦有參戰|Whatsnew

以哈戰爭蔓延網絡空間,伊朗、俄國和印度網軍亦有參戰|Whatsnew

戰爭新聞越來越像「戰爭迷霧」,事實核查的難度亦隨着戰爭強度日益增加。

反美、反猶、仇穆:簡中輿論場圍繞巴以衝突的他者想象與自我投射

反美、反猶、仇穆:簡中輿論場圍繞巴以衝突的他者想象與自我投射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反猶與反帝如何產生合奏,也可以看到國家利益與民族主義間的錯位。

以色列記者艾米拉·哈斯:面對以巴局勢,行動主義者的底線是不要絕望

以色列記者艾米拉·哈斯:面對以巴局勢,行動主義者的底線是不要絕望

「哈馬斯式的殘酷如此近距離,而以色列式的殘酷,超出了西方的雷達。不要取消歷史,為現在和未來努力。」

一場事先張揚的襲擊:以色列國內政治的動盪,如何令哈馬斯看到可乘之機?

一場事先張揚的襲擊:以色列國內政治的動盪,如何令哈馬斯看到可乘之機?

當以色列反對派僅僅批評內塔尼亞胡和他的新盟友,卻對維持軍事佔領和殖民的行為熟視無睹時,他們能改變巴以關係的暴力循環嗎?

開戰一周:以色列大規模反擊;加沙斷水斷電,轟炸不斷|Whatsnew

開戰一周:以色列大規模反擊;加沙斷水斷電,轟炸不斷|Whatsnew

戰爭沒有結束的跡象,加沙正面對嚴重人道主義危機。

耶路撒冷現場:到處都是密不透風的邊界,和分割一切的牆

耶路撒冷現場:到處都是密不透風的邊界,和分割一切的牆

戰爭開始前,我在巴勒斯坦西岸經歷了突發的催淚彈投擲事件。接著,無預警的戰爭開始了。

鮑克凡:弱者如何「與敵同眠」?巴以一國方案的探索

鮑克凡:弱者如何「與敵同眠」?巴以一國方案的探索

如果獨立建國的希望愈發渺茫,那麼巴勒斯坦人為什麼不學習南非黑人族裔,在同一個國家中反抗種族隔離、爭取平等權利呢?如今巴以「一國方案」不再是一個無人問津的答案。

歷史影像:以巴衝突70年

歷史影像:以巴衝突70年

特朗普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再次燃點起以巴70年來種下的恩怨情仇。

哈馬斯用火箭和地面部隊大規模突襲以色列,以總理宣布戰爭狀態|Whatsnew

哈馬斯用火箭和地面部隊大規模突襲以色列,以總理宣布戰爭狀態|Whatsnew

近年來,以色列的政治長期由保守派控制。對巴勒斯坦人不妥協的聲量日益增大,雙方衝突越發激烈。

加沙戰事第二日:伊朗角色受關注,戈蘭高地交火,雙方死亡過千人|Whatsnew

加沙戰事第二日:伊朗角色受關注,戈蘭高地交火,雙方死亡過千人|Whatsnew

以軍仍在與巴勒斯坦武裝交火,以社會總體支持軍事行動,外界調停停火希望不大。

訪談猶太活動家:因為支持巴勒斯坦抗爭,我被起訴「反猶」

訪談猶太活動家:因為支持巴勒斯坦抗爭,我被起訴「反猶」

比起「共存」,他指出,人們需要的是「共同鬥爭」。

道義與政治,共謀與角力:以色列與頭號盟友美國的四個切面

道義與政治,共謀與角力:以色列與頭號盟友美國的四個切面

「反以挺巴」其實在過去數十年來的國際輿論之中並未缺席,但實際上對待巴以危機的輿論介入和政治操作有所分離。

結繩志:一份巴勒斯坦人類學書單,我們都是難民

結繩志:一份巴勒斯坦人類學書單,我們都是難民

標題來自阿倫特的文章We Refugees,當阿倫特書寫歐洲猶太難民時,她心中所思並非只有猶太民族。

巴勒斯坦沒有新聞:約旦河西岸的生與死

巴勒斯坦沒有新聞:約旦河西岸的生與死

在這裏,年輕人要絞盡腦汁才能說服自己活下去,又很容易放棄一切,作為驕傲的抵抗者死去。

重溫革命:巴勒斯坦公民抗爭的光輝與衰敗

重溫革命:巴勒斯坦公民抗爭的光輝與衰敗

在以色列大選前夕,端傳媒專訪巴勒斯坦抗爭領袖拉娜·艾雅斯,回望巴勒斯坦31年前公民起義的光輝,細數源於社會基層的抗爭如何在地緣政治角力和以巴兩國政局動盪中漸漸被遺忘⋯⋯

以巴衝突流血現場:誰的應許之地?

以巴衝突流血現場:誰的應許之地?

根據聖經記載,上帝耶和華將迦南一帶的土地賜給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表示這片土地是「流奶與蜜之地」,但如今這片上帝所賜的應許之地,卻成為濃煙瀰漫,碎石橫飛的血腥衝突現場,無止境地上演土地和族群的紛爭,一直未獲安寧。

張育軒:承認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特朗普中東政策的自我拆台

張育軒:承認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特朗普中東政策的自我拆台

從美國角度來說,特朗普的自我拆台除了窒礙了和平進程,也攪亂了美國與阿拉伯盟國的關係。

廖芸婕:巴勒斯坦絕食,以色列避談的五十年

廖芸婕:巴勒斯坦絕食,以色列避談的五十年

該如何告訴難以自由移動的雙方,牆的那一邊,正撐持着什麼樣的信念?一邊慶祝建國、另一邊流亡的開始;一邊的失去家園、另一方獲得了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