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際大陸深度

涿州之災:「保衛北京」?極端氣候下誰影響災難的流向?

未來面對日益無常的極端氣候天氣,政府要如何救災才是負責任的?

2023年8月1日,中國涿州,救災人員正在疏散村內被困市民。攝:Zhai Yujia/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8月1日,中國涿州,救災人員正在疏散村內被困市民。攝:Zhai Yujia/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

鄭昶人

刊登於 2023-08-07

#涿州#極端天氣#中國#評論

2023年,中國華北水災如此嚴重,究竟是為什麼?

這個問題簡單。歸根結底,這是一次極其嚴重的極端氣象事件,在兩個颱風系統的水汽輸送下,太行山和燕山腳下的京津冀地區在幾天之內達到了一年多甚至兩年的降水量,形成百年難得一遇的洪水。這種短時間內的大量降水不同於流域內長時間降水形成的逐漸漲水,後者即便基建不足,還可以通過加固堤壩、修建臨時分洪道等等方法避免決堤、潰壩等等,而這次的洪水來了就是來了,全看平時有沒有足夠的水利基建。

特別是距離山脈更近的北京門頭溝區、河北涿州城區,原本就容易形成急速下衝的山洪,而史所罕見的暴雨在幾個小時內就快速漲水成災,更加難以防備。實際上,由於氣候變化和經濟發展導致的用水增加,華北在過去幾十年面對的更多是乾旱而非洪澇,很多以前的發達水系現在都退化成了季節性的,夏天下雨就有水,更多的時候可能和斷流沒有差別。包括白洋淀,若非雄安新區重建生態,可能已經乾涸。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除了社會意義,政府也非常清晰地理解災難應對的政治意義。

但這個問題也很複雜。任何災難都不止是單次的自然事件,而是前前後後的過程,防災、救災都是災難過程的一部分。而這些人類的部分,通常都能夠追溯到政府層面。人類社會之所以形成複雜組織,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應對災難,集中資源的政府是天然的最終責任人。特別是自古水患嚴重的地區,專門有歷史假說認為古代集權政府的誕生,是為了集中資源修建大型水利設施,中國就是其中一例。

應對災難的水平可能直接影響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水平。任何天災,無論致災的自然因素極端水平有多麼嚴重,政府都不可能推脫責任。用習近平自己的話說,「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是衡量執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體現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除了社會意義,政府也非常清晰地理解災難應對的政治意義。中國政府一直以家長式的保護角色自居,可是,這次從應急到救援政府反應為何那麼差?未來面對日益無常的極端氣候,政府要如何救災才是負責任的?以及,這只是中國的責任嗎?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