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八週年評論大陸香港台灣深度端對談

台港中#MeToo對談(上):#MeToo是否檢討非性的暴力?是所有人的運動嗎?

「只有某一種論述(discourse)是普遍被接受的,跨出這個discourse之外,很多是沒有辦法被接受的。」

2022年7月3日,中國北京,一名女士站在藝術裝置後。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2022年7月3日,中國北京,一名女士站在藝術裝置後。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端傳媒記者符雨欣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3-08-21

#端對談#中國#台灣#香港##MeToo

「端對談」是端傳媒新開設的欄目。其實對談是我們常用的探討問題的方式,一方面重在「對」,從話題的一端到另一端;一方面重在「跨」,跨地域、跨領域,把斷裂的重新放在一起。從這個欄目出發,我們希望讓差異衝撞,允許「不能說」的說出來,讓相似的找到友鄰,讓不同的看見彼此。

註:為尊重被指代人的身分認同,文中他/她們/非二元均用ta/ta們指代。

2023年#MeToo運動在台灣的爆發,像在東亞地圖上扎扎實實地摁進了一顆大頭釘——儘管三十年前台灣已經發生過反性騷擾的校園運動,「性平三法」也已經實施了19年。在台灣本地的脈絡裏,#MeToo以一種新的講述方式席捲而來,它也呈現出和中國、韓國等地的差異,更多了一些來自男性的、以及LGBTQ+的維度。

而經過五年#MeToo發展,中國文化圈今年也曾再燒一團火,本地觀察者眼中,這一次,女性困境和男性問題之間暴露出巨大的視角差異;團結還是放棄,成為運動策略轉變的暗線。受台灣影響,六至八月的香港點燃了針對兩名攝影師黃振強Chris Tong和一名導演任俠的指控,但或許還難以用「潮流」來形容。

除了性侵害、性騷擾之外,更多關於兩性互動、權力差的霸凌等故事,也出現在這波運動裏。一些沒有討論清楚但值得呈現的社會困惑,比如經任俠的例子提出「非直接性騷或性侵害的暴力是否也要納入到#MeToo中」?運動會否有特定的對象和方式?我們是否只能把改變的希望寄託在制度上?制度的問題是什麼?生活中如何改變?

為此我們發起了一次台港中三地在#MeToo運動中深度參與、觀察和組織的人士的對談,從歷史、文化、司法等層面,連動公領域與私領域的思考。四位對談者分別是,台灣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高雄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陳美華;執業律師、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常務理事許秀雯;香港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助理教授黎苑姍;中國#MeToo的推動者和志願者絲姬(化名)。

對談分為上下兩篇,本篇為上。以下為對談節錄。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