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東北正經歷20年來最激烈的戰鬥:「三兄弟聯盟」10月底發起「1027」行動。兩個月內,他們接連擊潰緬軍數個野戰旅。
和全國其他抵抗武裝類似,「三兄弟聯盟」只有機槍、火箭筒和小口徑火砲,甚至沒有防空能力,卻在過去兩個月內,讓帳面上擁有超過30萬陸軍、400多部坦克戰車、1000多台裝甲車和百餘架戰鬥機的緬甸軍政府節節敗退。少部分軍事單位甚至成建制投降。
如今這場緬甸內戰始於2021年4月。當時緬軍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發動政變推翻昂山素姬(台譯:翁山蘇姬)和全國民主聯盟(NLD)民選政府,屠殺抗議民眾。兩個月後,一群出逃的全民盟議員宣布成立了「民族團結政府」(NUG),並建立起自己的武裝部隊「人民防衛軍」(People's Defence Force, PDF)。
初時,很少有人會相信這一平行政府和抵抗軍會對軍政府構成威脅。
畢竟,緬軍的戰鬥力和裝備在東南亞可排前列。人民防衛軍大量吸納的也是缺乏戰鬥經驗的城市青年。儘管早在1980和1990年代,反對軍政府的緬族知識青年就多次前往邊境山區,和少數民族武裝合作。但他們從未在軍事上獲得成功。
然而,2023年底的戰局,讓「軍政府倒台」變得不再是不可想像之事。研究羅興亞人問題的英國拉夫堡大學教授 Ronan Lee 甚至在11月過於樂觀地預言:隨著「戰略態勢逆轉,全國範圍內失地與經濟衰退」,緬甸軍政府或已「陷入死亡螺旋」。
華語報導主要聚焦於緬東北果敢地區。但若沒有其他地區的抵抗戰鬥持續削弱軍政府戰鬥力和統治基礎,「1027」行動也很難帶來如今的效果。
在本文中,我們將詳細解讀緬甸內戰的分區戰況,尤其是緬甸中部、北部和幾個重要民族區域的戰事:這場發生在緬甸全境的「人民游擊戰爭」帶來了什麼改變?抵抗方的軍事和政治戰略是怎樣的?各地的戰事如何開始威脅軍政府的根基?
過去兩年,緬甸戰事發生了哪些變化?
緬甸內戰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游擊戰為主。在軍政府控制較嚴密的區域,抵抗軍借助山地和農村,從事小規模襲擊、擾亂、暗殺;在軍政府控制變差的區域,抵抗軍在農村和山林建立營地,依靠民眾支持,襲擊交通、基礎設施和軍政府據點;在抵抗軍佔上風的區域,軍政府收縮到城鎮和交通線,某些區域抵抗軍直接奪取城鎮並組建自治政府。
於是,要描繪這場沒有十分清晰的「前線」和「後方」的內戰,就有些困難。尤其是無法清楚地標明各家力量的「實控範圍」。根據公開信息對不同地區衝突程度的評估,我們選取衝突中占据主導權的一方,來標識當地被控制的情況。
我們以緬甸官方劃分的330個鎮(township)級行政區為基礎,依次整理了2023年內以緬甸文和英文為主的媒體公開報導,並根據報導的戰鬥情況將其分類,得出如下的2023年全緬甸鎮區戰鬥形勢地圖(右劃可對比各邦位置):
2023年內,隨著多家地方武裝打破停火協議、跟民族團結政府協作、向緬軍開戰,緬甸全境除了仰光、內比都、曼德勒三大城市外,對軍政府較為安全的只剩下南部到中部的平原地帶、撣邦南部的民族武裝控制地帶,和全國最北部的山地。其他地區都成為戰場。
戰鬥從少數民族聚居的「上緬甸」山區和邊境地區,擴散到了緬族為主的「下緬甸」河谷與平原區域。其中,實皆省(Sagaing Region)、馬圭省(Magway Region)、曼德勒省(Mandalay Region)和勃固省(Bago Region)的戰鬥尤為激烈。
而在西北部、東北部、東南部,至2023年下半年已出現成片的抵抗軍控制區。部分區域還組建了地方民族或民族團結政府的平行文官系統,提供包括稅收、教育、司法在內的公共服務。這其中以克耶/克倫尼邦(Karenni State)和若開邦(Arakan State)最為典型。
2021年政變是緬甸中央-地方關係的一道分水嶺。
對比2023年末和政變前的2019年,最大的區別在於,此前軍政府政治改革和還權民選政府期間,各地戰鬥總體上趨於緩和,正式或非正式的停火——包括2015年簽署的《全國停火協議》形成了約束力和共識。而政變後,戰火重燃,愈燒愈烈。
上圖的左側是2019年時緬甸各地的衝突情況:緬軍和地方武裝的主要衝突發生在北部的克欽邦、東北部的撣邦和西北部的若開邦。緬族聚居的下緬甸非常和平穩定;克倫尼邦、欽邦和孟邦也沒有衝突。
右側是2023年底,武裝衝突已經席捲了撣邦南部之外的所有少數民族區域。而就算是緬族為主的下緬甸,游擊隊活動也遍地開花。
昂山素姬的民盟政府曾被指在少數民族問題上處理不佳,尤其被指控帶有大緬族主義。而不知是被迫還是有意,新成立的民族團結政府(NUG)在民盟的基礎上納入了更多非緬族政治人物——包括但不限於克欽族代總統杜瓦拉希拉(Duwa Lashi La)和克倫族政府總理曼溫凱丹(Mahn Win Khaing Than)等。
根據其國防部官員接受媒體訪問的說法,不遲於2021年年中,民族團結政府就和抵抗軍政府的少數民族武裝成立了中央指揮和協調委員會(C3C),以整體協調指揮民族武裝和各地人民防衛軍,這一指揮系統將不同的軍事單元整合在「單一指揮鏈條」(single chain of command)下。此言或暗示了,多年來處於「混戰」狀態的各民地武裝,如今處於統一協調指揮下。
記者無法驗證這一聲稱是否完全屬實。但11月的戰事中,已可見不同地方武裝互相協調行動,彼此支援。如11月時,克倫尼軍隊派出了上百人參加緬北「三兄弟聯盟」的「1027」攻勢,還同步在克倫尼邦發動了「1107」攻勢以策應之。若開軍和克倫軍也差不多時間於西北、東南發起進攻。看上去,緬甸的抵抗組織似乎呈現出一致對抗軍政府的態勢。
鄉村路線、經濟戰和交通戰:緬甸抵抗軍的戰略
同樣反映出各方協調態勢的,是抵抗武裝提出的戰略構想。
在2022年的一份分析報告中,美國國防大學教授 Zachary M. Abuza 曾指出,相較軍政府,民族團結政府和抵抗軍在長線作戰中不佔優勢。軍政府的弱點在於交通、經濟、脆弱的基礎設施和糟糕的官僚水平/施政能力。他認為緬甸抵抗武裝和民族團結政府已在有針對性地挑選這些弱項下手。
綜合各地戰報,抵抗武裝在緬甸各地都採取了盡可能打擊緬甸軍政府經濟能力的戰鬥措施。
如在軍政府控制較強的仰光、勃固等地,抵抗組織攻擊輸電線路、通信信號塔,迫使軍政府大量消耗公帑維修設備,也中斷工廠、企業等正常運作。連月來,仰光、曼德勒等城市已經無法保證每日的基本電力供應。
在邊境,抵抗武裝集中攻擊和佔領口岸,或切斷通往口岸的公路,以阻止軍政府從邊境貿易中獲益。到12月,緬甸和中國的邊貿幾乎因為「1027」行動而暫停,面向印度、孟加拉的邊境口岸也多處被奪取。最新的動態是,通過克倫邦妙瓦底(Myawaddy)連結泰國湄索的跨國公路也遭到了克倫武裝的攻擊。
在緬甸國內,物流運輸是抵抗軍的攻擊重點。尤其是西部和北部作為內戰的主要戰場,圍繞鐵路、公路和內河運輸,戰鬥和爭奪非常激烈。此外,外商投資的大型工廠、項目也是被襲擊的重點。其中包括了中國、泰國、越南等國家的投資產業,主要集中在仰光、曼德勒、實皆等省區。
同樣在西部和北部的主要戰場,抵抗力量還開始建設平行政權和農村「根據地」。馬圭(Magway)省出現了由抵抗力量組建的農村學校,和軍政府的下鄉清查「捉迷藏」。而在實皆省,高林鎮(Kawlin)已經完全由民族團結政府控制,開始恢復日常管理。
面對抵抗軍依託農村的游擊打法,軍政府採取的應對措施是「四禁」,即阻止鄉村地區向游擊隊輸送資金、食物、情報和新兵。這意味著軍政府要在交通要道廣泛設卡,不斷派部隊下鄉作戰、清剿。軍隊下鄉時往往派出多部軍車和大量士兵,意在降低被伏擊風險。對於游擊隊活動頻繁的鄉村,他們常採取焚燒房屋、驅逐居民乃至大規模殺戮震攝的鎮壓方式。
軍政府的其他策略還包括了組建「驃紹梯」(Pyusawhti)準軍事民團,賦予他們在農村執法和殺人的權力;緬軍的主力部隊往往駐守據點,並頻繁召喚空軍空襲。
有報導指出,緬甸軍政府已開始面臨兵員不足。「1027」行動開始後,軍方只能以100人左右的小規模部隊「添油」式馳援東北前線。意識到軍政府沒有足夠資源同時應對多路進攻,抵抗力量在同一時間多條戰線發起攻勢,迫使軍政府顧此失彼。
北部平原:緬族核心區成為游擊戰主戰場
在緬甸各個分區中,最值得關注的區域是中部到北部的馬圭-實皆-曼德勒三省。這裏是緬族人口為主的區域中游擊戰最猛烈、抵抗軍戰果最大的地方。
這一地區的抵抗武裝以人民防衛軍為主,「緬甸人民解放軍」(MPLA)等中小規模的抵抗武裝也在此區域有活動。許多抵抗力量也得到了相鄰區域的克欽獨立軍(KIA)和若開軍(AA)等民族武裝的幫助。
戰略上,這裏的路網發達,連接緬甸東南西北。其中,從首都內比都出發向北到曼德勒,再連接北方重鎮密支那的鐵路幹線已經被抵抗武裝攻擊而中斷多時。緬軍曾多次派兵保護維修人員試圖恢復鐵路,都被擊退。
抵抗軍還沿公路發動攻擊,或襲擊檢查站,或伏擊軍政府車隊及補給。幾個重要的,爆發了激烈戰事的公路節點分別位於伊洛瓦底江沿岸的提皆鎮(Tigyaing)一帶、欽邦邊緣南北走向的甘高鎮(Gangaw)-卡列瓦鎮(Kalewa)山谷地帶,以及軍政府西北司令部蒙育瓦(Monywa)周圍。
南北之間的重要內河航運命脈——欽敦江(Chindwin River)和伊洛瓦底江,則是抵抗武裝伏擊船隊的戰場。蒙育瓦西側直到茂叻鎮(Mawlaik)再繼續向北的江面常有戰鬥。軍政府曾屢次試圖燒毀沿河的村落驅趕游擊隊。
游擊隊在此區域還發動襲擊,施壓外國投資項目放棄緬甸市場。首當其衝是中國在當地設立的工廠和礦業項目,包括了曼德勒省敏建(Myingyan)鎮区的鋼鐵廠、瑞保鎮(Shwebo)附近的鎳礦,以及蒙育瓦外圍的銅礦。
實皆省的抵抗武裝以已經取得了北部包括高林鎮在內的部分地區的完全控制權,另有數個城鎮基本由抵抗武裝佔領超過70%到90%的地區,如茂叻鎮、提皆鎮等。
接近緬甸西北軍區總部蒙育瓦(Monywa)周圍的戰鬥尤為激烈,軍政府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戰鬥力,短期內抵抗力量很難拿下蒙育瓦和周邊城鎮。
距離曼德勒市不遠的馬德亞鎮(Madaya)則是曼德勒地區的交戰中心。
馬圭地區以木各具鎮(Pakokku)和甘高鎮等地的抵抗力量控制力最強。這些地區已經在農村建立了抵抗武裝的教育和公共服務系統。
北部平原的變化為何重要?馬圭地區抵抗組織的「人民革命同盟」的主席奈孟(Nay Mon)告訴記者,這一地區是緬族傳統聚居區。軍政府曾認為這裏的群眾會更支持他們。但相反,這裏現在是抵抗運動最活躍的區域之一。這反映了緬甸民心的巨變:「人們不再想要軍政府了。」
他還指出,這幾個省份曾經也是軍政府重要的人力資源來源和軍事工業集中地。現時區域內抵抗武裝的主要目標是奪取更多城鎮,在過程中獲得更多武器,並努力「解放伊洛瓦底江西岸的區域。」
欽邦:最早抵抗政變,他們如何在印緬邊境站穩腳跟?
2021年政變後,位於西北山區的欽邦是最早武裝抵抗軍政府的區域之一。「軍政府的殘忍鎮壓,尤其是殺死上街抗議的年輕人,震撼了欽族年輕人」,一位不願具名的欽邦活動家告訴記者:「欽族人常打獵,也有較多的土槍。所以他們決定拿起武器保衛自己。」
欽族抵抗力量的優勢之一是山高谷深,軍政府很難控制城市以外的農村山區。另一個特點是,欽族和鄰近的印度米佐拉姆邦的米佐(Mizo)人語言、文化相通,也常常跨境流動。邊境成為欽族抵抗力量得以活動的重要依託。欽民族軍(CNA)的大本營「維多利亞營地」(Camp Victoria)就緊貼在和印度的邊境設置,使得軍政府飛機很難在不侵犯印度領空的前提下發起空襲。
此外,在北美等地的欽族海外社群也為緬甸欽族的鬥爭提供了支持。「欽族抵抗更多是自己在做,和民族團結政府的合作並不緊密。」
不過,屬於欽族最主要抵抗力量之一的欽民族陣線(CNF)和其軍事部門欽民族軍(CNA)亦有加入民族團結政府。
在欽邦,截至2023年秋冬,已有包括丹郎(Htantlang)、法蘭(Falam)等區域基本由抵抗組織實現了控制。而首府哈卡等地,軍政府也基本只能控制居民已大部分逃走的城鎮。「1027」行動之後,抵抗組織新佔領了梯頂鎮(Tiddim)西側的多個軍政府據點和緬印邊境的里卡瓦達爾(Rikhawdar)口岸,還在口岸升起了「欽蘭」(Chinland,欽族對抗緬甸中央賦予的「欽邦」地位的自我稱呼)自決旗幟。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欽族活動家指出,到這幾週為止,欽蘭都還沒有自己的政府,農村地帶的行政由較為分散的幾隻欽族抵抗武裝各自打理。他指出,欽族的抵抗武裝已經組建了議會,正在討論修訂憲法/基本法事宜,但部分武裝還沒有同意參加會議討論此事。
他還指不同欽族抵抗武裝沒有列入統一的指揮鏈,儘管彼此之間在戰鬥中會互相協調協助。
連月戰鬥已經使得欽邦大量城鎮居民外逃印度。數據指截至11月已經有至少4萬名緬甸欽族難民留在米佐拉姆。
若開邦:緬甸「最強大」的民族武裝如何參戰?
若開邦(Arakan State)地處緬甸西部沿海地區,與孟加拉國接壤,也是羅興亞人問題的原發地。南北走向的若開山脈將若開邦與東部的馬圭、勃固等緬族地區隔開。這裏的主要民族是若開人。1947年至今,若開邦內部衝突不斷,若開人、中央政府、羅興亞人三方互相攻擊,佛教和伊斯蘭教宗教極端主義盛行,雙方針對平民的襲擊時有發生。
若開軍(Arakan Army)是「三兄弟聯盟」的中堅力量,在2009年才在緬甸最北部克欽邦的克欽獨立軍(KIA)幫助下成立,在克倫邦、克倫尼邦、撣邦都有基地。昂山素姬曾將若開軍定為恐怖組織。2020年11月,若開軍與政府停火。2021年政變後其暫不公開對抗軍政府,而是在若開邦建立實際控制區、平行政府和行政體系,在疫情、風災期間積極組織民間救濟。2022年年末開始,停火破裂,若開軍開始和軍政府交惡。
若開在地理上相對獨立,有印度援建的緬甸第二大港實兌港(Sittwe Port),另一港口市鎮皎漂(Kyaukpyu)則有中國的深水港工程,也是連接到東北部的中緬油氣管道的起點。
2023年11月,配合「1027」行動,若開軍加強了對區域內緬軍的攻勢。11月16日,若開軍一度控制了和實兌隔海相望的包多鎮(Pauktaw),但軍政府隨後派出海軍轟擊城區,迫使若開軍撤退。該鎮目前仍在激烈爭奪中。
除了在緬北參與攻勢之外,若開軍在過去兩個月中也在若開邦拔除了大量緬軍據點。尤其是通過戰鬥基本控制了位於和孟加拉國、印度、欽邦邊境地帶的山區,截斷了緬甸和孟加拉之間的邊境貿易。
軍政府的應對策略則是在陸軍層面完全採取守勢,固守沿海區域。由於若開邦與外界的主要道路從南部的緬軍控制區進出。因而突破封鎖補給,就需要打通到欽邦的山區小道,其交通能力有限。缺乏反海軍手段則使得若開軍無法有效控制海岸線附近的重要城市,其進展還是集中在若開邦北部和欽邦南部。
在緬軍長期封鎖下,若開邦已經出現了新的難民潮,尤其是許多羅興亞人成為「船民」,甚至遠渡東南亞。
克倫尼邦:抵抗武裝正在建立政府
克倫尼邦(Karenni State)又名克耶邦(Kayah State),是緬甸面積最小的邦,位於緬甸東部撣邦以南、克倫邦以北部的山區,與泰國夜豐頌府(Mae Hong Son)接壤。由於居住著共同的跨境民族,克倫尼邦與泰國保持著長期的文化經濟往來。
2021年軍方政變前,克倫尼邦主要有六支民族武裝組織,均已與軍方簽署停火協議。政變後,克倫尼邦除出現了克倫尼民族保衛軍(KNDF)、人民防衛軍(PDF)等近30支抵抗武裝外,此前停火的克倫尼民族進步黨(KNPP)及克倫尼民族人民解放陣線(KNPLF)也正式對軍方宣戰。
截至2021年末,克倫尼民族進步黨指導的克倫尼民族保衛軍整合了大部分部隊。端傳媒採訪到克倫尼人道主義援助倡議(KHAI)執行官勒仁(化名),其表示克倫尼邦的抵抗武裝也已整合在了指揮鏈(Chain of Command)中,戰鬥是有系統、有戰略的,而非初時的小規模襲擾。「我們正致力於整合克倫尼邦內的所有反軍方武裝,組建一支克倫尼聯邦軍(Karenni State Army)。」
2023年,抵抗武裝已經清除了克倫尼邦絕大多數鄉村的軍政府據點。勒仁對記者表示,除了首府壘固(Loikaw)和少數城鎮外,僅在克倫尼邦的東部和南部邊境有數個軍政府的營級作戰單位存在,並都被切斷了補給。東南部邊境的梅塞鎮(Mese)已在11月完全落入克倫尼武裝的掌握。
「1107」行動開始後,克倫尼抵抗武裝的重點一直是圍攻首府壘固,目前已經攻入市中心,並宣稱佔領了包括壘固大學、警察局在內的大量建築。
壘固北約30公里的撣邦南部的貝貢鎮(Pekon)也是戰鬥爭奪的重點。此處位於交通要道,可以阻止軍政府的援軍和補給抵達克倫尼邦。
克倫尼抵抗力量在2023年6月組建了自己的臨時政府——臨時執行委員會(IEC)。其任務一是堅持與軍政府作戰;二是為克倫尼邦社群提供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三是和民族團結政府溝通,為推翻軍政府之後的政權建設做準備——建立過渡憲法和過渡政府。
勒仁告訴端傳媒,目前克倫尼邦臨時執行委員會已經成立了包括健康、教育、婦女兒童在內的六個部門,14位2020大選中產生的民選議員在制定法律和政策,目前已完成了一部初步的憲法章程。他還表示目前的最大困難是沒有常規收入及缺乏人力資源,至今為止的主要資金來源於海外克倫尼群體的募捐。
不過,雖然克倫尼邦的地面已經幾乎由抵抗力量控制,但軍政府仍然在空中通行無阻,空襲隨時出現。因此大部分的機構都設在鄉村,並設有防空掩體。面對緬軍空襲,抵抗力量常常損失後勤物資、醫院兵站和人員。邦內的城鎮據信都破壞嚴重,也只有非常少量的居民留下。
勃固地區:最靠近仰光的游擊戰爭
勃固省(Bago Region)是2021年政變之後距離仰光最近的戰鬥頻發的地區。
勃固省西邊是伊洛瓦底江流域平原,由平均高度數百米的勃固山脈隔開,東部則是狹窄的錫當河(Sittaung River)河谷,河谷再向東面,地形上升到過千米高,是向北連接撣邦,向南通達克倫邦腹地的多那山脈(Dawna Mountains)和高原地帶。地區主要民族為緬族,東部山區則屬於克倫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
政變後,仰光等地學生和市民組成城市游擊隊抗爭。軍政府加強鎮壓後,他們中一部分外撤進入勃固省,成為人民防衛軍。此外,東部由克倫抵抗武裝培訓和支持的人民防衛軍也向西滲透進河谷和勃固山脈。
2023年10月,人民防衛軍的小股部隊在勃固山脈以西多次伏擊、殺死緬軍官員和議員。1月到6月間,人民防衛軍和城市內的游擊隊網絡情報配合,在勃固山脈東側的主要道路上攔截並殺死過緬軍情報官員和鎮區指揮官。勃固山脈兩側同時出現抵抗軍活動,意味著此處已經成為人民防衛軍在仰光附近的重要基地。
由仰光通向東、南、北三向的交通要道均經過勃固。省內東側的錫當河河谷地帶並行著兩條連接仰光和內比都的高等級公路和一條鐵路幹線。省內西側的公路幹線連結仰光和馬圭省。勃固山脈控制在抵抗力量手中,可以橫跨兩側打擊緬甸物流動脈。一些報導指區域內一些公路因襲擾已無法在夜間通行。
除此之外,勃固地區還擁有眾多連接仰光的供電設施,也是常被攻擊的對象。
6月時,人民防衛軍曾激烈進攻皎德加鎮(Kyauktaga),包括炸毀一座橋樑和宣稱一次性消滅超過30名軍政府士兵,並迫使軍方出動飛機空襲。「1027」行動開始後,人民防衛軍和克倫武裝發動了更多正面進攻。12月5日,克倫武裝和人民防衛軍宣布佔領了皎基鎮(Kyaukkyi)附近的孟鄉(Mone),這是抵抗力量第一次在如此靠近仰光的地方佔領鄉鎮。
緬甸東北:「1027」行動的動能和不確定
儘管中國外交部稱斡旋協調了緬北各方達成臨時停火協議。但停火本身是否有效仍待觀察。12月16日,德昂軍宣布佔領了靠近臘戍的南散鎮(Namhsan)。這是「三兄弟聯盟」拿下的又一個區內市鎮。
「三兄弟聯盟」包括德昂民族解放軍(TNLA),緬甸(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MNDAA)和若開軍(AA)。德昂軍的主攻方向是從北向南切斷曼德勒往臘戍和東北地區的交通要道,同盟軍則攻擊果敢首府老街(Laukkai),並切斷往中國的口岸貿易。目前,這一目標已經接近完成:果敢老街已經被圍困多日,周邊高地幾乎都已經被同盟軍攻克;邊境口岸則只剩下木姐(Muse)尚在圍攻,還未完全拿下。
通過木姐的貿易量佔緬甸對中國貿易的70%。
「1027」行動證明,部分抵抗武裝的戰術能力已經足以和軍政府正面對抗。除卻無法應對空襲之外,緬軍的砲火、戰術素養和機動能力都不再構成優勢。
但相比其他地區的戰事,緬甸東北戰局受到的地緣政治影響較大。中國的態度仍可能帶來各種變數。此外,戰局發展過快,也導致「三兄弟」同盟已經遇到了缺乏人手和精力管理佔領區域日常行政事務的問題。
勝利之外,未來仍有困難
除了上述戰場之外,在緬甸南方的克倫邦、孟邦和德林依達省等地,抵抗力量控制的區域也在擴大,戰事也在激化。
在緬甸南部狹長的沿海地帶,最具有經濟價值的目標,分別是沿海一路到達泰緬邊境的貿易路線,以及德林依達省通往泰國的油氣管道。
這兩者都是軍事爭奪的焦點。德林依達鎮(Tanintharyi)的人民防衛軍一直試圖從山區向海岸城鎮發起進攻。土瓦鎮(Dawei)附近的抵抗組織則多次襲擊公路和軍政府基地。
不過,儘管2023年至今,緬甸內戰中的抵抗力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動能,也讓軍政府越來越接近崩潰垮台,但這場「人民游擊戰」是否會勝利,仍然取決於緬甸內外的各方面條件。
其中,中國、印度、泰國等鄰近國家的立場最為重要。三國掌握著多個參與抵抗的緬甸少數民族的跨國流動渠道和補給線路,也有辦法對抵抗力量施加影響。值得關注的包括:中國試圖斡旋緬北停火會否令「三兄弟聯盟」退出戰鬥?印度中央政府對米佐拉姆邦的態度會否削弱當地對欽邦的支持?這些都是影響內戰走向的不確定因素。
此外,當前各民族武裝能實現相互協作的前提是軍政府局面逐漸被動。在預期軍政府會走向衰亡的判斷下,抵抗武裝都有意願儘快取得戰果,作為未來談判和協商中的政治籌碼。但戰爭中組建起來的大批民間武裝在接近勝利的過程中,是否能維持合作和和平關係,尤其是自決和自治的政治訴求之間是否會出現張力,也是未知數。
而戰火蔓延全國,造成的後果也格外慘烈:聯合國的最新報告引用不完全統計數據指出,自2023年10月底以來,緬甸全境已有超過300名平民死於戰爭,超過57萬人流離失所。
(感謝 Aung 對本文的幫助與貢獻)
中文媒体里关于缅甸的报道,端传媒可能是最多的了,这篇报道也难得的详尽,感谢感谢🙏
這篇文章要整理做分析的工作應該很不容易,謝謝報導!
感谢整理,非常详尽。相比俄乌和巴以冲突,华语世界对缅甸局势的关注不多,期待更多追踪报道。
T.E.勞倫斯《智慧七柱》。
專打補給線。
人在若開邦, 讀到這篇詳盡的報導萬分感謝.
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对缅甸局势的详细解说感觉不多见,谢谢详尽并且直观的报道。
雖然也依稀知道緬甸處在內戰中,但相關資訊比烏克蘭或以色列少了很多,感謝端做了這篇報導
不知道為什麼,第一眼看到題圖以為是油畫
緬甸北部山區叢林地形大大削弱了軍政府空軍的優勢,特別是軍政府空軍缺乏制導武器。緬甸軍隊論戰鬥力和裝備也難和新加坡 印尼 馬來西亞這些真正的東南亞一流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