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民寫上心意的明信片,即將會郵寄到鹽田派出所並送給被關押的12位港人。 攝:林振東/端傳媒
-
楊紫瓊首獲金球獎影后,你如何看職業女性的「玻璃天花板」現象?
女性在職場中是否面臨更為更為嚴苛與不平等的環境?
-
7
台南農村「裸女看板」引熱議,但相中者實為男生,性暴露指責是否與性別相關?
社會對於不同性別判斷裸露的標準是否存在「雙標」?
-
14
「服美役」一詞引熱議,你如何看待女性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以「為美服役」的現象?
為了迎合大眾審美,以犧牲身體健康為代價,是個人自由還是畸形生態?
-
3
美國一黑人男子被人臉識別誤認為逃犯被捕,你如何看技術背後的種族差異問題?
人臉識別技術在識別不同人種時是否存在天然偏見?
-
23
中國大陸將有序恢復公民出境旅遊開,你如何看日本限制中港澳航班入境規定?
各國一系列限制中國大陸遊客入境的措施,可以控制因境外輸入的疫情問題嗎?
-
3
復星開通大陸赴港預約接種二價疫苗,此會掀起一波「復必泰疫苗熱」嗎?
疫情期間,你曾前往異地接種疫苗嗎?
-
論戰爭:槍炮屬於男性,和平屬於女性嗎?
我們應當如何去思考和認識性別(生理性別,以及社會對性別氣質的構建)與戰爭之間的關係?
-
中國放開疫情管控後的最大難題:勝利之後如何再次宣告勝利?
對中國整個官僚系統來說,「二次勝利」是三年防疫的彌賽亞時刻,在宣布勝利之前,疫情這場政治運動都還沒有結束。
-
從老佛爺百貨隔壁寄往中國的LV,巴黎奢侈品代購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百貨大樓裏穿梭著行頭奢侈、現金齊備的中國代購,他們有時與店員鬥智、有時悄聲互惠,有時,他們比門店導購更知道品牌存貨。
-
異鄉人:求職好像相親,我在日本是如何找工作的
明明從小就很聽話,遵循社會規則,可是為什麼還是連打工人都做不成。我不知道怎麼才能在沒有正確答案的「相親」中牽手成功。
-
在減煤的氣候政策下,一個新煤礦如何令英國偏鄉小鎮重燃希望?
「我們應該問的問題是,即使綠色產業有大量的需求,為什麼懷特港人還是被政府的綠色投資給遺忘了?」
-
回望2022:我們問了7位中國人,去年掙了多少?過得還好嗎?
「未來的不確定性會越來越多。2023年到底會好多少,仍然是有疑問的。」
-
舊物中的新世界:我們在「撿破爛」裏尋求什麼?
在所有的故事裏,我們都在通過舊物建立起新的連接,與自我、與他者、與世界。
-
自述:養老院在中國洶湧的疫情下破防,「每兩天就有一個老人走了」
「這些老人,好端端來養老,卻在養老院裏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連新年都沒等到。」
-
專訪《1人婚禮》導演周冠威:香港電影耶穌?我今次反對「犧牲」的說法
新電影裏有一句對白,「我這輩子都深思熟慮,你讓我衝動一次吧。」「這句對白是我啊。你讓我做一次吧,那個才是我。」
-
重組2022年人權新聞獎風波︰保住了FCC會址,失卻了新聞自由
「FCC(香港外國記者會)不是一棟建築物,它是個概念。很多人不明白,就算沒有這棟樓,FCC也可以生存下去。」
-
中港青年對談反封控抗議:在斷裂和不信任裏,儘量建構公共的討論
「從此之後,不管你是什麼立場,都可以面對抗議這個選項了。」
-
他們的過年「不傳統」:農曆年不是只有家人團圓一個選項
過年「回家」與否、「團圓」與否,折射出我們對過年的想像。然而,過年只能有一種選項、年節也只能長成同個模樣嗎?
-
理科太太「諮商筆記」募資打動了誰?為何引發爭議?
「理科太太宣稱諮商筆記不是諮商,卻吸引了想要諮商的受眾。」
-
抖音、小紅書上的台灣青少年:當本土認同與中國社群媒體熱潮並行
在台灣青少年的世界,滑TikTok與小紅書仍是每日的「儀式」之一,他們都用中國社群App做什麼?
-
在香港散步:人、物與風景,「我不介意它們消失,但介意它們白白消失」
「政治上爭取不到什麼,國安法又不能講什麼,我們再沒什麼事情可以做了,那不如好好記錄香港剩餘的東西。」
-
黑兔年春晚:過去一年中國人最關心什麼,人人都知道,只有春晚不知道?
屬於過去一年中國人的記憶,在這場早已失去基本盤觀眾的晚會中蕩然無存,就似一場與現實完全割裂的塑料演出。
-
文化流年批
【新春】在香港散步:走啊走,把自己的城市走到心裏,記憶裏
這幾年,散步城市成為一場香港集體觀照的流行文化,人們走路、發現、談論⋯⋯非關遠方或未來,卻是此地與自我。
-
華思睿:被馬斯克玩壞的Twitter,還能活多久?
他一人就可以決定這個在全球擁有數億用戶的社交媒體平台的最終命運,沒有人可以阻擋他。
-
意識是甚麼?能創造藝術的人工智能有意識嗎?
機器人不能證明自己不是哲學殭屍(不過你也不能)。
-
「天上有雲、中間有網、地上有格」——中國監控國家的誕生
一個個攝像頭構建起龐大的數字利維坦,普天之下,莫不在網格之中。
-
「看見自己」——端傳媒2022年終專題
在這個過程中,有著那份屬於我們的、自由的精神。
-
厭倦國內生活,一些中國富人在日本找到港灣
日本房地產經紀人及華人社群的人士稱,中國人移居日本的興趣正在上升。
-
讀者十論:「陽圈」與「樂土」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
古典合唱劇場《星落有時》—換個角度重溫賣火柴女孩的故事
世人總理解《賣火柴的小女孩》是悲劇,或許忽略文本最後的一個愉快片段:小女孩被嫲嫲帶上了天堂,沒有痛苦和飢餓。這才是結局。
-
從演與教中,給學生打開另一扇門——《賽馬會中國詩人別傳教育劇場計劃》
在背誦式的傳統教育制度下,該如何打破學生的沉默、觸發他們的創作意欲?
-
特約企劃
「鼓王群英會」載譽歸來!疫症下化危為機,成為本地演奏家閃耀舞台
十九年前,沙士期間人心惶惶、經濟急瀉,香港中樂團應邀主辦「香港鼓樂節」,匯集三千多人齊打鼓,留名健力士世界紀錄。
-
攀山涉水的水源、受污染的食水——尼泊爾Bhupu的村民日常
點滴是生命募資建引流供水系統
熱門頭條
- 黑兔年春晚:過去一年中國人最關心什麼,人人都知道,只有春晚不知道?
- 數說中國經濟2022:不計成本的清零,地方政府債台高築
- 《1人婚禮》阿冰專訪:如何做禁片導演周冠威的賀歲女主角?
- 2022年的中國電影人:觀眾已經不去電影院了,他們還要留在這個行業嗎?
- 中國沒有藥神:缺乏監管、假藥頻現,人們為何搶購Covid仿製藥?
- 晚報:中國總人口按年減少85萬,「三年大饑荒」結束以來首現人口負增長
- 他們的過年「不傳統」:農曆年不是只有家人團圓一個選項
- 從老佛爺百貨隔壁寄往中國的LV,巴黎奢侈品代購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 早報:在逃30年的意大利黑手黨頭目德納羅被捕
- 不能回來過年了,中國停發日本入華簽證如何影響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