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时,我们开始征集来自读者的推荐,收到了数百个回复。每一位读者的视角串连起来,是我们共同的六年回忆。这里有和端的缘分,有对于另一种生活的想像,当然也有我们所处的时代,和身在之中想要与你共勉的故事。
会员征集内容持续收集中,如你也想分享,可以在这里填写。
和端的故事
“Actually, there are a lot of good articles in 端, but I think this first one is still the article that defines it.”
月影 推荐《程映虹:“低端人口”——社会达尔文主义政治的不祥之兆》
我是三年前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推荐端的驱逐低端人口分析。通过搜索找到这篇,第一次认识了对弱者的蛮横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之间的关系。也从此开始了端会员的付费历程。在现在简中网络和官方舆论都戾气更重的现在,我想回顾这篇文章,再思考下驱逐低端人口和现在的联系。
Derek Yung 推荐《写在入狱前:周永康、黄之锋和罗冠聪的陈情书》
感谢那年在香港的雨伞革命等政治事件让我看见了端-一个真正中立而评论有深度的媒体。这样很快就六年了,愿你们在乱世中继续坚守在香港已不复存在的新闻自由,让两岸人在时代潮涌中看见彼此。
林沅儒 推荐《专访李问:身为民进党人,为何举起中华民国国旗?》
我一直很好奇台湾主体论和大中华主义以外的看待台湾的方式。李问在这篇文中以金马为实例,从民进党员和中华民国派的两大角度出发,给出了“民主自由”这样的答案,我觉得很新鲜。另外,这也反映了端在我眼中的可贵之处——能在超然于统独的同时,又保有华人视角的诉说著台湾的故事。
Diamond Feng 推荐《端传媒新闻电子书|女权主义在中国》
《女权主义在中国》是我开启长期端阅读的契机,因为看了《中国剩女》继续追踪中国女权主义,于是追到端传媒来,一试成主顾,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追看端传媒使仿佛雾霾笼罩的中国,也有掀开帘幕一角的契机,端传媒是我观察中国的窗口。
胖虎 推荐《林荣基1.5万字亲述书店事件: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
是这篇文章让我认识并喜爱上端,也坚定地成为端的前200位会员。
Miles 推荐《众议:民主墙大火是如何烧起来的?听听他们怎么说》
可以说这篇文章让我真正开始关注简中网络以外的声音,我也从这篇文章开始关注端传媒(我始终觉得大学期间对这些文章的阅读帮助塑造了我很敬佩的一位老师时常提到的critical thinking,也让我能脱离自己的立场和大环境来看待一些争议,理解那些在简中网络无法出现的诉求)。这篇文章里有一句我很难不认同的话:我们始终欠缺一个能令双方好好沟通的办法。
Paul 推荐《京都动画和它试图对抗的两兆血汗产业》
其实从前我就一直有在关注端传媒的相关报导,不过在启用订阅制度后,因为开销与对订阅不熟悉等因素,对于付费阅读迟迟没有下决定。当京阿尼发生纵火案时,处在焦急、痛心与哀伤情绪中的我,在FB上无意间看见原作者的贴文,对于有媒体愿意深入阐述动画产业相关议题感到印象深刻,在阅读该篇文章后,对于文中描述的细节也感到佩服与满足。端传媒时不时会有这种以相对小众为主题的文章,是一个可以探索各类议题的园地。
小新 推荐《边缘化的六四论述:八九春夏,其实发生的是“两场运动”》
这不是我看到的第一篇端传媒的文章,但是是对我震撼最大的一篇。身在大陆的我无法在本土媒体看到诸多敏感议题相关的深度评论与反思,这也是我持续订阅端传媒的动力。
Raymond 推荐《Gris :在崩塌的自我里找回世界的颜色》
一直都很喜欢端的游戏专栏。他们写game的方式跟坊间的进路很不同;而亦因为这篇,让我认识到这平时几乎没可能接触到的游戏…甚至得到了疗愈。
Kaka Tim 推荐《有人对极端天气冷漠,也有人为全球变暖奔波》
印象中这是第一次读到端的“文章”是有声音的,非常震撼,颠覆了我对气候变化的想像。这种独特视点,正是我喜欢端传媒的原因。加油!
Vincent 推荐《漩涡里的人,有责任说出漩涡的样子》
Actually, there are a lot of good articles in 端, but I think this first one is still the article that defines it.
另一种生活
“性别不尽然单一直线,爱欲也未必永恒不变,希望社会能更温柔,拥抱人心的更多种可能。”
听故事的自由人 推荐《陈升:说故事的自由人》
真正自由的人,不会希望被归类,也不会去归类他人。归类是大人物做的事,他唱的歌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日常生活。大人物会绞尽脑汁在墓碑里刻字,自由的人充实过完一生,不介意墓碑上的字,因为,要说的平时就畅快说出来了。在他身上,可以感受到“活著”的快乐,生活,本该如此简单。
Also 推荐《电子音乐人 hirsk 专访:引诱耳朵辨认出熟悉的香港,一座被消失的城市》
借由噪音电子,翻转人生的路途旅程,最后所谱出的音符,还是名为“家乡”的曲子。
这篇是我收藏了很久的端文章,一直很希望看到从中国的网络文学上对性别角色和价值的剖析,这篇直中红心。端最近有一个系列是针对“耽美文学”,研究对象更倾向是年轻一代,配合著回看这篇的“中年男性/女性视角”,别有生趣。
Huxley 推荐《记者手记:冷战前线,阅读金门、马祖的六个关键词》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李易安的文章。这篇文章——正如作者自己所言——“集结、贯穿了端传媒的诸多关注与旨趣:夹在缝隙中的认同挣扎;在边境找寻归属的异乡人;两岸政经角力的场域;国际宏观政治结构下的微观故事⋯⋯就连金门、马祖自己,也都和端传媒一样,经常希望能以“桥梁”自居,因而就某个意义而言,端传媒和金马两地在属性上本就是高度契合的。”对于我这个来自香港的读者来说,看着记者娓娓道来金门马祖两地的冷战前线地位,以及其所揭示的国家边界与民族身份认同纠结,似乎能有所共鸣。
梁小姐 推荐《身在乱流,香港电影从业者的瘟疫年纪事》
由疫情开始,很少媒体把聚光灯朝在电影从业员身上。端揭示了这个行业的问题和艰辛,难得的取材。
Horry 推荐《人说她是最穷的金马影后:得奖后的谢盈萱》
我不常看戏,更别说要理解演员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但是这篇特写就彷似带我走入谢盈萱的内心世界,那种感觉非常生动深刻。
聊子 推荐《日本“废柴”大原扁理:我在台湾“隐居”的快乐生活》
第一次知道原来还可以有这种生活方式,很敬佩,从此打开新世界,持续观察各种让自己活著的不同方式。
Hyde 推荐《马世芳:大疫年的大蒜及其他》
生活中总是需要一点浪漫但又不能太做作,将生活中确实存在的细节用平顺的文字好好地说出来,是一种适合周末的疗愈感。
kes 推荐《是我玩游戏还是游戏玩我?》
端传媒有很多文章也令我深刻难忘,想了很久决定选取了 GameOn 内这一篇。其实我并不打游戏机,也没有因为看完GameOn的文章而玩电子游戏,但你们的文章开拓了我对“游戏”的认知和可能性,“游戏”可以是艺术、美学、历史、哲学、语文……各种文化的展现,当然亦可以是单纯的为了玩乐轻松。谢谢你们。
烤焦的帽子 推荐《爱欲录:让我相信情欲流动的二三事》
性别不尽然单一直线,爱欲也未必永恒不变,希望社会能更温柔,拥抱人心的更多种可能。
我们所站立的时代
“也许这只是一个平台受到审查的普通故事,但这种普通所代表的普遍性,在很大程度上呈现的是,我们这一代人,还能拥有怎样的表达空间,或者,我们现如今到底在怎么表达自己。”
Shuchen、Mr. Chaos 推荐《重磅:广西文革天坑杀人案》
Shuchen:深入探究人性深而冷的部分,且实际采访到经历过的人物,使一段少被提起的文革边缘故事,成了当时人性最残酷的展示。
Mr. Chaos:翔实的调查报道,掀开尘封的历史。阅读这篇报道,感觉重返了那个时代,恐惧、凶残、荒谬涌上心头。
Yip 推荐《理大围城之战》
没有记者的热血,围城结界难于进入;没有双方的信任,守城者内心难于为人而开。 感谢记者让世人看到真相。
秉宇 推荐《许仁硕:陆生十年,我们真的只能“互相怨恨”吗?》
作者是毕业于台大法研所的北海道大学博士生,从其关注的领域和自身经验开始,以高教体系和陆生为首,回顾了十几二十年来的中港台及东亚学生交流史,再从这样的角度看整个公民社会、公民社会间如何互动。核心的意识是很痛苦又强烈的:“我们到底是在跟人交流,还是在跟一整个国家交流?”,借此深思自由、民主与青春成长的课题,真的超级值得一读。
Cint 推荐《温州动车事故十周年:大国速度与困在记忆中的失亲者》
越来越多飞驰的高铁似乎冲淡了,或者说带走了我们那一段关于苦难的记忆。端这篇温情与悲悯的文章,让我想起了十年前那个还算不错,相对自由的空间,或许再也回不去了吧。
作为桥梁的和平主义者 推荐《再访庄祖宜:“他们就是要攻击想做桥梁的人”》
曾经我们以为时代进步是尽力弭平对立,但伴随疫情肆虐,政局变动,国家壁垒森严,想做“桥梁”的人奔波移动,甚至被恶言相向。他们的遭遇不正常,时代不是在往好的方向走,我们需要更加清醒地认知。
Edward 推荐《“妈妈你说今天晚上会开枪吗?”——天安门母亲寻觅三十年》
逝者的亲属不仅承担著失去亲人的痛苦,余生中还需要承担逝者的不甘、记忆,还要承受刻意的遗忘、忽略、监视和怀疑,感谢端传媒对他们的记录。
0forrest 推荐《【重温】安徒:毋忘六四——三十年流亡及香港本土的记忆政治》
文章再次发表的这段时间,刚好与我获悉六四事件的时间线有所重合:在这片生活了二十年的土地上第一次听说这件事,第一次看到对这件事光明正大的言说,第一次看见还有愿意记起并一直悼念的人们,是一种初生又难以言状的情绪。
一个豆瓣,各自表述;一种中文,数种文化。也许这只是一个平台受到审查的普通故事,但这种普通所代表的普遍性,在很大程度上呈现的是,我们这一代人,还能拥有怎样的表达空间,或者,我们现如今到底在怎么表达自己。
Frank 推荐《陈纯:举报、粉红狂潮,与体制外的极权主义》
我一直对小粉红群体很感兴趣,但我有时候又会反思使用“小粉红”这样的标签是否简化了真实情境的复杂性。小粉红是真实的人,有真实的故事,了解这一群体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当下的政治环境,尤其是其中的幽微和纵深。
安 推荐《台湾断桥下,6名罹难者和他们身后的印、菲渔工社群》
在南方澳断桥后,清楚的剖析渔工的生活大小事,除了看见渔工在台湾恶劣的劳动环境外,也揭示不同国家渔工的信仰与社群,如何利用这一些关系增强社会支持系统,也加速灾难后稳定人心的力量。
张海峰 推荐《旺角骚乱后,30年小贩黄老太述说她与香港的鱼蛋梦》
一场“鱼蛋革命”,几条街之外的“鱼蛋老太”却浑然不知,或者即使知道也待之以冷漠,或者这是运动发起者所未有料到的事情,底层的悲哀在于身处底层,却已经没了向上的勇气,即便是有人帮助,亦是如此。
像是重新检视一次自己的伤口一样,读起来虽然会痛,但同时会感受到伤口被轻轻抚平的温柔。
Benny 推荐《亡国感的前世今生:在台湾,两种“国”的故事》
我是真心地认为,这篇文章所探讨到的亡国感,只要地点是在台湾,不管是谁都通用。每人都有每个人的立场,但是在台湾这分裂的社会下,不管是对谁而言,中华民国或是中华民国台湾,亦或是台湾,都有可能是亡国的开端。
Charis 推荐《岑敖晖,光环落尽的学生》
在字里行间读到钟耀华(记者)与岑敖晖(受访者)两个年青人的友情。“妈的,我这几个月真是压抑与孤僻得不得了,发现自己不是孤岛真是心情愉畅!”这句,很动人。
Angus 推荐《圣诞歌单:香港人 say goodbye 的8种方式》
My friends started leaving Hong Kong when I read this article. Christmas originally is for gathering of family and friends and yet now it is for saying goodbye. This article touches my heart a lot.
Roo 推荐《缅甸平行政府内幕:如何对付枪、民族主义与大国政治?》
端传媒坚持追踪缅甸议题,本篇报导更获得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高级官员的第一手采访内容,此外本篇对于缅甸临时政府的困境与拓展进度平衡报导,在呈现反军政府组织样貌时,又不会使读者过度乐观以致于忽略缅甸内部的派系/族群纷争,是一篇很棒的报导。
Carina 推荐《访谈犹太活动家:因为支持巴勒斯坦抗争,我被起诉“反犹”》
好详尽又精彩的一篇文章,远在香港的媒体鲜有仔细谈论巴以问题,令我眼界大开,感谢端常常详细报道他国的新闻和故事,不会因这些国度离香港太远或本地读者不感兴趣而放弃报道,读端的新闻令我国际视野更广阔。
与你共勉。
“作为承平时代出生的人,除了新闻报导远方的硝烟外,对战乱无知亦无措。这篇文章点出了这个世代将要苦修的课题:对于即将迎来的乱世如何身于混沌之中而不失清明之心。”
Wessy 推荐《吴忻颖:我们与恶的距离,从来都不远》
我只是觉得,当同样的类似案件不时乍然地又出现,作为协力的工作者之一,著实非常耗能,我常常拿出来看著这篇每个字,提醒自己再展现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理解还有更多更多的专业协助,希望我的热情不要过早地消耗完毕。
S. 推荐《格格不入?以“生产性”论输赢的日本社会里,这所小学追求个性和自由》
在亚洲里,许多家长甚至小孩都着眼于生产性与“成为人生赢家”的教育,但这又是否学习的原意? 或许我们在这混沌的时代,更需要探索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克难、追寻、屡败屡战——陈婉容述说了真实的活著,坚定的爱著就是这么的一回事,是人类灵魂的所在。
Tako 推荐《何韵诗:面对恐惧,站在风眼,却不被风带走》
推荐给每一位身处风眼、身处迷惘、身处深渊、身处恐惧、身处变化,仍希望保有勇气、保有关怀的手足们。
安石 推荐《台湾组主编:若战争正在重返人间,如何不让自己成为武器?》
作为承平时代出生的人,除了新闻报导远方的硝烟外,对战乱无知亦无措。这篇文章点出了这个世代将要苦修的课题:对于即将迎来的乱世如何身于混沌之中而不失清明之心。最好的报导不是 facts,而是visions。
许绰蓝、anonymity 推荐《中港青年对谈:威权时代,你不可以让自己过得很舒服》
许绰蓝:犹记得一名时事评论员提及,“政治是道德、勇气与比对方更高的政治智慧”。 我认为,这句说话能够很好地回应当今错纵复杂的政治环境;回应近年本港政治“大整顿”;回应民众对于执政者的诉求,有批评、有赞赏、有谴责、有建议。 体制,本来就不是常人能够参与的政治游戏,你要玩得起,同时亦要输得起!纵然如此,我们依旧活在体制中,避不了亦无法逃避,所谓你不找政治,政治也会来找你。 活在体制之中,我们应该多问问自己,到底应顺从抑或抗衡?在云谲波诡的社会,我们应当如何自处,甚至寻找活着的中庸之道,选择被“内卷”还是主动“躺平”? 若关注或对中港未来政治动向感兴趣的你/妳,我推荐大家阅读这篇文章,尽管未必能解答您的所有疑问或困惑,至少,我们能在“威权时代”下保持警醒。
anonymity:感谢端让这个时代还能拥有这么深刻理性的对谈,并且inspire我们普通人如何在这个荒诞的现实里努力做好自己并活下去。
加油
端的文章,有种纪录片的感觉,这就是其价值。
错过了征集时间 在这里想推荐一下这个系列文章:白信的新疆纪行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90309-opinion-baixin-xinjiang-observation3/ 感谢诸君的坚持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