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端傳媒五週年

台灣組主編:若戰爭正在重返人間,如何不讓自己成為武器?

讓自己筆下的報導,成為斷裂世界中的連結,而莫成為助長對立與撕裂的火種,無疑是新聞工作者的時代任務。

端傳媒 台灣組主編 何欣潔

刊登於 2020-08-23

#WTO#北京奧運#戰爭#李登輝#中美台#新冷戰#陳水扁#韓國瑜#蔡英文#馬英九#兩岸關係

2020年開始,我與中港同事聊天時,常會出現兩句經典對白。第一句比較有普世性,是「你猜我們今年見得到面嗎?」第二句,是屬於台灣海峽的地獄梗:「如果兩岸打起來怎麼辦?」

我生於1985年,與多數台灣人一樣,從小就把台海戰爭當作人生的可能際遇之一,但未必會在日常生活中一再地談論它。上一次與朋友認真討論「打起來」的話題,恐怕要回溯到九歲。

1994年,兩岸關係風高浪急,作家鄭浪平出版《一九九五閏八月:中共武力犯台世紀大預言》,雄霸台灣書市排行榜,連小學生都能感受戰爭陰影迫近。當年班上一個早熟的同學,在長頸鹿溜滑梯邊嚴肅問我:「我們跟中共打起來的話,你會怎樣?」

兩年後,李登輝當選台灣首任民選總統。大選前夕,台海發生飛彈衝突,戰雲密佈,但陰影並未成真,在我年少記憶中,此後便越來越少聽見砲彈聲響(雖仍有幾次類似衝突),台灣開始將眼光與力氣放在「自己」身上:

1998年,總統直選後首次台北市長選舉,馬英九與陳水扁相爭,市民熱烈參與;1999年,誠品敦南開始24小時營業;同年,中華電信推出寬頻上網,開啟全民網路時代;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完成首次政黨輪替;同年,亂彈阿翔在金曲獎典禮上高呼:「樂團的時代來臨了!」

世紀末到千禧年的台灣,各種民主自由、獨立創作、弱勢與性別平權的思想瀰漫在空氣中。呼吸著這樣的空氣成長,我很少再想起當年溜滑梯旁,自己那個帶著逞強與膽怯的答案:「我要在台灣打到最後。」

如今回看,少年至今感受的浪湧,正與世界潮汐共振。我所出生的80年代,美國恢復與中接觸政策、中國改革開放、兩岸開放探親;90年代,柏林圍牆倒下、WTO成立、兩岸展開頻繁交流;2001年,北京拿下08年奧運舉辦權,以「同一個夢想,同一個世界」為口號,承辦這象徵人類和平、友誼與團結的賽事。無論最後能實現幾分,至少許多人們曾經真心如此盼望。

四十年來,舊冷戰煙雲漸散,全球化蔚為浪潮,台灣以「自由中國最後根據地」身分,在中美之間佔據一塊獨特飛地,於特殊的歷史機緣中紮根。無論每個人統獨認同為何,歷經七次總統直選後,都已成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共同體。在華語區百年革命、戰爭、離散歷史中,台灣歷史仍有血淚,但已足夠幸運。

在這段時間內,美中台三方給彼此找出了「維持現狀」平衡的權宜之計,然而,「現狀」正在逐漸變化。自2018年開始,變化開始肉眼可見:中美對抗趨向明朗、新冷戰成型,台灣海峽成為冷戰是否轉向熱戰的關鍵前線,「亡國感」變成總統選舉的關鍵詞,「資訊戰」的研討成為顯學。「打起來」的討論,再次於人間升溫。

戰爭是政治體制的延續。與96年相比,當代戰爭已不由飛彈啟動,而從每一個人身上開打。每一次滑動、點按手機,對己方陣營不加思索地同仇敵愾、將「他者」視為沒有故事的惡人,都是在為戰爭的巨輪帶路。讓自己筆下的報導,成為斷裂世界中的連結,無疑是新聞工作者的時代任務。

台灣身處大國地緣政治的潮間帶,曾經歷退潮時的遍地豐饒,但在漲潮時,也特別容易遭吞聲沒頂——台灣如何在此中奮力一泅?如何不讓「台灣」的名字與我們自己成為武器?這是台灣新聞無可迴避的課題。戰爭陰影仍未散去,華語世界必須共同以科學的精神,歷史性地看待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是和平的唯一希望。

過去兩年裡,端台灣組深度解析韓國瑜旋風顯影亡國感的輪廓,報導台美中關係的版塊位移,也記錄台灣90後的時代精神。自八月底開始,將推出「陸生、兩岸婚姻與ECFA:告別兩岸交流黃金年代」專題。

這世界或將打起來怎麼辦?我的答案已比九歲更好,亦不作二想。端的初衷與五年來的努力,正在回答這問題:在時代潮湧中看見彼此,在漩渦中說出漩渦的樣子。探求本源、不偏不倚地認識世界,是拒絕讓自己成為武器的唯一途徑。

親愛的讀者,願與你一起努力。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