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時,我們開始徵集來自讀者的推薦,收到了數百個回覆。每一位讀者的視角串連起來,是我們共同的六年回憶。這裡有和端的緣分,有對於另一種生活的想像,當然也有我們所處的時代,和身在之中想要與你共勉的故事。
會員徵集內容持續收集中,如你也想分享,可以在這裡填寫。
和端的故事
「Actually, there are a lot of good articles in 端, but I think this first one is still the article that defines it.」
月影 推薦《程映虹:「低端人口」——社會達爾文主義政治的不祥之兆》
我是三年前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推薦端的驅逐低端人口分析。通過搜索找到這篇,第一次認識了對弱者的蠻橫和社會達爾文主義之間的關係。也從此開始了端會員的付費歷程。在現在簡中網絡和官方輿論都戾氣更重的現在,我想回顧這篇文章,再思考下驅逐低端人口和現在的聯繫。
Derek Yung 推薦《寫在入獄前:周永康、黃之鋒和羅冠聰的陳情書》
感謝那年在香港的雨傘革命等政治事件讓我看見了端-一個真正中立而評論有深度的媒體。這樣很快就六年了,願你們在亂世中繼續堅守在香港已不復存在的新聞自由,讓兩岸人在時代潮湧中看見彼此。
林沅儒 推薦《專訪李問:身為民進黨人,為何舉起中華民國國旗?》
我一直很好奇台灣主體論和大中華主義以外的看待台灣的方式。李問在這篇文中以金馬為實例,從民進黨員和中華民國派的兩大角度出發,給出了「民主自由」這樣的答案,我覺得很新鮮。另外,這也反映了端在我眼中的可貴之處——能在超然於統獨的同時,又保有華人視角的訴說著台灣的故事。
Diamond Feng 推薦《端傳媒新聞電子書|女權主義在中國》
《女權主義在中國》是我開啟長期端閱讀的契機,因為看了《中國剩女》繼續追蹤中國女權主義,於是追到端傳媒來,一試成主顧,作為一個文化研究者,追看端傳媒使彷彿霧霾籠罩的中國,也有掀開簾幕一角的契機,端傳媒是我觀察中國的窗口。
胖虎 推薦《林榮基1.5萬字親述書店事件:人不是生來被打敗的》
是這篇文章讓我認識並喜愛上端,也堅定地成為端的前200位會員。
Miles 推薦《眾議:民主牆大火是如何燒起來的?聽聽他們怎麼說》
可以說這篇文章讓我真正開始關注簡中網絡以外的聲音,我也從這篇文章開始關注端傳媒(我始終覺得大學期間對這些文章的閱讀幫助塑造了我很敬佩的一位老師時常提到的critical thinking,也讓我能脫離自己的立場和大環境來看待一些爭議,理解那些在簡中網絡無法出現的訴求)。這篇文章里有一句我很難不認同的話:我們始終欠缺一個能令雙方好好溝通的辦法。
Paul 推薦《京都動畫和它試圖對抗的兩兆血汗產業》
其實從前我就一直有在關注端傳媒的相關報導,不過在啟用訂閱制度後,因為開銷與對訂閱不熟悉等因素,對於付費閱讀遲遲沒有下決定。當京阿尼發生縱火案時,處在焦急、痛心與哀傷情緒中的我,在FB上無意間看見原作者的貼文,對於有媒體願意深入闡述動畫產業相關議題感到印象深刻,在閱讀該篇文章後,對於文中描述的細節也感到佩服與滿足。端傳媒時不時會有這種以相對小眾為主題的文章,是一個可以探索各類議題的園地。
小新 推薦《邊緣化的六四論述:八九春夏,其實發生的是「兩場運動」》
這不是我看到的第一篇端傳媒的文章,但是是對我震撼最大的一篇。身在大陸的我無法在本土媒體看到諸多敏感議題相關的深度評論與反思,這也是我持續訂閱端傳媒的動力。
Raymond 推薦《Gris :在崩塌的自我裏找回世界的顏色》
一直都很喜歡端的遊戲專欄。他們寫game的方式跟坊間的進路很不同;而亦因為這篇,讓我認識到這平時幾乎沒可能接觸到的遊戲…甚至得到了療癒。
Kaka Tim 推薦《有人對極端天氣冷漠,也有人為全球變暖奔波》
印象中這是第一次讀到端的「文章」是有聲音的,非常震撼,顛覆了我對氣候變化的想像。這種獨特視點,正是我喜歡端傳媒的原因。加油!
Vincent 推薦《漩渦裏的人,有責任說出漩渦的樣子》
Actually, there are a lot of good articles in 端, but I think this first one is still the article that defines it.
另一種生活
「性別不盡然單一直線,愛慾也未必永恆不變,希望社會能更溫柔,擁抱人心的更多種可能。」
聽故事的自由人 推薦《陳昇:說故事的自由人》
真正自由的人,不會希望被歸類,也不會去歸類他人。歸類是大人物做的事,他唱的歌是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和日常生活。大人物會絞盡腦汁在墓碑裡刻字,自由的人充實過完一生,不介意墓碑上的字,因為,要說的平時就暢快說出來了。在他身上,可以感受到「活著」的快樂,生活,本該如此簡單。
Also 推薦《電子音樂人 hirsk 專訪:引誘耳朵辨認出熟悉的香港,一座被消失的城市》
藉由噪音電子,翻轉人生的路途旅程,最後所譜出的音符,還是名為「家鄉」的曲子。
這篇是我收藏了很久的端文章,一直很希望看到從中國的網絡文學上對性別角色和價值的剖析,這篇直中紅心。端最近有一個系列是針對「耽美文學」,研究對象更傾向是年輕一代,配合著回看這篇的「中年男性/女性視角」,別有生趣。
Huxley 推薦《記者手記:冷戰前線,閱讀金門、馬祖的六個關鍵詞》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李易安的文章。這篇文章——正如作者自己所言——「集結、貫穿了端傳媒的諸多關注與旨趣:夾在縫隙中的認同掙扎;在邊境找尋歸屬的異鄉人;兩岸政經角力的場域;國際宏觀政治結構下的微觀故事⋯⋯就連金門、馬祖自己,也都和端傳媒一樣,經常希望能以「橋樑」自居,因而就某個意義而言,端傳媒和金馬兩地在屬性上本就是高度契合的。」對於我這個來自香港的讀者來說,看着記者娓娓道來金門馬祖兩地的冷戰前線地位,以及其所揭示的國家邊界與民族身份認同糾結,似乎能有所共鳴。
梁小姐 推薦《身在亂流,香港電影從業者的瘟疫年紀事》
由疫情開始,很少媒體把聚光燈朝在電影從業員身上。端揭示了這個行業的問題和艱辛,難得的取材。
Horry 推薦《人說她是最窮的金馬影后:得獎後的謝盈萱》
我不常看戲,更別說要理解演員所經歷的心路歷程,但是這篇特寫就彷似帶我走入謝盈萱的內心世界,那種感覺非常生動深刻。
聊子 推薦《日本「廢柴」大原扁理:我在台灣「隱居」的快樂生活》
第一次知道原來還可以有這種生活方式,很敬佩,從此打開新世界,持續觀察各種讓自己活著的不同方式。
Hyde 推薦《馬世芳:大疫年的大蒜及其他》
生活中總是需要一點浪漫但又不能太做作,將生活中確實存在的細節用平順的文字好好地說出來,是一種適合周末的療癒感。
kes 推薦《是我玩遊戲還是遊戲玩我?》
端傳媒有很多文章也令我深刻難忘,想了很久決定選取了 GameOn 內這一篇。其實我並不打遊戲機,也沒有因為看完GameOn的文章而玩電子遊戲,但你們的文章開拓了我對「遊戲」的認知和可能性,「遊戲」可以是藝術、美學、歷史、哲學、語文……各種文化的展現,當然亦可以是單純的為了玩樂輕鬆。謝謝你們。
烤焦的帽子 推薦《愛慾錄:讓我相信情慾流動的二三事》
性別不盡然單一直線,愛慾也未必永恆不變,希望社會能更溫柔,擁抱人心的更多種可能。
我們所站立的時代
「也許這只是一個平台受到審查的普通故事,但這種普通所代表的普遍性,在很大程度上呈現的是,我們這一代人,還能擁有怎樣的表達空間,或者,我們現如今到底在怎麼表達自己。」
Shuchen、Mr. Chaos 推薦《重磅:廣西文革天坑殺人案》
Shuchen:深入探究人性深而冷的部分,且實際採訪到經歷過的人物,使一段少被提起的文革邊緣故事,成了當時人性最殘酷的展示。
Mr. Chaos:翔實的調查報道,掀開塵封的歷史。閱讀這篇報道,感覺重返了那個時代,恐懼、兇殘、荒謬涌上心頭。
Yip 推薦《理大圍城之戰》
沒有記者的熱血,圍城結界難於進入;沒有雙方的信任,守城者內心難於為人而開。 感謝記者讓世人看到真相。
秉宇 推薦《許仁碩:陸生十年,我們真的只能「互相怨恨」嗎?》
作者是畢業於臺大法研所的北海道大學博士生,從其關注的領域和自身經驗開始,以高教體系和陸生為首,回顧了十幾二十年來的中港臺及東亞學生交流史,再從這樣的角度看整個公民社會、公民社會間如何互動。核心的意識是很痛苦又強烈的:「我們到底是在跟人交流,還是在跟一整個國家交流?」,藉此深思自由、民主與青春成長的課題,真的超級值得一讀。
Cint 推薦《温州動車事故十週年:大國速度與困在記憶中的失親者》
越來越多飛馳的高鐵似乎沖淡了,或者說帶走了我們那一段關於苦難的記憶。端這篇溫情與悲憫的文章,讓我想起了十年前那個還算不錯,相對自由的空間,或許再也回不去了吧。
作為橋樑的和平主義者 推薦《再訪莊祖宜:「他們就是要攻擊想做橋樑的人」》
曾經我們以為時代進步是盡力弭平對立,但伴隨疫情肆虐,政局變動,國家壁壘森嚴,想做「橋樑」的人奔波移動,甚至被惡言相向。他們的遭遇不正常,時代不是在往好的方向走,我們需要更加清醒地認知。
Edward 推薦《「媽媽你說今天晚上會開槍嗎?」——天安門母親尋覓三十年》
逝者的親屬不僅承擔著失去親人的痛苦,餘生中還需要承擔逝者的不甘、記憶,還要承受刻意的遺忘、忽略、監視和懷疑,感謝端傳媒對他們的記錄。
0forrest 推薦《【重溫】安徒:毋忘六四——三十年流亡及香港本土的記憶政治》
文章再次發表的這段時間,剛好與我獲悉六四事件的時間線有所重合:在這片生活了二十年的土地上第一次聽說這件事,第一次看到對這件事光明正大的言說,第一次看見還有願意記起並一直悼念的人們,是一種初生又難以言狀的情緒。
一個豆瓣,各自表述;一種中文,數種文化。也許這只是一個平台受到審查的普通故事,但這種普通所代表的普遍性,在很大程度上呈現的是,我們這一代人,還能擁有怎樣的表達空間,或者,我們現如今到底在怎麼表達自己。
Frank 推薦《陳純:舉報、粉紅狂潮,與體制外的極權主義》
我一直對小粉紅群體很感興趣,但我有時候又會反思使用「小粉紅」這樣的標籤是否簡化了真實情境的複雜性。小粉紅是真實的人,有真實的故事,瞭解這一群體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當下的政治環境,尤其是其中的幽微和縱深。
安 推薦《台灣斷橋下,6名罹難者和他們身後的印、菲漁工社群》
在南方澳斷橋後,清楚的剖析漁工的生活大小事,除了看見漁工在台灣惡劣的勞動環境外,也揭示不同國家漁工的信仰與社群,如何利用這一些關係增強社會支持系統,也加速災難後穩定人心的力量。
張海峰 推薦《旺角騷亂後,30年小販黃老太述說她與香港的魚蛋夢》
一場“魚蛋革命”,幾條街之外的“魚蛋老太”卻渾然不知,或者即使知道也待之以冷漠,或者這是運動發起者所未有料到的事情,底層的悲哀在於身處底層,卻已經沒了向上的勇氣,即便是有人幫助,亦是如此。
像是重新檢視一次自己的傷口一樣,讀起來雖然會痛,但同時會感受到傷口被輕輕撫平的温柔。
Benny 推薦《亡國感的前世今生:在台灣,兩種「國」的故事》
我是真心地認為,這篇文章所探討到的亡國感,只要地點是在臺灣,不管是誰都通用。每人都有每個人的立場,但是在台灣這分裂的社會下,不管是對誰而言,中華民國或是中華民國臺灣,亦或是臺灣,都有可能是亡國的開端。
Charis 推薦《岑敖暉,光環落盡的學生》
在字裡行間讀到鍾耀華(記者)與岑敖暉(受訪者)兩個年青人的友情。「媽的,我這幾個月真是壓抑與孤僻得不得了,發現自己不是孤島真是心情愉暢!」這句,很動人。
Angus 推薦《聖誕歌單:香港人 say goodbye 的8種方式》
My friends started leaving Hong Kong when I read this article. Christmas originally is for gathering of family and friends and yet now it is for saying goodbye. This article touches my heart a lot.
Roo 推薦《緬甸平行政府內幕:如何對付槍、民族主義與大國政治?》
端傳媒堅持追蹤緬甸議題,本篇報導更獲得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高級官員的第一手採訪內容,此外本篇對於緬甸臨時政府的困境與拓展進度平衡報導,在呈現反軍政府組織樣貌時,又不會使讀者過度樂觀以致於忽略緬甸內部的派系/族群紛爭,是一篇很棒的報導。
Carina 推薦《訪談猶太活動家:因為支持巴勒斯坦抗爭,我被起訴「反猶」》
好詳盡又精彩的一篇文章,遠在香港的媒體鮮有仔細談論巴以問題,令我眼界大開,感謝端常常詳細報道他國的新聞和故事,不會因這些國度離香港太遠或本地讀者不感興趣而放棄報道,讀端的新聞令我國際視野更廣闊。
與你共勉。
「作為承平時代出生的人,除了新聞報導遠方的硝煙外,對戰亂無知亦無措。這篇文章點出了這個世代將要苦修的課題:對於即將迎來的亂世如何身於混沌之中而不失清明之心。」
Wessy 推薦《吳忻穎: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來都不遠》
我只是覺得,當同樣的類似案件不時乍然地又出現,作為協力的工作者之一,著實非常耗能,我常常拿出來看著這篇每個字,提醒自己再展現多一點耐心、多一點理解還有更多更多的專業協助,希望我的熱情不要過早地消耗完畢。
S. 推薦《格格不入?以「生產性」論輸贏的日本社會裏,這所小學追求個性和自由》
在亞洲裏,許多家長甚至小孩都着眼於生產性與「成為人生贏家」的教育,但這又是否學習的原意? 或許我們在這混沌的時代,更需要探索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
克難、追尋、屢敗屢戰——陳婉容述說了真實的活著,堅定的愛著就是這麼的一回事,是人類靈魂的所在。
Tako 推薦《何韻詩:面對恐懼,站在風眼,卻不被風帶走》
推薦給每一位身處風眼、身處迷惘、身處深淵、身處恐懼、身處變化,仍希望保有勇氣、保有關懷的手足們。
安石 推薦《台灣組主編:若戰爭正在重返人間,如何不讓自己成為武器?》
作為承平時代出生的人,除了新聞報導遠方的硝煙外,對戰亂無知亦無措。這篇文章點出了這個世代將要苦修的課題:對於即將迎來的亂世如何身於混沌之中而不失清明之心。最好的報導不是 facts,而是visions。
許綽藍、anonymity 推薦《中港青年對談:威權時代,你不可以讓自己過得很舒服》
許綽藍:猶記得一名時事評論員提及,「政治是道德、勇氣與比對方更高的政治智慧」。 我認為,這句說話能夠很好地回應當今錯縱複雜的政治環境;回應近年本港政治「大整頓」;回應民眾對於執政者的訴求,有批評、有讚賞、有譴責、有建議。 體制,本來就不是常人能夠參與的政治遊戲,你要玩得起,同時亦要輸得起!縱然如此,我們依舊活在體制中,避不了亦無法逃避,所謂你不找政治,政治也會來找你。 活在體制之中,我們應該多問問自己,到底應順從抑或抗衡?在雲譎波詭的社會,我們應當如何自處,甚至尋找活着的中庸之道,選擇被「內捲」還是主動「躺平」? 若關注或對中港未來政治動向感興趣的你/妳,我推薦大家閱讀這篇文章,儘管未必能解答您的所有疑問或困惑,至少,我們能在「威權時代」下保持警醒。
anonymity:感謝端讓這個時代還能擁有這麼深刻理性的對談,並且inspire我們普通人如何在這個荒誕的現實里努力做好自己並活下去。
加油
端的文章,有种纪录片的感觉,这就是其价值。
错过了征集时间 在这里想推荐一下这个系列文章:白信的新疆纪行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90309-opinion-baixin-xinjiang-observation3/ 感谢诸君的坚持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