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互聯網政治

豆瓣的「無為而治」,最終也經不起時代的風浪

豆瓣沒變,只是水淹過後,它看起來不一樣了。

上海一展覽館內,一名女士正在使用智能手機。

上海一展覽館內,一名女士正在使用智能手機。攝:Chandan Khanna/AFP/Getty Images

比利小子

刊登於 2019-10-29

#豆瓣#互聯網政治#比利小子#評論#中國大陸

從10月6日到10月20日,豆瓣三個大型小組被封禁,廣播功能被禁半個月。而這個「事故」順帶則凸顯出,這家多年來賺不到錢卻塑造了獨特公眾形象的網站上,用戶們似乎分裂成了截然不同的派系,一派同情站方,擔心失去這個「精神角落」;另一派則喊打喊殺,希望將豆瓣變成一個愛國輿論陣地。他們的對立,映射出的是中國大陸青年一代的不同面相。

一個豆瓣,各自表述

在中文互聯網世界中,各個大型網站的用戶群體都有其被認知的「刻板印象」。豆瓣用戶的刻板印象大約就是受過高等教育,在大中城市工作,以讀書、電影、音樂、旅行為主要愛好,性格偏內向,政治觀點偏自由主義的青年人。豆瓣官方在2016年初發布的品牌宣傳片《我們的精神角落》幾乎算是默認了這種印象。

但這種印象對也不對。

說它對,是因為豆瓣在2005年創建之初的核心功能就是條目——每本圖書會有一個專屬頁面,讀者可以在此打出評分,並撰寫、閲讀評論,或者尋找類似書籍,這一功能後來涵蓋了電影、音樂(近幾年還包括遊戲,但遊戲類別沒有在主頁面上的入口)。由這些功能聚合起來的用戶,當然會是前述的「文藝青年」群體。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