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黃秋生:最後關頭,自己留下讓別人走,還是別人留下自己走?|電影白日青春
「最正確就是這個人選擇留下。在最後關頭,你們這些示威遊行的人,走啦,你們走啦⋯⋯而我就返屋企(回家)了。」

導演/畫家邱炯炯專訪:我們的時代缺少解風情的眼光
從《大酒樓》到《姑奶奶》再到《椒麻堂會》,邱炯炯再現了日子,填充了人生。

高翊峰寫大江健三郎:曖昧的大江的我
我們的島,是無法輕放政治的島。我們的國,是身分未明的島。所以鬼島,所以島國,是未竟國之島國,是被世界擱置境外的孤島之國。

重現《明鏡》醜聞,這部電影試圖討論新聞業的未來
2018年《明鏡》醜聞,被形容為「希特拉日記」事件以來最嚴重的公信力危機。

袁智聰談Clockenflap2023:香港的世界級音樂節如何得來不易
眼見外國眾多大型國際音樂節,都已在去年復常舉行,而當時的香港卻仍裹足不前,落伍於全球國際性音樂節生態。

影像:Art Basel,久違的五官神態
過去三年,戴著口罩、保持社區距離的參觀常態,於今年終於解放。

《黑暗榮耀》:為什麼男反派可以慘死,女反派卻一定要「在公眾面前」慘死?
在懲惡揚善中以性羞辱去貶抑女性價值,等於合理化了女性在日常與社群媒體中遭遇的同樣挫折,這也是它止步於「爽劇」的局限所在。

南·戈丁《所有的美麗與血淚》:資助美術館的藥廠家族看見受害者的痛苦嗎?
記憶與照片是不同的,就像親身感受的痛苦跟目睹痛苦不一樣,後者讓我們覺得刺激,前者則無法忍受。

電影人要改編大江健三郎有多難?大島渚也不算成功?
存在主義和社運下人性跌宕的主題日漸退潮後,儘管大江健三郎聲名與日俱增,卻緣何不再受到太多導演青睞?

大江健三郎寫給我:讓我給你說實話吧|悼文
大江也是日本作家中為數不多公開反對天皇制的人,遭到右翼反擊,也沒有向權威和黑暗勢力低頭⋯⋯

阿姨不滅:台式「理容院」的人情與美學|電影《本日公休》專訪
《一代宗師》有白玫瑰理髮廳,西門町有台北紅玫瑰理髮廳,但那些都是上海式,阿蕊學的,則是源自日本的美容院系統⋯⋯

【2023奧斯卡】總評:《媽的多重宇宙》憑什麼橫掃奧斯卡?
奧斯卡挽回顏面,辦了一場中規中矩的頒獎典禮。是什麼讓「多重宇宙」勝利?

第九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揭曉:奇異女俠橫掃奧斯卡,多位得獎者創造歷史
楊紫瓊關繼威大熱獲獎,The Daniels擊敗史匹堡獲得最佳導演

【2023奥斯卡賭局】最佳影片:多重宇宙對女妖?政治正確仍會唱響本屆奧斯卡?
奧斯卡這個獎,除了近年以政治正確帶領主旋律,其實還是一直偏愛具有「阿甘」精神的電影?

【2023奧斯卡】頒獎季消失的女性導演作品
只看提名名單就看全去年的精彩電影了嗎?這一份片單匯集六部各有特點的女性創作者作品,千萬別錯過。

【2023奧斯卡賭局】最佳男女演員:楊紫瓊可以創造歷史嗎?
奧斯卡95年歷史上第一次有亞裔演員入圍最佳女主角獎,倡導多元的學院是否會成人之美?

【2023奧斯卡賭局】港台中影評人看「最佳導演」花落誰家?
相較其他更工整作品,《媽的多重宇宙》更多是用視覺和想象力遮蓋了劇本和邏輯上的諸多問題?

香港劇場人在台灣:粵語,政治,血脈,標籤⋯⋯我們怎樣moving on?
對台灣人來講,「我們是外來人,是胡人」,粵語是母語,也是自己作為「異族」所用的語言。

陳哲藝專訪:電影是痛苦,是孤獨,也是解方
為電影痛苦,被香港迷住,陳哲藝的跨國影像體驗。

《流浪地球2》:科幻版愚公移山,流浪地球系列定義了中國科幻電影?
《流浪地球2》講的是一個強大的中國。中方決策永遠正確,不可或缺,簡言之,「我愛說什麼,就是什麼」。

《風再起時》翁子光專訪:在這個年代,態度與深度,哪個更重要?
「你有精神潔癖的話,永遠不要碰合拍片,可以在本土找新題材,但要走另外一條踩鋼線的路很艱險,需要更多魄力。」

導演足立正生專訪:自稱恐怖分子的行動者,自嘲為日本公務員的電影人
他打動過一代日本人,參加過赤軍,被沒收護照,如今拍了一部刺殺安倍的劇情片。

一起來唸《滿江紅》?張藝謀的法西斯美學與小人物之死
《滿江紅》在大陸獲得滿堂彩,它完美地應和了大陸的民族主義情緒,成為愛國熱情的強力助燃劑⋯⋯

中國90後紀錄片導演李維:「大家好像都羞於談影響社會的理想了。」
在大陸,大部分觀眾的提問集中在片子的藝術和技巧,話題鮮有觸及塵肺病背後的社會問題、體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