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專業、權威、有公信力,多元內容盡覽中港台及國際深度報導。

被兩地「驅逐」的人
金錢組成了一條河流,從台灣男性的皮夾、口袋流向媽媽的胸罩、皮靴,再通過數人的手,流到我們的手中。

恆大長城小鎮「休眠」:經濟引擎熄火,中產夢碎文旅地產
有時,她渴望更激進的行動,但其他業主和她一樣,有家庭和工作。「最後的解法可能就是認栽。」

中國激女:本土女權裂變的生命力,及其面對的質疑
可能是中國社交媒體上最可見的女權主義流派。

網絡觀察:努力還房貸又遭地產商毆打,鄭州夫妻引網民共情|Whatsnew
「亮亮麗君夫婦」事件的網上討論,延伸向了質問「中國夢」是否未能兌現。

《我本是高山》與爭奪張桂梅:「黨性」、「人性」與女權主義的較量
這番輿論風波之後,留下的是一種新的反女權方法論:從共產黨的歷史思想中尋找女權的思想資源,得到的是共產黨,丟棄掉的是女權。

白紙落地之後
在美國、歐洲、日本和香港,行動者們學習議題設置、長期建設公民社會的能力。

中國房地產流動性危機加劇,政府終提多舉措救市|Whatsnew
新一輪救濟措施不僅事關房地產業的流動性危機會否外溢,也攸關中國政府是否能繼續維持民衆的信心和社會穩定。

中國呼吸道求醫爆滿:疫後「免疫落差」疊加「兒科荒」|Whatsnew
大量兒童有一段時間沒有接觸到這類病原體,從而在疫情控制措施解除後出現了多種病原體的集中、連續爆發。

被困在白紙的人
封控解除了,但針對白紙親歷者的封控才剛剛開始。

寫在白紙後
海內外白紙親歷者們想說給你們聽的話。

白紙後這一年,「不被恐懼牽著走,我們可以牽著恐懼」
恐懼連結了彼此的經歷和感受,亦生長出力量。

習拜會後再度示好商界,Mastercard獲中國清算業務許可|Whatsnew
結算業務的放寬和新設立的中央金融委員會開始運作基本同步。

柬埔寨行記:對外界的危險想象與恐懼,是華語圈的共同語境
面對真真假假的中文信息,我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外面世界的想象都是詐騙、綁架和謀殺了。

台灣、芬太尼、氣候,「戰術緩和」的拜習會談了什麼?|Whatsnew
雙方領導人會晤營造出的熱烈氛圍要明顯高於實際上達成的合作和緩和效果。

中國2023年雙十一部分數據披露,消費者熱情不復往常|Whatsnew
消費者愈發謹慎,甚至已對日趨同質化的「大促」產生疲勞感。

在「算力即國力」的今天,美國最新的技術封鎖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壓力?
美國選擇在「習拜會」之前發布這個重磅炸彈,完全不考慮中國可能的反彈,就是釋放出「別的都可以談,芯片免談」的信號。

科技產業從業者談美國出口管制新規:為什麼說此次技術管控程度超出想像?
對於半導體芯片企業戰略和風險偏好,會產生長遠甚至是永久的影響。

越發稀薄的文革比喻,如何限制包括#Metoo在內的中國政治想像?
某種情況下,我們越使用歷史比喻,反而對歷史就越無知。

計生時代的隱匿童年:在「黑戶」陰影中成長的一代,重新定義親人
如今,想到「family」這個詞,TA第一個想到的是朋友。未來,TA想要建立的家庭,也是與朋友們一起的,酷兒式的家庭。

SARS倖存者的20年:不可能「清零」的痛
「這得有多少的心理創傷?他們都能挺過來嗎?」

熬過疫情的中國創業者,開始申請失業救濟金
申請失業金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上海萬聖節走紅互聯網,青年壓抑靠「扮鬼」釋放|Whatsnew
萬聖節的「瘋癲」意味着中國年輕人的壓力和情緒均需要公共活動釋放和宣泄。

三年疫情封控衝擊,中國地方財政罰款收入佔比連續上升|數洞
「罰沒佔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經濟發展質量,同時人均GDP越高的省份,罰沒收入佔稅收收入的比例整體越低。

習近平調整婦聯地位,提出「防範婦女領域風險」|Whatsnew
儘管婦聯主席罕有地由國務委員兼任,但如今中國最高級女性官員的實權遠不如2000年代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