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來了,小說家要死嗎:董啟章X伊格言X糖匪|港台中三地文化對談

被AI屠殺之前,作家們,有信心成為更好的AI嗎?
美國 人工智能 發展 科技 風物

隨著AI技術日趨成熟,對不同創作範疇都帶來極大衝擊,譬如2023自春到秋荷里活編劇大罷工,訴求之一就是拒絕潤飾 AI 生成劇本,是一場關乎飯碗與尊嚴的工潮。然而,又接連有新人作家以AI作品打敗同行,橫掃各大指標性文學獎

算是請槍作弊,還是用得其所,把握大勢?連人類作家評審都被「騙過」,是否代表AI創作已經領先人類?不久將來,是否要由AI審判人類創作優劣?如此說來,AI尚未像科幻電影般統治人類,但首當其衝,已在大數據年代迎來一場人類創作者的大屠殺。而展望一個創作者與AI技術共存的新時代,是否太過樂觀?

又一年伊始,端傳媒文化組邀來董啟章、伊格言和糖匪——分別來自香港、台灣及中國大陸,年齡層也介乎三代之間的三位小說家,相聚來談談這個「時新」話題。面對 AI 巨獸降臨,樂觀與悲觀,興奮與憂慮皆有。董啟章認為人機一體將會成為新時代的審美標準,甚至是引導社會結構轉型的重要時機;伊格言則主張放慢步伐,人機關係需要立憲,建立一個與 AI 共存的安全路線;糖匪則關心技術黑盒造成的權力及人際關係扭曲。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評論區 4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對談中有談及pluto,我在netflix觀看pluto,劇情發展到「增加的負面情緒」,那時我的第一感想——很人文主義式的想法。
    首先,會有圖靈測試,是因為「智慧」難以定義,所以才有圖靈測試——鴨子測試(Duck Test)。在這情況下,談及「負面情緒」這「抽象」想法,跳得太多步……
    進一步說,人工智能有無「人的道德」都是一個問題(科幻小說對此談及很多,比如典經的機械人三原則)。
    「負面情緒」本身建基於「人的道德」,如果人工智能本質異於「人」——對人工智能而言,何為「負面情緒」都是一個問題,甚至可以說他無「善惡觀」可言。
    Pluto的故事前設,是人和機械人的「感受/感情」相似,所以才能成立。而我覺得這就很人文主義式的作家,才會有的想法。

  2. 董啟章的小說,我看過《名字的玫瑰》、《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愛妻》。
    其小說的結構承襲於某些外國知名作家(例如馬奎斯、Umberto Eco)的著作,董啟章再將這些外國著作本地化(香港化)。
    董啟章的小說不能說寫得不好,但總給我一種看影子的感覺。

  3. 交换模式D很有启发。
    跑个题,看到伊老师和董老师的发言,不禁想起最近开始赞同“虽然悲观但还是要努力做事”的心态了。即使结果未必好、努力是徒劳,但我们依然要尽量对抗错误的滑坡。否则人人自危关起门来自诩过好自己的生活,不就是把未来交到那些乐于轻易破坏这个世界的人手上了?
    P.S 糖老师的女性视角真的很有意思,把AI的主体性和女性相比的想法简直让我“虎躯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