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書店打工手記:上海是個大商場,我是時薪22塊的兼職店員

大陸書業一手觀察,講究視覺美的新書店愈開愈多,但實體書店因此得到救贖了嗎?

2023年10月28日,人們在上海的書店買書。攝:Costf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10月28日,人們在上海的書店買書。攝:Costf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郝偉凡

刊登於 2023-12-31

#中國書店#中國書業#讀書#疫情讀書#獨立書店

【按】2023年7月底,河北涿州作為環京津冀圖書出版行業的「庫房重鎮」,因受「杜蘇芮」台風影響,書庫被淹,也再次將實體書店拉入聚光燈下。

據《2020-2021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有4061家實體書店新開面世,有1573家書店關門,是2019年閉店數量的3倍多。2023年8月31日,上海衡山·和集書店因租約到期而房租太高而閉店。再往前,2021年12月10日,開了22年的上海復旦舊書店因區域整改而閉店;再往疫情之前的2017年底,在上海開了二十年的季風書園閉店,這家書店鼎盛時期曾有8家門店。獨立書店、民營書店的黃金時代,自九十年代到2008年,一去不復返。儘管實體書店銷售碼洋數字這幾年不斷減少,新書店數量卻在逐年增加(《2023年中國實體書店產業鏈、數量及銷售圖書碼洋規模分析》——共研網),2023年1月,蔦屋書店在上海的第三家門店開業。2023年10月28日,上海書城全新開業。這些「最美」書店,是實體書店的未來嗎?洪水早已退去,一些書仍泡在「洪水」中。

本文作者是旅居上海的愛書人,也是文學創作者,他通過手記紀錄了2023年自己在上海書店打工的經歷和見聞。

要在書店打工,必須安裝釘釘

「一切都睡了。一排排的書籍在酣睡。
詞語的河流在睡,覆蓋遺忘的冰層。
所有的話語都在睡,帶著其全部的真理。」
——布羅茨基

這片地處黃浦江以東、川楊河以南的區域,自2015年9月9日,開發招商、引入香港怡和集團之後,這裏就從原來的荒地變為「一只金靴子」,它的定位是上海的「第二個陸家嘴」,香港的「中環」。

在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二圓舞曲》裏,我踏階而下,拿著兩本書來到面試我的店長M面前,陳述我選它們的原因:韓麗珠的《離心帶》我沒看過,但我很喜歡她的散文集《回家》,她用一種內在的語言將現實社會問題連結起來,大陸這邊同时代的沒有像她這樣的作家。《氣球》原小說不太記得,但是電影的視覺記憶蠻深刻的,萬瑪才旦會讓我想起同是作家出身的韓國導演李滄東,他的故事才說了一半就去世了,挺惋惜的。

「書選得不錯。」M說。

我問她時薪多少。

「22。」

雖然知道文化產業薪酬低、大家都是靠愛發電的「行規」,我還是怕自己沒聽清,又問了一遍。

「22塊錢一小時,每個月15號發工資。兼職一般排中班,工作時間是上午11:30到晚上8點。」M答道。(註:本文所涉及金額皆為人民幣)

聽到時薪22塊,和我之前在國金中心 IFC 的服裝店、芮歐百貨的鞋店做兼職的時薪一樣時,我就安慰自己:在商場打零工都是一個價,在這裏我還能看書呢。當我聽到她叫我下載一個釘釘APP,上下班必須釘釘打卡時,我想我可以不用來了。

「想想你每個月的房租,」腦海中響起了另一個聲音。

窗外,前灘南區正在如荼如火的建設中。這片地處黃浦江以東、川楊河以南的區域,自2015年9月9日,開發招商、引入香港怡和集團之後,這裏就從原來的荒地變為「一只金靴子」,它的定位是上海的「第二個陸家嘴」,香港的「中環」。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