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張婉婷與港產片軒然大波:當香港人(只能)在電影裡追求公義
短短幾日,張婉婷從交出真摯作品的導演,變成販賣少女青春、吃人血饅頭的魔頭;也因加盟「說好香港故事」再多一個維穩導演的罵名

七問《給十九歲的我》爭議:世代、權益、教育和紀錄片倫理
一部紀錄片的程序及拍攝倫理引發全港討論,紀錄過程中哪些環節不應忽視?如何進入學生的世界,互相理解?

你看到的韓劇是韓劇嗎?當美國Subway與台灣味全乳酸菌成為「浪漫」代名詞
這幾十秒人生跑馬燈不僅反映了亞洲地緣政治、國際串流趨勢和快速變遷中的全球娛樂產業版圖,更是百年置入行銷史中全新一頁⋯⋯

2023台北國際書展:總統級關注可以阻止出版產業下墜之勢?
本屆書展主題是「閱讀的多重宇宙」,但我們的書業有太多破洞及漏隙需要修補,否則這宇宙只會一直萎縮衰落下去⋯⋯

為什麼「goblin mode」不是「躺平」?當「年度詞彙」來到華文語境
中國的問題西方也有?哥布林模式出自當下網絡文化的個人主義、虛無和享樂意識;躺平要回應的,則在中國語境才有?

【台北國際書展】香港出版在台灣:「香港」作為政治議題,熱度下降了怎麼辦?
「這是我以前所不認識的香港,這是時代所造成的禮物般的東西。」

《灌籃高手》老粉心聲:對「未完成」等待26年,結果痴心錯付?
這些明明值得再創作與討論的內容,竟被一片唱好聲淹沒,而眼前這26年後的香港,又好像突然回到只會歡呼、不懂思考的時代。

在香港散步:人、物與風景,「我不介意它們消失,但介意它們白白消失」
「政治上爭取不到什麼,國安法又不能講什麼,我們再沒什麼事情可以做了,那不如好好記錄香港剩餘的東西。」

黑兔年春晚:過去一年中國人最關心什麼,人人都知道,只有春晚不知道?
屬於過去一年中國人的記憶,在這場早已失去基本盤觀眾的晚會中蕩然無存,就似一場與現實完全割裂的塑料演出。

【新春】在香港散步:走啊走,把自己的城市走到心裏,記憶裏
這幾年,散步城市成為一場香港集體觀照的流行文化,人們走路、發現、談論⋯⋯非關遠方或未來,卻是此地與自我。

《1人婚禮》阿冰專訪:如何做禁片導演周冠威的賀歲女主角?
知道是周冠威的作品,有猶豫過嗎?或許身邊都總有人勸說,繼續做顆小薯茄不好嗎?

2022年的中國電影人:觀眾已經不去電影院了,他們還要留在這個行業嗎?
自己拍攝的電影沒辦法上映後,「我接連寫了好幾個主旋律電影的劇本⋯⋯」

中國大陸電影市場,不需要進口片?——2022中國影市回顧
疫情和審查管控不斷變化的2022年後,中國影市是樂觀恢復還是無奈躺平?

2023年的7本書:未來一年,台灣獨立出版給出的7種答案
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判斷,或都可看作是即興的行動,我們由此對自己的存在與行動產生一種自覺。

2023年值得期待的電影:動盪之後,至少還有影像帶給我們希望
被疫情席捲數年的全球電影行業,在2022年逐漸甦醒,2023會是更好的一年嗎?

2022年的日本螢幕:後疫情時的失落中,情懷更好賣了?
回顧2022年電影,都像是日本現在無慾無求的「悟世代」寫照,過去大量「純愛漫改」電影的粉紅泡泡,都成了疫情下的泡沫。

顧嘉煇:為何流行文化史上絕不尋常、甚至獨一無二的,就是他
很難把創作電視歌上海灘的顧嘉煇,跟大玩黑人funky groovy的Joseph Koo相提,但實情是,他們是同一人。

過去一年最「危險」的香港電影們:百般自我審查,也拿不到一張准映證?
「做到這程度,他們無權說我們在影射什麼,只能說這些是他們的想像。」

你還會如常地期待音樂嗎?2023年初令你耳目一新的音樂推薦
身份、語言、情緒的困境,如何通過音樂表達?這些音樂人會怎樣書寫自己的尷尬與痛苦?

2022文化人物年終盤點:9個名字,看我們身處怎樣的時代?
「這樣說吧:在糟糕的年代為我挺身而出的那些人現在可能不會這樣做了。」

2022《睡魔》末世啟示:混沌、離亂、創傷中,當我們開始說故事
當時代之惡洶洶而降,我們真的需要去在螢幕上觀看另一場浩劫嗎?

【平安夜特輯】坂本龍一:四位音樂人帶你聽,寒冬裡望見宇宙中的彼此
坂本先生彈奏一部已浸壞的鋼琴,「像撫摸一具鋼琴的遺體。」經自然洗禮的琴弦,他覺得是重新回到原始狀態,更指向現代文明的原點

西西的未來文學備忘錄:「政治不要管文學,文學可以管政治」
別人「憂國憂民」,她在「憂城憂世」。正是在這貼地又離地的清醒中,一個更深層的香港意識升起來⋯⋯

董啟章寫西西:像你/我這樣的一個作者/讀者/女子/男子
對於這些事情,後悔已經太遲了,而事實上,後悔或者不後悔,分別也變得不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