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我在康城影展見到的:政治正確之虛偽?肉體恐怖?與化作耳朵的眼睛
對女性影人的肯定或成父權之裝飾,反而保守化了性別論述。對此或許更應關注女性影人的創新及高度⋯⋯

哈薩克導演鏡頭下的詩人:在滿佈謊言的世界,無人得以戰勝|人物專訪
「俄羅斯殖民哈薩克的歷史是痛苦的,大舉建立的俄語學校衝擊本土文化,現在又要面對英語的強勢⋯⋯」

第76屆康城影展——影展力挺紀錄片,紀錄片能否走向更廣闊的大眾?
經過了多年對紀錄片的「冷遇」後,康城似乎想借此機會跟上紀錄片襲來的浪潮。

《人選之人》劇評:一個不完美的社會為什麼值得期待
條目被銷聲匿跡,這部台劇卻成了我身邊同溫層最多人討論的劇集。

《人選之人-造浪者》好看的秘訣|與厭世姬、簡莉穎、林昱伶一席談
「我期待真的有那麼一天,兩個台灣女性候選人一起競選、族群融合得更好、大家都有公平發言的權利與更佳的選舉美學。」

中國熱播劇《漫長的季節》:東北三省「天鵝絨式」的傷害,那些被社會拋棄的人
在東北,真正的內傷、焦慮與抑鬱,這是改革開放集體遺留的傷痕?

導演萬瑪才旦:他讓中國電影業停止獵奇化藏地與藏人
即使用溫和的方式去呈現,當代藏人精神境遇裏那些與外部社會的堅硬差異,仍然指向難以調和的衝突。

台北當代2023觀察:藝術博覽會的弔詭角色,叛逆可能在此發生嗎?
當我們在一個場合面對上千作品,聆聽各種解說,很容易將所有實驗、叛逆、衝突當成已知美感的手段,藝術彷彿成為一個可知的標準

「悲情城市」對「烈火青春」:台港影評人把脈兩地電影,前世今生大不同?
兩部經典修復版上映,《悲情城市》為何在台引發「作文比賽」?而香港跟台灣,電影上最大的分別竟然是錢?

《宇宙探索編輯部》影評:理想主義者和科幻迷怒了,神經病們嗨了
現實實在太荒誕,這樣一部跑到深山裏發瘋的電影出現得很是及時。

《海鷗來過的房間》孔慶輝專訪:澳門電影,如何打破寫意生活的刻板印象
澳門人的焦慮,幸福舒適的生活,翻開卻是空洞重複的日常。

好萊塢編劇大罷工:編劇怒了,但串流大佬們害怕嗎?
對好萊塢編劇來說,這一整個犯罪故事從人物、動機到作案手法他們都再熟悉不過。

他們曾經拍攝人物紀錄片,在人和作品之間兩難
這是三位紀錄片工作者與拍攝對象溝通的經歷。

三家台灣性別書店的故事:當書架上出現了反同字條
女書店,自己的房間,瑯嬛書屋⋯⋯從北台灣到中台灣,性別議題不一定是街頭運動,也可以是書香日常

台北和平封院事件:為何要在疫情中去拍上一場疫情?|電影《疫起》專訪
「他們真的像身處地獄、不願去回想這件事⋯⋯」

水餃報紙與戰爭圖書館:我在第17屆伊斯坦堡雙年展看到的抵抗方式
就算被壓迫的人從此低頭不語,仍有努力的人舉手發問,在雪地中追尋足跡,把故事收集、書寫傳唱下去⋯⋯

《白日青春》劉國瑞專訪:為什麼有的人能被當成「香港人」,有的人不行?
將對社會邊緣族群的關切和對身分認同議題的理解,融入兩個家庭故事之中。

《給十九歲的我》政治相對「安全」,才可在金像獎典禮高呼「上咗先算」?
紀錄反修例運動的《時代革命》、探討香港不同世代政治立場的《憂鬱之島》等紀錄片,雖在外地大放異彩,卻依然沒法在香港上映。

《給十九歲的我》獲獎漠視了什麼?香港電影金像獎41屆以來的最大輿情割裂
因香港劫後重啟,而本應更受矚目的今屆金像獎,卻偏偏沒能將香港電影再啟航的重要分水嶺記入歷史?

金像獎現場手記:如何度過一個屬於香港電影的穿越之夜
香港電影有輝煌的過去,也有「光明的未來」,但它沒有「現在」。

三年之後,他們為了電影再來香港
獨特的選片口味,難得的放映尺度,香港曾經是影迷看片的勝地,也是電影記者的必經之地。

黃彩鳳和她的「師奶與青頭」:網絡上很少會一起談論一場失敗的性愛
「女人有了小朋友,不期然話題都會聚焦在育兒。不論生理心理上都會受到孩子的影響而降低性慾。」

香港新生代導演通宵大對談:我們自己,定義我們的年代
香港電影金像獎前夕,導演林森、劉國瑞、曾憲寧、賈勝楓、何爵天、卓亦謙相聚把酒通宵,吐露新一代的心聲與思考。

瀨戶的田中綾:她的秘密書店裡,有一處秘密文庫
她緊張得低叫一聲,然後不禁失笑。平常跑慣這社區的營業車輛,都沒注意到這小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