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劇版《繁花》如何融入官方敘事,重塑歷史的王家衛被觀眾評為「又紅又專」

《繁花》帶著近年來影視作品「重塑正確集體記憶」的特徵:按習時代的喜好講述過去。

《繁花》劇照。 

《繁花》劇照。 

特約撰稿人 rebsduti

刊登於 2024-01-24

#官方敘事#記憶#繁花電視劇#繁花#文革#王家衛#上海#主旋律#官方寫歷史#改革開放#文化大革命

【按】電視劇《繁花》落幕,簡中網絡的少量爭議焦點還是王家衛水平如何,這部戲是否配得上高分。劇集是否好看,屬於主觀判斷。值得關注的問題也許是:《繁花》所塑造的「過去」,是一種符合習時代要求的「正確記憶」。

正因為這種藏在文藝濾鏡下與「官方敘事」內在一致性,在劇集到中後段及完結後,簡中網絡上評價是:「黑色的墨鏡越看越紅。」這劇給(以後的)紅專獻禮劇打了個底。」

王家衛似乎從過去人們記憶中反叛商業創作模式,追求創作自主的作者導演,變成了新樣板作品的示範導演,《繁花》從一本講述庶民記憶的虛構小說,衍生出了一部官方肯定「反映時代洪流」的標竿之作。其引起的商業效應也令很多業內創作者趨之若鶩。本文作者試圖離開主觀的作品質素論斷與「結果論」的叫好,討論《繁花》中符合習時代論述的時代刻畫。

正確的改開記憶

1月17日舉行的電視劇《繁花》研討會上,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肯定本劇的措辭為「文藝工作者要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反映時代洪流⋯⋯才能更好展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最後研討會如此總結:電視劇《繁花》講述了以阿寶為代表的小人物抓住機遇,憑借迎難而上的勇氣和腳踏實地的魄力改寫命運、實現自我成長的故事,以樂觀與積極的時代精神為底色,回望過往,觀照現實,以期與拼搏奮鬥中的當代年輕人共鳴共振共情。

小說白描了文革和改開後兩個年代的上海市井的眾生萬象,共通之處是永遠流淌的人性和情慾。情節裏當然包括「運動」對人的戕害和損毀,但人永遠不可能完全受控完全整齊劃一,因而市井生活本身就構成了某一種「反對」。

金宇澄原著小說《繁花》2013年問世後即好評如潮,除了創造一種「書面上海話」的語言方式之外,其自然主義寫法囊括了文革和90年代兩個時間段的上海城市眾生萬象。金宇澄本人是體制內作家,小說《繁花》也得到了「五個一工程獎」這樣的官方文宣肯定。但嚴肅文學讀者對這個文本的推崇也顯然包括:這個故事游離在官方意識形態之外。小說白描了文革和改開後兩個年代的上海市井的眾生萬象,共通之處是永遠流淌的人性和情慾。情節裏當然包括「運動」對人的戕害和損毀,但人永遠不可能完全受控完全整齊劃一,因而市井生活本身就構成了某一種「反對」。

而電視劇版《繁花》則幾乎拋棄了原文本,只是幾個主要人物保留了原名,主線是男主角「寶總」(胡歌)炒股票和做生意如何成功,一干人等如何富裕奢華,從故事情節到視聽語言都是極盡誇張的大開大合、大鳴大放。第一集開頭已經給了紅旗大特寫,之後每一次為男主角炫富或為拙劣商戰烘托氣氛時,都有黃浦江邊的紅旗,彷彿在昭告世人這是誰家的天下,這繁華是誰領導的繁華——絕無嘲諷的表意,反倒帶著歌頌的恢弘。這種審美取向的變化有幾種未知的可能,可以理解為王家衛的水平有限,可以理解為商業考量,如同研討會所總結的,也是一種為了符合「好時代正能量」而必須選擇的「宏大振奮」。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