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後疫情時代的酷兒影像:貼上了標籤,還是撕下標籤?

後疫情時代的酷兒影像:貼上了標籤,還是撕下標籤?

社運、疫情、蕭條之後的香港,會呈現出怎樣的性小眾題材影像?

《白日之下》導演簡君晋:新聞是歷史的初稿,電影呢?|專訪

《白日之下》導演簡君晋:新聞是歷史的初稿,電影呢?|專訪

這是來得太遲的作品,好像已跟不上今天香港的政治現實,反似是追憶著一個已不存在、仍然悍衛著新聞自由的香港時空

爾冬陞談香港電影:時勢使然,香港電影的面子與裡子

爾冬陞談香港電影:時勢使然,香港電影的面子與裡子

「香港的年輕導演、編劇、演員做電影很有香港精神,每個在現場都知道這部戲要什麼,令我覺得甚至比我們以前那一代更好。」

柯震東專訪:變成另一個人很好玩,但要有辦法離開

柯震東專訪:變成另一個人很好玩,但要有辦法離開

第一次做導演,柯震東說他不想丟臉

王淨專訪:來自宇宙的訊息,和生活的救贖

王淨專訪:來自宇宙的訊息,和生活的救贖

很多事不是你可以控制的,它就是會在你愈小心,愈不想要失去的時候離開你。

《東京夜空最深藍》石井裕也:活在這個世代,我很不安

《東京夜空最深藍》石井裕也:活在這個世代,我很不安

石井裕也成長在日本經濟破滅的年代,他帶著頹廢,想要拍一些為存在而努力的人,想用電影分享愛。

過去一年最「危險」的香港電影們:百般自我審查,也拿不到一張准映證?

過去一年最「危險」的香港電影們:百般自我審查,也拿不到一張准映證?

「做到這程度,他們無權說我們在影射什麼,只能說這些是他們的想像。」

專訪《1人婚禮》導演周冠威:香港電影耶穌?我今次反對「犧牲」的說法

專訪《1人婚禮》導演周冠威:香港電影耶穌?我今次反對「犧牲」的說法

新電影裏有一句對白,「我這輩子都深思熟慮,你讓我衝動一次吧。」「這句對白是我啊。你讓我做一次吧,那個才是我。」

《1人婚禮》阿冰專訪:如何做禁片導演周冠威的賀歲女主角?

《1人婚禮》阿冰專訪:如何做禁片導演周冠威的賀歲女主角?

知道是周冠威的作品,有猶豫過嗎?或許身邊都總有人勸說,繼續做顆小薯茄不好嗎?

2023年值得期待的電影:動盪之後,至少還有影像帶給我們希望

2023年值得期待的電影:動盪之後,至少還有影像帶給我們希望

被疫情席捲數年的全球電影行業,在2022年逐漸甦醒,2023會是更好的一年嗎?

2022年的中國電影人:觀眾已經不去電影院了,他們還要留在這個行業嗎?

2022年的中國電影人:觀眾已經不去電影院了,他們還要留在這個行業嗎?

自己拍攝的電影沒辦法上映後,「我接連寫了好幾個主旋律電影的劇本⋯⋯」

張婉婷與港產片軒然大波:當香港人(只能)在電影裡追求公義

張婉婷與港產片軒然大波:當香港人(只能)在電影裡追求公義

短短幾日,張婉婷從交出真摯作品的導演,變成販賣少女青春、吃人血饅頭的魔頭;也因加盟「說好香港故事」再多一個維穩導演的罵名

2022年的日本螢幕:後疫情時的失落中,情懷更好賣了?

2022年的日本螢幕:後疫情時的失落中,情懷更好賣了?

回顧2022年電影,都像是日本現在無慾無求的「悟世代」寫照,過去大量「純愛漫改」電影的粉紅泡泡,都成了疫情下的泡沫。

張婉婷遭人格謀殺?「人血饅頭」與「張大盜」,崩壞的集體情緒如何修復

張婉婷遭人格謀殺?「人血饅頭」與「張大盜」,崩壞的集體情緒如何修復

Mirror演出意外令後2019集體政治能量避風港的粉絲文化倍遭打擊,情感能量隨即流向香港電影,直至今次失控的謾罵和攻擊

中國90後紀錄片導演李維:「大家好像都羞於談影響社會的理想了。」

中國90後紀錄片導演李維:「大家好像都羞於談影響社會的理想了。」

在大陸,大部分觀眾的提問集中在片子的藝術和技巧,話題鮮有觸及塵肺病背後的社會問題、體制問題。

一起來唸《滿江紅》?張藝謀的法西斯美學與小人物之死

一起來唸《滿江紅》?張藝謀的法西斯美學與小人物之死

《滿江紅》在大陸獲得滿堂彩,它完美地應和了大陸的民族主義情緒,成為愛國熱情的強力助燃劑⋯⋯

《風再起時》翁子光專訪:在這個年代,態度與深度,哪個更重要?

《風再起時》翁子光專訪:在這個年代,態度與深度,哪個更重要?

「你有精神潔癖的話,永遠不要碰合拍片,可以在本土找新題材,但要走另外一條踩鋼線的路很艱險,需要更多魄力。」

《流浪地球2》:科幻版愚公移山,流浪地球系列定義了中國科幻電影?

《流浪地球2》:科幻版愚公移山,流浪地球系列定義了中國科幻電影?

《流浪地球2》講的是一個強大的中國。中方決策永遠正確,不可或缺,簡言之,「我愛說什麼,就是什麼」。

【2023奧斯卡賭局】港台中影評人看「最佳導演」花落誰家?

【2023奧斯卡賭局】港台中影評人看「最佳導演」花落誰家?

相較其他更工整作品,《媽的多重宇宙》更多是用視覺和想象力遮蓋了劇本和邏輯上的諸多問題?

奧斯卡2022:老白男陰影,原創力衰退,與失效的「政治正確」

奧斯卡2022:老白男陰影,原創力衰退,與失效的「政治正確」

今屆奧斯卡獎被稱為「小年」,理由是沒有一部現象級作品,幾乎沒有一部能實現口碑和票房雙贏的「奧斯卡標準」。

《Drive My Car》在奧斯卡:時隔40年,濱口龍介能讓日本電影重返國際榮耀?

《Drive My Car》在奧斯卡:時隔40年,濱口龍介能讓日本電影重返國際榮耀?

《在車上》的確更新了日本電影的奧斯卡入圍紀錄,須知日本電影自80年代後就進入漫長的落選時期,與奧斯卡漸行漸遠⋯⋯

奧斯卡熱門《犬山記》:傳統雄風走到盡頭,就是再也撐不下去的尷尬

奧斯卡熱門《犬山記》:傳統雄風走到盡頭,就是再也撐不下去的尷尬

對導演來說,「將雄風閹掉」這意象太引人了,要閹掉雄風的最有效方式,正好是引入同志疑雲。

奧斯卡會選《犬山記》還是《沙丘》?為何最佳影片總頒給中規中矩的電影?

奧斯卡會選《犬山記》還是《沙丘》?為何最佳影片總頒給中規中矩的電影?

奧斯卡獎的評選機制其實並不常見,過去選民只要打個勾,現在卻不是那麼簡單,但這樣複雜的制度卻有一個單純的動機⋯⋯

2021奧斯卡臨別一瞥:除了政治正確和美學高度,還可以怎樣表彰一部電影?

2021奧斯卡臨別一瞥:除了政治正確和美學高度,還可以怎樣表彰一部電影?

奧斯卡獎常常不是頒給最好的,而是綜合知名度觀眾緣、媒體聲量、當下代表性、回應社會的角度及議題敏感性、美學成就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