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奧斯卡賭局】港台中影評人看「最佳導演」花落誰家?

相較其他更工整作品,《媽的多重宇宙》更多是用視覺和想象力遮蓋了劇本和邏輯上的諸多問題?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劇照。

【編者按】好不容易熬過疫情,觀眾卻已被網絡分食改變了去劇院的習慣?電影工業全球發展過去一年中誰沉誰浮,今春戰況如何?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將於東八區3月13日星期一早舉行。

在世代更替與價值取向不斷變化之時,奧斯卡總是站在前排,最先抵受行業及輿論的壓力。今年是學院首位華裔主席(楊燕子,Janet Yang)主持下的奧斯卡評選,在多元價值,同工同酬,#metoo,反暴力及種族平等這些議題的巨浪前面,學院還可以從容改革,正視現實嗎?

端傳媒文化組製作特別專題「2023奧斯卡賭局」,以「端」之跨域視角,廣邀中國、香港、台灣、馬來西亞影評人,就重要獎項入圍作品,按照最可能得獎至最不可能得獎,投票打分,秉心預測,再點評影評人認為最可能得獎與最可能抱憾之作。今日刊出是「最佳導演」獎項賭局預測,有香港影評人李照興、台灣影評人鄭秉泓、來自中國大陸現在巴黎的Élise坐陣。

文中電影及人名,首次出現附原文,譯名尊重作者所在地域翻譯習慣或有不同。

香港

李照興

評分
5分:Ruben Östlund/《上流落水狗》(Triangle of Sadness)
4分:Daniel Scheinert&Daniel Kwan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4分:Todd Field/《TÁR》
3分:Martin McDonagh/《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2分: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
/《法貝曼:造夢大師》(The Fabelmans)

李照興:香港文化評論人、作家、影評人。曾任電台節目主持人,大學客席講師,傳媒高層。擅寫電影評論、城市空間、網路、文化現象及性意識等流行文化觀察,主編《王家衛的映畫世界》等書。

李照興-最可能摘金之1

Daniel Scheinert&Daniel Kwan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連奪多項大獎後,《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在奧斯卡的行情可謂氣勢如虹,除了整體群演的確出色,成功營造了多重奇幻世界之外(演員團隊在頒獎中就強調ensemble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此片從各幕後製作、演出再到導演,各崗位都由亞裔担任重要角色,作為這樣的作品而兼具好口碑和票房,可謂完全切合美國荷里活1990年代以來長久的政治正確風氣。

從來沒有亞裔主導的作品享有過同等成功,作為對亞裔努力的認可,再次表現美國熔爐精神,讓此片在金像獎更上一層樓,可謂是順理成章,問題只是給多少獎。

女演員方面,楊紫瓊最大的勁敵姬蒂.白蘭芝(Cate Blanchett)的確演得更形深刻。如果楊紫瓊輸掉影后,可能此片會在其他大獎項得到補償,譬如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等(最佳男配角則懸念不大應會由該片男配角關繼威獲得)。

當然,哪怕當中包含了分豬肉(粵語謂「人人有份」)的可能性,但《奇異女俠玩救宇宙》若在最佳導演一項得獎,也未算意外。多重空間、時間乃至人物的設定,極為複雜的故事發展,而導演掌握說故事的剪切接駁來講,仍有高把握及完成度,令此片有一種層層递進又圈圈相連、真正達到全時間全宇宙的作品觀,難度極大。

而且,導演之一的關家永(和Daniel Scheinert 合導)也是華裔,該會加分不少。

極為複雜的故事發展,而導演掌握說故事的剪切接駁來講,仍有高把握及完成度,令此片有一種層層递進又圈圈相連、真正達到全時間全宇宙的作品觀,難度極大。

《TÁR》劇照。
《TÁR》劇照。

李照興-最可能摘金之2

Todd Field
《TÁR》

導演Todd Field在《TÁR》的表現,一定是被姬蒂.白蘭芝無懈可擊的演出蓋過了,但無損他得到最佳導演的可能性。

一方面此片也是切合當前荷里活乃至全球#MeToo潮的最新反思,涉及女性掌權者濫用權力,又比過往集中針對男性的議題走得更前;另一方面全片是樸實濃郁劇情電影的示範級拍法。三兩開場鏡頭帶領觀眾進入女主角的世界及了解其強勢,同時有多條綫索鋪墊,中途一步步才揭發其陰暗面所在,以至最後淪落時極端的反差。

整體拍攝可說有條不紊,而且中段主角獨自跑步,或在室內空間各種怪異神秘聲响,介乎現實與虛幻之間,營造的心理對照,引人入勝實在高明。不是表面看得到的炫技之舉,而是有深刻的沉澱,反映在攝影、場景、背景音樂(有古典音樂和環境聲响)之間。

三兩開場鏡頭帶領觀眾進入女主角的世界及了解其強勢,同時有多條綫索鋪墊,中途一步步才揭發其陰暗面所在,以至最後淪落時極端的反差。

當然,調校演員方面(若姬蒂·白蘭芝也需調校),整個演出團隊都交出更深刻的演出,不在爆發,反而是各自隱藏。女主角和伴侶那共同生活又背叛的關係尤為可觀。甚至她每個城市所居住的空間也是配搭得宜,有溫暖的,有冷酷的,展現了導演全盤掌握由故事、攝影,到美術、置景各範疇的超高水平表現。

李照興-最可能抱憾之1

Ruben Östlund/《上流落水狗》(Triangle of Sadness)

論導演技法,本屆最佳導演入圍名單中,除了最喜愛傳統經典拍法的Todd Field之外(《TÁR》),瑞典導演Ruben Östlund的《Triangle of Sadness》可說是我的另一部至愛。可是歐洲式挖苦(已不止於幽默)可能並非荷里活及主流美國的菜,大大減弱了其得獎的可能性。

影片三段式結構,由諷刺模特兒和時尚圈開始,轉到第二章登上超豪華遊艇,完全不知道下一段會引入什麼。長期不出現的船長,各個離奇的富豪船客,各種階級對比及隱喻。去到船長晚宴一場完全爆發,深得布紐爾(Luis Buñuel)式的震撼手法,令人看得不適(就如船客不斷嘔吐一樣),但正正就需要這效果。其間,鏡頭隨船的滾動左搖右擺,大胆又直接。

第三段則又出乎意料的讓角色們流落荒島,上演荒島求生?又不是,而是變成《蒼蠅王》加現代#MeToo 版以至公社主義的討論及反諷。總之從結構至表現手法,奇峰突出又多神來之筆。延續他前作對虛偽價值觀、上流社會的諷刺鞭韃,今次非止於藝術與假藝術的討論,而是提到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爭議(雖流於表面)。

但最後女清潔主管的處境及心理是認真無誤,換轉是觀眾變成她,最終會如何抉擇?導演就是時常有種最後連觀眾都要打擊一下的勁度。

可是歐洲式挖苦(已不止於幽默)可能並非荷里活及主流美國的菜,大大減弱了其得獎的可能性。

李照興-最可能抱憾之2

Martin McDonagh
《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本屆奧斯卡另一部可能被低估的作品,是Martin McDonagh執導的《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愛爾蘭的蒼涼山嶺海峽背景可能太冷,但要說的人際關係,人生目標等大問題卻是熾熱無比。

全片當然首先要歸功於攝影,但導演有能力把主題、劇情和人物,置於此獨特背景中講故事,也是技藝超凡。觀眾跟着主角慢慢由房子走到海邊,酒吧,旁邊是古蹟般的石頭墩壁,歷史的傷痕不點自明。大平原一望無際,更見人的孤伶。這才能了解到,角色為何要孜孜不倦,尋找友誼以及對話。

這裏有很多詩性的畫面鋪排,並非單純窮鄉小子離不開土地的故事。一頭穿堂入室的驢子,暗黑中不同的面具。晨曦或晚霞絕妙的魔法光綫,隱含女妖的傳說,一切都那麼低迴隱蔽,深藏不露。

特別要欣賞的是這種油畫般的色調光綫,影响自之前的海峽及航灣的風景畫,在每個船泊岸的港灣,可能無數船隻曾經擱淺。遠看天際烏雲,光柱從烏雲間露出一綫。和遠方的炮聲遙遙呼應。拍出了那上世紀20年代初,無關痛癢的被遺望了的小島上的一天。孤絕。

大平原一望無際,更見人的孤伶。這才能了解到,角色為何要孜孜不倦,尋找友誼以及對話。

《上流落水狗》劇照。
《上流落水狗》劇照。

台灣

鄭秉泓

評分
5分:丹尼爾.舒奈特/關家永(Daniel Scheinert&Daniel Kwan)
/《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4分:馬丁.麥多納(Martin McDonagh)
/《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3分:陶德.菲爾德(Todd Field)/《塔爾》(TÁR)
2分: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
/《法貝爾曼》(The Fabelmans)
1分:魯本.奧斯特倫德(Ruben Östlund)
/《瘋狂富作用》(Triangle of Sadness)

鄭秉泓:高雄人,寫影評,策劃影展,也在大學教電影,著有《台灣電影愛與死》、《她殺了時代:重訪日本電影新浪潮》、《台灣電影變幻時;尋找台灣魂》。

鄭秉泓-最可能摘金之1

丹尼爾.舒奈特/關家永(Daniel Scheinert&Daniel Kwan)
/《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透過電影致敬電影,是影藝學院成員最大的交集。雙人創作組丹尼爾.關(Dan Kwan)和丹尼爾.舒奈特(Daniel Scheinert)為「前功夫女俠」楊紫瓊量身訂造好萊塢前所未見的「華裔大女主角色」,年近六十歲的洗衣店大媽經由「宇宙搖」產生百變分身,但她面臨的危機不是救援世界,而是解決母女心結和婚姻問題。

這是一部節奏飛快、視覺元素豐富得目不暇給,資訊量滿到爆炸的作品。乍看好像突破家庭片和超級英雄類型框架很炫很前衛,但故事內核其實不會刻意挑釁去觸怒保守派,簡而言之就是肯定華人傳統、婚姻價值和家庭倫理、乃至美國精神的溫情之作。

如果我們不想要太挑釁、太嚴肅、或者背負巨大人類存在命題或國族傷痕的題目,我們可以被這部電影逗笑然後又被弄哭。

熟悉奧斯卡遊戲規則的影迷大抵明白,最佳影片得主未必是拍得最好或藝術性最高,而是意味著近一萬名會員集體意識所產生的交集,那象徵著他們對於當前好萊塢電影趨勢的看法。在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項目的十部入圍者中,《媽的多重宇宙》或許不是美學成就最突出、技術表現最卓越,但卻是切入角度最特別的。

如果我們對漫威宇宙感到厭煩,我們可以在這部電影中對於所謂「超級英雄」的再定義感到驚喜,如果我們不想要太挑釁、太嚴肅、或者背負巨大人類存在命題或國族傷痕的題目,我們可以被這部電影逗笑然後又被弄哭。

如果我們受夠了「奧斯卡好白」,那麼就這一次,來榮耀華裔歐巴桑如何?

鄭秉泓-最可能摘金之2

馬丁.麥多納(Martin McDonagh)
/《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馬丁.麥多納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便是知名劇場編劇,2008年他開始拍電影,與已經在好萊塢發展的愛爾蘭同鄉柯林.法洛(Colin James Farrell)接連合作兩部黑色喜劇《殺手沒有假期》(In Bruges)和《瘋狗綁票令》(Seven Psychopaths)。

有些影迷可能會把他和另外一個也喜歡拍黑色喜劇的英國導演蓋.瑞奇(Guy Ritchie)搞混,其實麥多納比早已被好萊塢收編的蓋.瑞奇有態度,且酷多了。與其說馬丁.麥多納擅長刻劃偏執的男性,不如說他對於tough guy(不屈不撓、個性堅決)格外有感覺。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在他2017年執導的《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裡,便是個tough到底的狠角色。

與其說馬丁.麥多納擅長刻劃偏執的男性,不如說他對於tough guy(不屈不撓、個性堅決)格外有感覺。

但麥多納要的不只是狠,他真正想探討的,是人類在這樣的封閉狀態下,無論tough還是軟弱,無論堅持下去還是中途放棄,他們最終想要的、追求的究竟是什麼?有可能達成目標嗎?《伊尼舍林的女妖》百年前愛爾蘭內戰接近尾聲時期的虛構島嶼「伊尼舍林島」,透過兩個男人友情的終結所導致的連串傷害、意外和火災,機巧地隱喻了愛爾蘭的悲情命運。

如果奧斯卡要給這部古典而詩意、由小言大的國族電影一個肯定,同時入圍導演和原著劇本兩項個人獎的麥多納,這回照理不會空手而返。

鄭秉泓-最可能抱憾之1

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
/《法貝爾曼》(The Fabelmans)

從1974年《橫衝直撞大逃亡》(The Sugarland Express)到最新作品《法貝爾曼》(The Fablemans),史蒂芬.史匹柏近50年來拍了33部劇情長片,得過兩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這回是第九次獲得導演項目提名,在奧斯卡導演項目的入圍次數上與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並列第二,僅次於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

很多導演喜歡拍片抒發鄉愁,例如去年入圍奧斯卡導演項目的《貝爾法斯特》(Belfast)便是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回憶自身童年生活。今年輪到史匹柏,他終其一生透過電影闡述家庭價值,如今卻在《法貝爾曼》揭露母親婚外情對自家的影響,原來拍電影對於年少時期的他是一種逃避,更是慰藉。

有別於鯊魚肆虐、外星接觸、恐龍樂園、猶太戰俘、二戰救援到航站情緣等過往代表作,這部自傳電影調性輕快,儘管回憶難免浮現悲傷與憤怒,卻又充滿寬容與釋然,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對史匹柏影響深遠,而《法貝爾曼》是他自己的《芬妮與亞歷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

1946年出生的史匹柏今年若以此片獲獎,將贏過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成為最年長導演獎紀錄保持者。不過,這個機率微乎其微。

有別於鯊魚肆虐、外星接觸、恐龍樂園、猶太戰俘、二戰救援到航站情緣等過往代表作,這部自傳電影調性輕快,儘管回憶難免浮現悲傷與憤怒,卻又充滿寬容與釋然。

鄭秉泓-最可能抱憾之2

魯本.奧斯特倫德(Ruben Östlund)
/《瘋狂富作用》(Triangle of Sadness)

剛宣布擔當今年坎城影展(康城影展、戛納影展)評審團主席的瑞典導演魯本.奧斯特倫德,不到五十歲,已有兩座坎城金棕櫚大獎入袋,說他是「坎城之子」,稱呼他是當前世界影壇創作力最充沛的中生代作者導演,應該沒有人反對。

美國影藝學院會員依隨世界趨勢拓展會員組成展現其多元性,外籍人士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項目不再如三十年前那般困難,《在車上》(Drive My Car)導演濱口龍介、《醉好的時光》(Another Round)導演湯瑪斯.凡提柏格(Thomas Vinterberg)順利入圍,《寄生上流》(Parasite)導演奉俊昊甚至獲獎。

從2014年瑞典語發音的《婚姻風暴》(Force Majeure)到2017年英瑞語夾雜的《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再到2022年《瘋狂富作用》(Triangle of Sadness)的英語發音,魯本奧斯特倫德已經從瑞典的魯本.奧斯特倫德變成了英語世界、或者應該說世界性的魯本.奧斯特倫德。他的電影非常幽默、異常尖銳,對於各式各樣的難堪時刻,總有充滿創意的表達方式,有時極度挑釁般去戳破那些看似平靜無波的假象,從性別、種族到政治、社經階級、甚至文化品味,都是他嘲諷的目標。

實則蘊藏導演本人對於當前世界的尖酸、不滿與憤怒,無論好萊塢本位且集體思想偏向保守的影藝學院成員買不買帳,他在我心中是最實至名歸的導演獎得主。

這回《瘋狂富作用》是三段式電影,表面上是關於一對戀人在豪華郵輪上的奇遇,實則蘊藏導演本人對於當前世界的尖酸、不滿與憤怒,無論好萊塢本位且集體思想偏向保守的影藝學院成員買不買帳,他在我心中是最實至名歸的導演獎得主。

《伊尼舍林的女妖》劇照。
《伊尼舍林的女妖》劇照。

中國大陸

Élise

評分
5分:馬丁.麥克唐納(Martin McDonagh)
/《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4分:魯本.奧斯特倫德(Ruben Östlund)
/《悲情三角》(Triangle of Sadness)
3分:關家永 / 丹尼爾·施納特(Daniel Kwan&Daniel Scheinert)
/The Daniels 《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2分: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造夢之家》(The Fabelmans)
1分:託德·菲爾德(Todd Field)/《塔爾 Tár》

Élise,躲在巴黎學電影,企圖作為終生副業。

Élise-最可能摘金之1

馬丁.麥克唐納(Martin McDonagh)
/《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他的風格偏向黑色幽默,擅長刻畫人像與營造人物關係之間的張力。作品時常出現一些性格較為「極端」的形象,但又因強大劇本敘事很容易讓觀衆共情甚至替角色感到揪心。

在今年的五位候選導演中,馬丁.麥克唐納是我個人最為喜歡的一位,也是我非常希望可以拿到這一獎項的導演。戲劇作家出身的馬丁.麥克唐納素以劇作文本結構方面的功力著稱,曾憑藉《殺手沒有假期》(In Bruges,2008,陸譯《在布魯日》)和《三塊廣告牌》(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港譯《廣告牌殺人事件》,台譯《意外》)兩次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編劇。

他上一部參加奧斯卡角逐的《三塊廣告牌》也曾是頒獎季的大熱之選,獲得了7項提名但最終卻只拿到了最佳女主和最佳男配兩個獎項。如果說歐洲的影展給獎基本是很少有重複的選擇(比如這部影片拿到了最佳劇本,就不會再拿主競賽最佳影片),奧斯卡則是經常出現贏家通吃的局面。所以這部電影在當年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上均無斬獲,最終敗給吉列爾莫.德爾託羅(Guillermo del Toro)的《水形物語》(The Shape of Water,港譯《忘形水》,台譯《水底情深》)時,實在不可謂不遺憾。

馬丁.麥克唐納也並不是一個高產的導演。自2004年《六發子彈的手槍》(Six Shooter)拿下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後,也僅僅拍過包括《殺手沒有假期》、《七個神經病》(Seven Psychopaths,2012)和《三塊廣告牌》共三部電影長片。他的風格偏向黑色幽默,擅長刻畫人像與營造人物關係之間的張力。在他的作品裏時常出現一些性格較為「極端」的形象,但又因強大的劇本敘事很容易讓觀衆共情甚至替角色感到揪心。

《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也延續了這一創作風格,在劇本中強設定了兩位一生的好友無緣無故的決裂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並且在嚴謹的戲劇結構之中,實則隱喻了1923年的愛爾蘭內戰的發生。在俄烏戰爭持續發酵了一年,國際關係仍處於緊張狀態的時局之下,這部作品更加具有贏得獎項的現實意義。

Élise-最可能摘金之2

魯本.奧斯特倫德(Ruben Östlund)
/《悲情三角》(Triangle of Sadness)

奧斯特倫德可以說是這一年來討論度最高的歐洲導演之一。2017年才剛剛憑藉《方形》(The Square)拿到戛納電影節(康城,坎城)金棕櫚大獎的他,在短短五年之後又憑藉《悲情三角》再度拿到這個可以稱之為歐洲電影節的最高獎,成為繼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今村昌平、肯洛奇(Ken Loach)、庫斯圖里卡(Emir Kusturica)等衆多電影大師之後的第十位雙金棕櫚獎得主。

正在本篇撰稿時,戛納又發布了最新消息,宣布將奧斯特倫德委任為2023年戛納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可謂一時間風光無限。在《方形》拿到金棕櫚後,奧斯特倫德顯然受到了英語世界包括好萊塢在內的關注,這也使得他的《悲情三角》的投資翻了一倍。而導演本人也並不像通常金棕櫚得主那般沉默寡言,而是一個非常善於表達和社交的人。但這也就造成觀衆對他的電影的態度和對他本人一樣——喜惡兩極參半。

一部分是他敢於對當下無論是政治、性別、階級在內的敏感話題進行諷刺;另一部分又是因為他過於圓滑的處理方式透露出些許犬儒主義的表現。

一部分是他敢於對當下無論是政治、性別、階級在內的敏感話題進行諷刺;另一部分又是因為他過於圓滑的處理方式透露出些許犬儒主義的表現。實際上這部電影的觀感是不差的,至少不會像一些平庸影片一樣充斥着無趣的敘事和鏡頭。想想去年在戛納兩週密集的「藝術片」裏,突然殺出這麼一部令整個電影宮裏嚴肅的媒體記者們笑到前仰後合的諷刺喜劇,也不難理解為何評委會會把金棕櫚頒給這部影片了。

而至於奧斯卡最佳導演能否斬獲囊中,或許還要看學院評委們對其中「屎尿屁」橋段的接受程度了。

Élise-最可能抱憾之1

關家永 / 丹尼爾·施納特(Daniel Kwan&Daniel Scheinert)
/The Daniels 《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瞬息全宇宙》無疑是本次頒獎季最為熱門的黑馬選手。這對人稱Daniels的組合導演的第二部長片作品,自去年初上映以來聲勢只增不減,並在本屆奧斯卡得到了11項提名直接領跑全局。很多人都將其列為去年片單的年度十佳甚至是最佳影片,並且已經有不少的媒體與自媒體都明確表達了希望這部作品拿下這一獎項的說法,認為這將代表着亞裔族群在好萊塢電影行業的全面勝利。

實際上這樣的論斷在趙婷入圍的那年就已經有過,只不過《無依之地》的門檻可能要比《瞬息全宇宙》來的更高。然而,從個人的觀點來看,這部作品雖然是不少人的首選,但未必會是最佳導演這個獎項的最佳競爭者。

相較於其他更加工整的作品來講,這一部影片實際上更多是用視覺和想象力遮蓋了本身劇本和邏輯上的諸多問題。

正如前述提到,奧斯卡的最佳導演獎一般會獎勵給在電影行業有傑出貢獻、或有不少優秀代表作品的導演。而導演關家永和丹尼爾·施納特此前只有2016年的一部長片處女作《瑞士軍刀男》(Swiss Army Man,港譯《救你命3000》,台譯《屍控奇幻旅程》),雖然曾經拿下了同年聖丹斯電影節的導演獎,但也僅在影評人圈子裏小範圍的引起一些討論。相較於其他更加工整的作品來講,這一部影片實際上更多是用視覺和想象力遮蓋了本身劇本和邏輯上的諸多問題。

此外,他們的導演風格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和幽默惡搞為主題,在導演獎的評獎標準上和通常注重嚴肅工整的學院派風格並不相符。總之應該是最佳影片的熱門人選,但我認為還不足以扛起最佳導演這座獎盃。

《法貝曼:造夢大師》劇照。
《法貝曼:造夢大師》劇照。

Élise-最可能抱憾之2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造夢之家》(The Fabelmans)

另一個讓人感到略微失望的,是在本屆提名名單中最為觀衆熟知的,現年已經76歲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這也是當今世界範圍內最知名的導演之一。從上個世紀80年代進入好萊塢的斯皮爾伯格,就已經開始了其黃金時期,拍出了《奪寶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1)、《E.T.》(1982)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直到1993年獲得威尼斯終身成就獎後,斯皮爾伯格又開啓了更為輝煌的十年,憑藉《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和《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1998)兩次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這一獎項。

千禧年之後的斯皮爾伯格開始轉向科幻片與歷史題材的探索與創作。期間也陸陸續續獲得過不少奧斯卡的提名獎項但並未有所斬獲。在2018年橫掃全球的《頭號玩家》(Ready Player One)之後,斯皮爾伯格在疫情期間翻拍了一部經典百老匯歌舞片《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2022)。由於原本作品珠玉在前,這部翻拍版褒貶不一,甚至在華文媒體得到了「不知道為什麼要拍這部影片」的評價。

這部影片在乍看的美好之下,卻有着一種難以忽視的社會優越感。在一個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出色的美國中產成功家庭里長大的男孩子,最大的挫折竟然是目睹母親出軌。

而今年這部最新的影片《造夢之家》則是取自導演自己人生經歷的半自傳體回憶錄。不知是出於對斯皮爾伯格的生涯的尊重,還是因為大衛林奇(David Lynch)結尾的降神時刻,這部電影在前線的口碑好到可以用炸裂來形容。這個故事實際圍繞Fabelman家中的猶太家庭男孩,從童年第一次看電影一直到進入好萊塢的工作的二十幾年人生經歷徐徐展開。

片中確實有很多小細節的靈光,諸如壁櫥中光影營造的幻夢感,復古膠片錄影機的迴轉,以及最後那個不平庸的地平線的搖臂⋯⋯還有有關男孩對家庭、對青春的敏感脆弱等很多動人畫面。

但是,這部影片在乍看的美好之下,卻有着一種難以忽視的社會優越感。在一個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出色的美國中產成功家庭里長大的男孩子,最大的挫折竟然是目睹母親出軌。較於大多數人已經如此順風順水的人生實在就像是一場幻夢,只不過觀衆們倒是做不上罷了。這部影片是一個有着精確的、華麗的、美好外表包裝的「好看」的糖果,但它無論是在社會關照、還是導演技法上,都沒有帶來實質性的貢獻。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