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3年香港同志影展(HKLGFF)特地開設了「香港短片」單元,像是讓某些心底的疑問浮出了水面。2019年起,社會運動、疫情、經濟衰退像是一個緊接一個的浪潮,而本地的性小眾群體,也接連不斷地面對了一系列平權案件和文化事件:呼籲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呼聲,跨性別人士要求覆核身份證上的性別及謝浩霖上訴,岑子杰訴律政司司長案,吳翰林及李亦豪同志伴侶繼承財產權司法覆核,TVB 播出《仔仔一堂》節目,香港舉辦第十一屆同樂運動會⋯⋯
在這個狀況下,香港年輕的創作者要怎樣用影像來講性小眾群體的故事?要用怎樣的形象來代表每一種不同的群體?甚至,香港的性小眾群體又期待在大銀幕上看到怎樣的性小眾故事和人物?影像與這群人如何連結?在性小眾維權日漸膠著的情況下,影像還是一個好的出口嗎?
記者訪問了數位影像創作者及觀眾,原來「自由」始終是創作的衝動來源。
「在創作的時候,Tanya 試着想像現在中學生會經歷的某些事:可能家庭的問題,或者是學業的問題,或者是社會的眼光,又或者是同濟的目光,她也想將自己的故事帶出來⋯」是否應該為「同儕」
感謝指正,已在原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