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三年之後,他們為了電影再來香港

三年之後,他們為了電影再來香港

獨特的選片口味,難得的放映尺度,香港曾經是影迷看片的勝地,也是電影記者的必經之地。

導演/畫家邱炯炯專訪:我們的時代缺少解風情的眼光

導演/畫家邱炯炯專訪:我們的時代缺少解風情的眼光

從《大酒樓》到《姑奶奶》再到《椒麻堂會》,邱炯炯再現了日子,填充了人生。

重現《明鏡》醜聞,這部電影試圖討論新聞業的未來

重現《明鏡》醜聞,這部電影試圖討論新聞業的未來

2018年《明鏡》醜聞,被形容為「希特拉日記」事件以來最嚴重的公信力危機。

【2023奧斯卡】總評:《媽的多重宇宙》憑什麼橫掃奧斯卡?

【2023奧斯卡】總評:《媽的多重宇宙》憑什麼橫掃奧斯卡?

奧斯卡挽回顏面,辦了一場中規中矩的頒獎典禮。是什麼讓「多重宇宙」勝利?

第九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揭曉:奇異女俠橫掃奧斯卡,多位得獎者創造歷史

第九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揭曉:奇異女俠橫掃奧斯卡,多位得獎者創造歷史

楊紫瓊關繼威大熱獲獎,The Daniels擊敗史匹堡獲得最佳導演

【2023奧斯卡】頒獎季消失的女性導演作品

【2023奧斯卡】頒獎季消失的女性導演作品

只看提名名單就看全去年的精彩電影了嗎?這一份片單匯集六部各有特點的女性創作者作品,千萬別錯過。

【2023奧斯卡賭局】最佳男女演員:楊紫瓊可以創造歷史嗎?

【2023奧斯卡賭局】最佳男女演員:楊紫瓊可以創造歷史嗎?

奧斯卡95年歷史上第一次有亞裔演員入圍最佳女主角獎,倡導多元的學院是否會成人之美?

陳哲藝專訪:電影是痛苦,是孤獨,也是解方

陳哲藝專訪:電影是痛苦,是孤獨,也是解方

為電影痛苦,被香港迷住,陳哲藝的跨國影像體驗。

導演足立正生專訪:自稱恐怖分子的行動者,自嘲為日本公務員的電影人

導演足立正生專訪:自稱恐怖分子的行動者,自嘲為日本公務員的電影人

他打動過一代日本人,參加過赤軍,被沒收護照,如今拍了一部刺殺安倍的劇情片。

七問《給十九歲的我》爭議:世代、權益、教育和紀錄片倫理

七問《給十九歲的我》爭議:世代、權益、教育和紀錄片倫理

一部紀錄片的程序及拍攝倫理引發全港討論,紀錄過程中哪些環節不應忽視?如何進入學生的世界,互相理解?

中國大陸電影市場,不需要進口片?——2022中國影市回顧

中國大陸電影市場,不需要進口片?——2022中國影市回顧

疫情和審查管控不斷變化的2022年後,中國影市是樂觀恢復還是無奈躺平?

導演張婉婷專訪:用十年紀錄香港千禧世代之後,她想做飛機師

導演張婉婷專訪:用十年紀錄香港千禧世代之後,她想做飛機師

「家庭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對我不加以影響。」 家庭給了張婉婷自由。

《海鷗來過的房間》:如何書寫不一樣的澳門故事

《海鷗來過的房間》:如何書寫不一樣的澳門故事

除了賭場和奢華布景板之外,澳門的真實生活中集結了怎樣的焦慮和壓抑?

韋家輝的亞視神劇再出土,從《世紀之戰》到《神探大戰》中的多元宗教觀

韋家輝的亞視神劇再出土,從《世紀之戰》到《神探大戰》中的多元宗教觀

如果說《大時代》裏描繪的股市是香港城市前途的縮影,那麼《世紀之戰》的股市則似說整個人生的縮影。

紀錄片《安全距離》導演池清麗:對同志運動有些灰心?改變也許下一刻就發生!

紀錄片《安全距離》導演池清麗:對同志運動有些灰心?改變也許下一刻就發生!

疫情期間,池清麗拿起相機,開始記錄31位在英亞裔酷兒的故事,試圖探索關於性別、移民、身份認同、親密關係等問題的答案。

《隱入塵煙》影評:凝視窮人的苦忍,但誰說我們有窮人?

《隱入塵煙》影評:凝視窮人的苦忍,但誰說我們有窮人?

一以貫之的對底層勞動者的同情與注目,是進入李睿珺電影世界的切口,也是產生爭議與值得辨析之處。

後疫情電影工業,能重拾昔日的怪力亂神嗎?——《失衡凶間》訪談

後疫情電影工業,能重拾昔日的怪力亂神嗎?——《失衡凶間》訪談

坊間似乎也多了一種自己人撐自己人,以真金白銀支持本土電影的使命感,電影工業可以乘著這種使命感向好發展嗎?

戲內戲外的菲律賓跨代歷史招魂:專訪《五月之祭》導演邁克迪里安

戲內戲外的菲律賓跨代歷史招魂:專訪《五月之祭》導演邁克迪里安

馬可斯家族回歸,但七十五歲的迪里安不打算move on。

紀錄片《命運之輪》,揭開蒙古的自殺潮之謎

紀錄片《命運之輪》,揭開蒙古的自殺潮之謎

是貧窮還是身份的斷裂導致了蒙古的自殺潮?導演諾敏·拉瓦蘇仁完全不用旁白地去尋找答案。

恐怖片《咒》是怎樣創作的: 來自黑暗媽媽的遺書你敢看嗎?

恐怖片《咒》是怎樣創作的: 來自黑暗媽媽的遺書你敢看嗎?

「這是一封媽媽寫給女兒的遺書、一封來自黑暗媽媽的詛咒信。」

河瀨直美醜聞:日本導演接連出事,是 #MeToo 運動,還是政治陰謀?

河瀨直美醜聞:日本導演接連出事,是 #MeToo 運動,還是政治陰謀?

《週刊文春》接連刊登日本導演的醜聞,在一片爭議聲中,討論的議題也從 #metoo 慢慢燒向其他領域。

記者手記:在康城,我看到華語片聲勢的沒落與韓國電影的盛放

記者手記:在康城,我看到華語片聲勢的沒落與韓國電影的盛放

誰也沒想到,華語電影在康城的式微來的如此之快。

2022年俄烏戰爭中的康城影展,是電影還是政治?

2022年俄烏戰爭中的康城影展,是電影還是政治?

2022年是一個世界變幻的時刻,康城做出了怎樣的選擇?

專訪《憂鬱之島》導演陳梓桓:2019年之後,我對香港電影未曾如此樂觀

專訪《憂鬱之島》導演陳梓桓:2019年之後,我對香港電影未曾如此樂觀

紀錄片《憂鬱之島》跨過三個歷史時空,呈現香港人身份的糾結、斷裂與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