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呈現了中國式的經典三段推理:中國帶頭拯救地球,中國人又屬於人類,所以是全人類團結一致拯救地球。
任何一部電影,一種計劃,都敵不過時間的篩子和高牆。時間會充當評價和淘汰的尺度,截斷火爆、狂熱和流行。《流浪地球2》,小說原本,未來的電影三部曲,都不能例外。
長達2500年的流浪地球計劃,分階段進行。書中描述為一百代人,堪稱千秋萬代的事業。想想看,要從春秋戰國,走到此時此刻的現在。中國歷史,可以再來上一輪的意思。
尚無需動用時間之尺,討論價值和影響之前,電影已經在其他尺度上,暴露它的缺陷不足。
1、原著、中國與科幻的尺度
「這時木星已佔滿了整個天空,地球彷彿是浮在木星沸騰的暗紅色雲海上的一隻氣球!」 ——摘自小說《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刊載於2000年的中國科幻雜誌《科幻世界》。彼時,又一輪世界末日猜想剛結束。計算機互聯網,正要大行其道,九一一事件將發生。對比後來的《三體》大作,不難發現劉慈欣筆法,尚還比較古典。他時以少年視角,時以上帝視角,帶出遭遇日出,穿越冰原,直面木星,大段大段的衝擊體驗和心理描寫。
坊間有傳,《流浪地球》的設定與架構,本也是長篇體量。因其背景宏大,短篇也給電影改編留下了充裕的組織空間。電影導演貝託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提到一種有趣說法:為了忠於原著,電影可以——有時是必須——不忠於原著,才能獲得「忠實」。改編為電影的《流浪地球》(2019),出現了空間站、點燃木星、智能機器人MOSS,都是小說中沒有涉及的。電影製作,有劉慈欣本人監製護駕,但《流浪地球2》分明是從《流浪地球》衍生出來的產品。較之前作改編,它與原著小說,更加不像了。
小說中的太陽氦閃,如同不可抗逆的天命,皇帝要下千百道的罪己詔。續集沿用框架設定,沉迷於機器廣播的背誦復讀。再一語挑明《流浪地球2》的科幻故事,它講的是人類與量子計算機人工智能的對抗。如果要將小說搬字過紙,原樣複製,展示個人和幾代人的命運——被流浪地球計劃裹挾的不安神思,從恐懼,到迷茫,及希望,那將會是一部科幻背景的藝術片,如同喜歡在電影裏天旋地轉、人物凝神囈語的泰倫斯·馬力克(Terrence Malick)。有趣的是,年關前後,難產多年的《三體》影像化終於邁步,先動畫,後劇集,一併上線。純粹抄書的故事還原,劇集居然得到不少好評——尤其是把《三體》小說奉若聖經的書迷,大感意外。
許多觀衆把硬科幻,看做國家硬實力,此類驕傲解讀與興奮言表,蔚然成風。好在導演相對清醒,知道未來要做的,是全球視角的科幻片。依中國和科幻的雙重尺度,《流浪地球》有類型突破,可謂從無到有。
郭帆團隊的改編,走商業電影的路子。他深諳爆米花的花語,重型巨物,連環爆炸,最後一秒鐘營救,噼裏啪啦。這些行星發動機一類的美術制景,看上去高溫燃燒預算的轟然場面,無一不在告訴影院觀衆,中國可以出產硬核科幻大片。
再硬的硬核科幻,終究要作為文化產品輸出,是軟實力。許多觀衆把硬科幻,看做國家硬實力,此類驕傲解讀與興奮言表,蔚然成風。好在導演相對清醒,知道未來要做的,是全球視角的科幻片。依中國和科幻的雙重尺度,《流浪地球》有類型突破,可謂從無到有。背後正是劉慈欣一人如椽大筆,寫就中國科幻,值得肯定與記錄。作為類型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系列在國內無傳統可循,不是《大氣層消失》,更不會是《上海堡壘》。它更靠近外國的科幻電影譜系,聯想到《2001太空漫遊》、《太空先鋒》和《星際穿越》的過場橋段,不足為奇。一再搬演最後一分鐘營救的《流浪地球2》,它在電影手法上,說靠近百年前大衛·格里菲斯(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的《黨同伐異》(Intolerance,1916),也不為過。
對主流觀衆來說,《流浪地球2》彷彿在用新技術,講一個新故事。前所未有,高舉高打,中國終於有了拳頭王炸科幻片。可是,當一部中國商業大片,被投進電影之海,又只能說,《流浪地球2》從技術到故事,一點都不新。劉慈欣和郭帆是在科幻小說與經典電影的薰陶浸淫中走向創作(正如「太空歌劇」之類的SF科學幻想專有名詞,比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齡還要長)。新的,可能只是冰冷,走流程,高度制式,一板一眼的中文口播。
對主流觀衆來說,《流浪地球2》彷彿在用新技術講一個新故事。前所未有,中國終於有了拳頭王炸科幻片。可當一部中國商業大片,被投進電影之海,又只能說,《流浪地球2》從技術到故事,一點都不新。
2、依科幻電影的尺度看
代表永遠正確的發言人,吐字鏗鏘有力,造型一絲不苟。每一個字眼,目光、鼻息到喉嗓,「不卑不亢」卻又展示霸道的肢體語言。這套標準的新聞紀錄片,混搭主旋律樣板戲,若聯想到過去數年的外交手腕,並不冒犯。
一部電影,最終打動觀衆的,不外寫人的故事。劇情,紀錄,迪士尼的動畫,恐怖片的怪物,乃至有了意識的機器人。它們形態不一,終極邏輯,都是圍繞人性的深淺粗細,昏曉晦明,多元與廣度說事。
明面上,《流浪地球2》講了簡單的大兵,更簡單的大吏,還有一個複雜的好人。吳京段落是《流浪地球》的經典復刻。所有觀衆都被告知了他不會死,因為他要在第一集死。續集不過是戰鬥英雄的前史,複雜不起來。至於送花求愛的幽默,出處是讓吳京cosplay自己在金雞百花電影節海報上的「請跟我來」。我毫無觸動,也不覺好笑。
倘若說,勇敢吳京尚且只會引發無聊。簡單的正確大吏,是《流浪地球2》極其糟糕的所在。大吏在聯合政府總部的不失風度,導致電影趣味盡失。代表永遠正確的發言人,吐字鏗鏘有力,造型一絲不苟。每一個字眼,目光、鼻息到喉嗓,「不卑不亢」卻又展示霸道的肢體語言。這套標準的新聞紀錄片,混搭主旋律樣板戲,若聯想到過去數年的外交手腕,並不冒犯。
同是相信某種正確,一名觀衆由欣賞電影而被影響、感動、再信服的正確,與被強制灌輸的正確,是截然不同的。大國風範的正確,會打斷你的電影欣賞。頻繁的正確,引爆了窒息的災難。那也導致聯合政府總部戲份看似樞紐,實際上游離故事主線外。它不與另外兩條線索,產生情節與情感的聯結。聲色俱厲的「我們的人一定能完成任務」,說是軍令狀,不如說是終極賭氣。反覆的最後一秒鐘營救,可說是技窮與疲憊。而最後一秒鐘講話,強調的是權力在握,最後一刻也不能放鬆。
一部電影的製作,不是一個依靠技術堆砌,就會產生層級涌現的質變過程。相反,更加精密,細緻,經得起時間之篩的中國科幻電影,它是需要十幾二十部。
三分之一能看的,來自劉德華段落。只有在這些孤獨的角落——沒有好風景,沒有全無敵,《流浪地球2》才像個科幻電影。劉德華執念於女兒早夭,滋生心魔。科幻電影盛產瘋魔科學家,他的角色,不罕見。前中影大員喇培康曾說,「(《流浪地球》)不能創造像美國那樣的獨狼英雄。」你誤以為一部大片,居然會不需要英雄。一個人若成就英雄事業,誰管他是獨狼,還是群狼。
這時候,讓你再斷一次句。你會發現,它的劃線重點,也可以是「美國那樣的」。事實上,吳京在前作,正是一個獨狼英雄。《流浪地球2》的劉德華,也是一個無人認同,法律禁止,並被監禁懲戒的獨狼英雄。他的存在,讓整部電影不至於一無是處。若說有什麼可突破的,他該表現得更像一個壞人,絕對要優於當一個好人。參考同期段,全民全網熱捧《狂飆》反派演員張頌文。在強力部門主導的中國影視劇中,觀衆必然會喜歡複雜的壞人。他們無法不愛上壞人,因為好人等同於模型。
佐證三段人物故事之優劣,尚有個更簡單的方法。作為長達173分鐘的電影,如三段故事各自擴充至等片長——相信沒有人想看簡單的大吏,一些人會看簡單的大兵,而絕大多數人,希望看一個複雜的故事,人物有陰影,有灰度,有神秘不可測的人性深度。
如此一來,《流浪地球2》再次呈現極其矛盾的面目。有人要說:那保底的,你也講了,總有三分之一的是好看的,要求不高的話,電影大半還是相當可以的。然而,三分之一的官腔做派主旋律,並不意味着你只需忍受等長時間。需知,一粒老鼠屎,就會壞了一鍋湯。
主線人物以外,電影也缺乏情感鋪墊與人物互動。劉德華與女兒不需太多前塵交代,吳京不捨妻子如同走過場,就像主創團隊用數字化的演員吳孟達來進行致敬。
明面上的《流浪地球2》,涉及超大規模的幕後製作團隊。但一部電影,並非只是停留於量化生產的工業產品。山呼海嘯的無人機,遮天蔽日的發動機,它們作為功能型畫面說明外,並無法制造更多兇險殺機。如果一隻纖弱的蜂鳥,能帶來敵情與寒意,那麼,我顯然會對後者印象更深刻。更何況,太多的大遠景,一再對抗看不見,不可知的敵人,電影也只能停留於鋪張和濫制的大場面。還有不斷抬頭看天,全世界各地區的老少人馬。《流浪地球2》花費大量篇幅在上面(比我看過的任何一部007電影還要多),以此搭扣想象中的全人類形象,彌補主要角色缺乏外籍人員的事實。
聲色俱厲的「我們的人一定能完成任務」,說是軍令狀,不如說是終極賭氣。反覆的最後一秒鐘營救,可說是技窮與疲憊。而最後一秒鐘講話,強調的是權力在握,最後一刻也不能放鬆。
《流浪地球》所暴露的軟肋,也發生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身上,不加節制的毀天滅地鐳射光,終歸要淹沒和吞噬掉人物。一部電影的製作,不是一個依靠技術堆砌,就會產生層級涌現的質變過程。相反,更加精密,細緻,經得起時間之篩的中國科幻電影,它是需要十幾二十部,由《流浪地球》始,即將上映的《宇宙探索編輯部》,有舉重若重,舉重若輕,以小博大,物美價廉⋯⋯直到環境鬆動,自由想象力放飛,才能期待真正的佳作涌現。換言之,我不認為《流浪地球》系列定義了中國科幻電影,相反,它只是打開尋求中國科幻定義的一條路。而路,本就該有許多條。
3、人類要跟着計劃走
「如果想逗上帝笑,就把你的計劃跟它說。」 ——西方諺語
明面之下,也就是照本宣科的流浪地球計劃之下,《流浪地球2》講的是一個強大的中國。「我」主導聯合政府(中方決策永遠正確),「我」不可或缺(最後一刻連上的北京根服務器),簡言之,「我愛說什麼,就是什麼」。人常說,藝術創作是將熟悉的東西陌生化,而在一個近未來的科幻世界中,影片反覆渲染的,卻是熟悉的唯意志論,盛產於中國。「人定勝天」,「不惜一切代價」,國人意志最堅定,決策最英明。
抽簽決定一半人獲資格,進入地下城。再到「五十歲以上出列」,死掉老年人,還有少年郎,均是這類勝利與代價的果敢體現。電影似乎相信人類的繁衍存續,允許死掉一半人——電影也懶得解釋為何應該放棄另一半人。機器抽簽,絕對公平。此處不必討論公平——機器,代表公平。
喜愛漫威的觀衆很容易聯想到純然架空的滅霸響指,不多不少,也是隨機一半。然而,《流浪地球2》影射了如此多的現實秩序,組織依然高效運作。如此輕率淘汰一半人,彷彿除了吳京以外的人都毫無怨言。大家都願意為全人類,自行死去。
《流浪地球2》呈現了中國式的經典三段推理:中國帶頭拯救地球,中國人又屬於人類,所以是全人類團結一致拯救地球。
它是科幻版愚公移山,再典型不過的愛國者故事。作為宣傳口徑,一再強調中國的尺度,不足奇。可在電影裏,它被迅速拔高到人類文明的尺度,賦以講話、規訓與口號,冷冰冰的機器播報,恰是波浪般流動於中國的特色風景。
早在前作,不少人就看穿了,它是科幻版愚公移山,再典型不過的愛國者故事。作為宣傳口徑,一再強調中國的尺度,不足奇。可在電影裏,它被迅速拔高到了人類文明的尺度,賦以講話、規訓與口號,冷冰冰的機器播報,恰是波浪般流動於中國的特色風景。總之,電影台詞中,奉為圭臬的文明一詞,並未像科技般,大幅領先於當下的核心價值觀文明。
《流浪地球2》的矛盾古怪,也明示一個中國式邏輯:人類也許需要英雄,但更需要領導——哪怕只是一個「照着念就行了」,千里之外的幕後領導。這也回應了以前中國無法出產科幻大片的謎之調侃,「在未來時空國人要接受誰的領導」。領導熱愛計劃,熱愛教條。裏頭只有第一第二第三,只有數字,沒有人。
小說並沒有反派,只有派別與派別的鮮明,人與人的撕裂(後來也出現質疑流浪地球計劃是否為騙局的惡鬥橋段)。電影增設一股亡人類之心不死的不明勢力。看似布下懸念,其實無需揭秘,就差對機器人MOSS打一串「i n 55!w !」(「I Miss u」倒過來,典出《志明與春嬌》)。這並非說《流浪地球2》編劇有問題,而是常見。至少在第一部,MOSS就被視為對《2001太空漫遊》的HAL900,紅着眼熱淚致敬。《流浪地球2》無法解釋機器人造反,它反正已經在五十年前的電影裏就開始造反人類,那麼,再讓它造反,也合情理。
至於最後,中國觀衆最熟悉的尺度評判,還有重卡鐵流,無人機蜂群,基建狂魔,太空電梯(插向宇宙的高鐵)。無處不在,會移動的安檢門機器人。四處凝視你的監控攝像頭……過去十年大國敘事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些尺度是切身,具體可觀的。幕後團隊儘可羅列物料,一一展示。可光有它們,不等於科幻片的真材實料。信徒熱捧電影賦予的材料,他們篤信這是引領地球、守護人類的「重工業」,賦予熱血,豪言,神話。諷刺在於,電影所講重心,會更呼應當下號稱最強人工智能,正在更新迭代進化,OpenAI的ChatGPT。但這個機器人與大陸失聯無關,如同《流浪地球2》與海外商埠市場無關。
《流浪地球2》也明示一個中國式邏輯:人類也許需要英雄,但更需要領導——哪怕只是一個「照着念就行了」、千里之外的幕後領導。這也回應了以前中國無法出產科幻大片的謎之調侃,「在未來時空國人要接受誰的領導」。
更諷刺的是,站在機器與上帝視角來看,既然允許一半人作為勝利代價,那麼,抹去全人類不見得無法接受。一旦在宇宙的宏觀尺度上討論,那無論是地球毀滅還是太陽爆炸,宇宙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整個銀河系都不足掛齒。任何看起來無限漫長的時間段落,都可以視為無窮短暫的一剎那。競賽、文明和計劃,都無足輕重。太空流浪之路,亟需解決的,是作為人的孤獨感。
因為一剎那,也正是每個人不會多,也不會少,各自走過的一生。生離死別,不忍或惻隱,一間只屬於自己和愛的房間。《流浪地球2》還暗示一個生活在地球的人類:車禍和癌症,它們才是最有可能殺死你的兩大原因。這並不科幻,倒很真實。
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很好奇木卫二老师这篇影评的全貌是什么,最近手头有点闲钱又机缘巧合想起这回事就特地开了一个月会员来看看. 关注木卫二老师这么多年,许多文章都深有共鸣,也大概能理解木卫二老师骨子里那种关怀个体的视角,只是最近的许多事让我有了些全新的念头,如果说集体容易对个体施加暴政,那个体对集体又何尝不是呢,集体是那么笨拙,找到一个足够聪明又安全的位置去攻击它实在是很简单的事. 然而,当一个个体的内心足够强大和富足,是否会变得根本不必在乎集体可能造成的伤害或者说对集体更多的是包容与慈悲呢,甚至愿意去信任它和真的爱它.
高中的时候,我一度以为自己会成为和木卫二老师很像的人,说实话,您的文字里太少看到活着的力量与希望,而豆瓣上的大多数文字亦是如此,所以这也让我害怕. 转眼差不多已是十年过去,当我自己和死亡相处得足够久后,才终于渐渐开始确信心里有了不一样的东西. 虽然以上这些都只是无关的话,但回到这部电影和这篇影评,我确实看完了很想问自知有点冒昧的问题:诚实地说,如果当时是韩国人拍出了类似的电影,木卫二老师,您会赞扬更多吗?您会在对比之下批评中国大陆电影的不足吗?这里面真的没有偏见吗?究竟是那个庞然大物真的有我们想的那么坏,还是有时候只是我们自己内心加了太多戏,丢掉了去相信的勇气呢?到底是它真的有那么可怕,还是说我们只是被自己内心的庞然大物打败了呢?
悲观是那么地简单而容易,究竟是我们真的无能为力,还是我们其实很享受沉溺于其中的毒瘾呢.
既然花钱看了文章,最后还是祝您平安健康.
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很好奇木卫二老师这篇影评的全貌是什么,最近手头有点闲钱又机缘巧合想起这回事就特地开了一个月会员来看看. 关注木卫二老师这么多年,许多文章都深有共鸣,也大概能理解木卫二老师骨子里那种关怀个体的视角,只是最近的许多事让我有了些全新的念头,如果说集体容易对个体施加暴政,那个体对集体又何尝不是呢,集体是那么笨拙,找到一个足够聪明又安全的位置去攻击它实在是很简单的事. 然而,当一个个体的内心足够强大和富足,是否会变得根本不必在乎集体可能造成的伤害或者说对集体更多的是包容与慈悲呢,甚至愿意去信任它和真的爱它.
高中的时候,我一度以为自己会成为和木卫二老师很像的人,说实话,您的文字里太少看到活着的力量与希望,而豆瓣上的大多数文字亦是如此,所以这也让我害怕. 转眼差不多已是十年过去,当我自己和死亡相处得足够久后,才终于渐渐开始确信心里有了不一样的东西. 虽然以上这些都只是无关的话,但回到这部电影和这篇影评,我确实看完了很想问自知有点冒昧的问题:诚实地说,如果当时是韩国人拍出了类似的电影,木卫二老师,您会赞扬更多吗?您会在对比之下批评中国大陆电影的不足吗?这里面真的没有偏见吗?究竟是那个庞然大物真的有我们想的那么坏,还是有时候只是我们自己内心加了太多戏,丢掉了去相信的勇气呢?到底是它真的有那么可怕,还是说我们只是被自己内心的庞然大物打败了呢?
悲观是那么地简单而容易,究竟是我们真的无能为力,还是我们其实很享受沉溺于其中的毒瘾呢.
既然花钱看了文章,最后还是祝您平安健康.
無法理解……也沒有从技術角度闡述,故事性角度的論辯更像是無聊的政治性分析,一部商業電影非要鬼扯到這些上,那MUC的東西換個皮也能說……
偏见与先入为主降低分析质量。譬如说外交官坚信认为北京队任务能够完成、强行要求按下按钮的一节,观影时第一反应是生理排斥,因为这非常像新闻联播中大员们盲目自信的样子,但是仔细想想,其实这是因为外交官收到了未来传来的消息,对事件的结果有把握又无法解释时的行为结果。理解剧情的观众也不至于因为这个桥段就会对现实政府大员的盲目自信、对共党认为自己能够领导国家走正确道路有更多认同。
文章里说“电影懒得解释为何应该放弃另一半人”时候把“一半人口抽签进入地下城”和“五十岁以上出列”并列是不恰当的——这两件事内核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抽签获得地下城资格是一个纯随机的决定方式,但五十岁以上出列是“一刀切”式的方式。电影里关于“出列”这一段还特意安排了两句台词:问“这公平吗?”答“危难面前,唯有责任。”对于这句回答,有以下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不公平,但必须有人要去做”;第二种则是“在如此巨大的危机面前,公平与否没有意义”。无论是哪一种解释,回答都没有直接说“公平”——它的内涵至少也是不认为这种筛选方式是公平的。所以“五十岁以上出列”和段尾断言的“机器代表公平”没有关系。进一步来说,按照“五十岁以上出列”的思想,那进入地下城的资格本应以年龄划分,何必还要抽签呢?这篇文章其他的部分与我理解相左我都可以包容,观点不同很正常,但这一段属逻辑错误,实在是让我不得不怀疑撰稿人是否有认真看过电影。
延續著成功的前作,這部影片在場景呈現的工業技術和科幻設定的世界觀上都完成了卓越的豐富和升級,由不同事件的倒計時把影片分割成的不同階段各有些許精彩之處。然而,我深深地厭惡這部影片。其台詞,如「照著唸就行,一字不差」「完成任務,不計存亡」等,倒是在無意識中深刻的揭露了「中國式」的意識形態。「中國式」事物通過全能主義政治原理互相聯繫,此原理作為居間的中介提供了統一性,影片中的聯合政府裡話語權最強大的中國帶來的就是窒息的中國式的決策黑箱,當局始終不顧包括主流民意在內的一切阻力推進方案的落實,與之適配的是高度集中的政經體制和武裝力量的高壓維穩……影片中展現的「流浪地球計劃」的前世今生,那種「人類命運共同體」 敘事的建構,處處散發著托洛茨基所言的「官僚集團的波拿巴主義國家哲學」
死了也要继续打工,还是不好看,尤其是中国绝对正确,我真的服了,绝对正确就不要开放啊,中国的方案是永远正确的,还有一点,别以为电影里面的手机通知铃声不停的换,随时随地各种语言串场就表明你很国际化,很普世化,你还是中国那一套,不是好莱坞
现代的键政很有壁垒主义的味道。选择阵营,选择领主,然后吃下bundle所有的agenda。像审服贸那样逐条审议?多么美好的想法,可惜有点孤独。
像球2这样的,选材风格我很欣赏,程度远远胜过市场上的电影。是,计划对某些人来说是可笑的——直到发现优秀的民主也需要计划。
这个剧照不错,乍一看像是要拧断脖子。
其实看完流一领教了导演煽情功力,二就避之不及了。大家对科幻有兴趣的不妨看下原著,阴冷但好看
总体讲的还行,不过细节上我还是唱唱反调:本人有幸参与部分设定细节的研讨,正好也能从未采用的部分讲讲。大使我觉得不算特别大的问题,好莱坞大片亦常有人类危机临头,美国五星上将豪迈演讲,战机划破长空美国大兵拯救世界之桥段。
另外关于“危机之不可视”,这并不是缺点,反倒是流量地球引出情节矛盾的药引子——诸如“独立日”之类大片,敌人往往目标明确,不怀好意的外星人大军压境妄图征服地球,全人类联合起来是自然而然的逻辑。但流浪地球不是,流浪地球的太阳氦闪危机是看不见的,而且它不是诸如邪恶外星人之类的具体敌人,而是一个自然现象带来的危机。
而这种自然危机我认为是设计的很好的,毕竟如果要毁灭地球的是灭霸或是其他好莱坞常用的“邪恶类人型生物”,这个片的重点就不是人类互斗而是对付外星人了,而如果危机的引子是一个无法改变的自然现象,那么这种“看不见”和“不可知”自然让人类没法有效且同仇敌忾的团结起来,这是诸如“数字生命派”和“流浪派”发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毕竟推球成功率多少谁也不知道,不如变成数字生命去赛博永生,这故事的矛盾点不就来了。
另外指出一个事实错误:北京根服务器是被刘德华上传的数字生命最后连上的,这里我特别喜欢——“流浪地球”计划成功的关键因素竟然是他们的反对派“数字生命派”做成的,Moss也因为刘德华的数字生命上传产生了变动,这种矛盾交织的点我认为算是点睛之笔,恕我直言把影片里最核心的探讨点归纳为“中国政府”意志云云,有点为政治批判而政治批判了,莫名其妙了。
另外UEG不是中国政府,他是联合政府,这种全球视角以及附带的地缘政治矛盾是很写实的,每个政治实体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才产生了割裂,产生了反叛军,才有了炸轨道电梯的第一幕,这种复杂度我觉得挺可以的,比起危机一来全人类就瞬间团结来要来的写实,也比美军独立大战外星人要来的更国际主义一点,毕竟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有五个呢。。。
至于集体主义,这个我觉得要看每个人自己的看法了,类似天地大冲撞(彗星撞地球)里也有为了全人类而用核弹与陨石同归于尽的宇航员群体,我觉得集体主义并不算是中国特色,自我选择牺牲少数人,拯救全人类在很多灾难片都有体现,单独挑出来批判,多少有些偏颇。
总的来说流浪地球的价值观是比较普世的,不能因为他火了就认为这部作品是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的,这个本质上和那些样板戏还是存在区别的
全文读下来没什么大问题,木卫二这种专业影评人批评硬科幻和超英电影理所当然,而主流观众则更热衷电影传递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大国崛起现象。这两者显然不对付。不过对于双方来说,有句话显然都很适用,即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這篇文的水平能成為端傳媒的約稿人...真不知道是端傳媒水平變低了,還是木衛二水平變低了。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在國家危難時期從來都是矛盾的...在新冠時期,新西蘭,澳洲,新加坡,偏向集體主義的國家(除了內地),都能得到較好的結果。這才是流浪地球2中值得深思的問題....
评新编科幻剧《流浪地球》……
看得一知半解的还来写影评,真的不怕丢人吗?还终极赌气,都没有看到时间差,所谓的大吏早就知道是量子计算机在搞鬼。喜欢带偏见看电影,政治语言一套一套的,主旋律、样板戏、大国风范,只会用这几个术语去解读真的很low,先入为主,看到一点宣传内容就高潮,就定位全篇为主旋律,爱国。很多你所谓不清楚为什么的背景都在第一部交代过,没有必要继续解释。流浪地球打动人的不是什么酷炫的特效、无人机和基建,更不是什么科幻版愚公移山,而是真诚地讲了几个故事。故事的内核是人类需要相互理解一起合作来面对灾难,以及灾难下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友情、爱情和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