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婷與港產片軒然大波:當香港人(只能)在電影裡追求公義

短短幾日,張婉婷從交出真摯作品的導演,變成販賣少女青春、吃人血饅頭的魔頭;也因加盟「說好香港故事」再多一個維穩導演的罵名
香港 影視 文化現象 風物
《給十九歲的我》劇照。
《給十九歲的我》劇照。

置身政治噤聲的去勢狀態,電影作品有時扮演著稻草人的公共角色,畢竟它是這裡僅存的仍有一定創作自由、也有表達批評自由的特殊場域。

張婉婷大概從未想像過自己花費十年籌備的作品,最終會讓自己面對沉重的人格指控,在早前幾天的訪問裡,她還那麼興奮雀躍地分享自己和攝製隊如何瞞天過海,為紀錄片取得李慧詩的十幾秒訪問片段。但結果很諷刺,隨著兩名受訪女生對張婉婷表達不滿,李慧詩隨後亦公開批評電影採訪手法有欺詐成分,形容自己在不知情下被利用,只礙於香港沒有肖像權而無法阻止電影上映。

幾經發酵並背負極多不道德指控的《給十九歲的我》,最終只公映四日,便決定暫時取消放映。最後一晚的午夜場幾近爆滿(不少觀眾口裡說不,身體都很誠實)。導演張婉婷則按原定安排現身映後分享,但據指離場時被當眾辱罵「絕子絕孫」。短短幾日,張婉婷亦從一名交出真摯青春作品的導演,變成販賣少女青春,專吃人血饅頭的女魔頭 —— 也因為她已加盟「說好香港故事」的建制團隊,於是再多一個維穩導演的罵名。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評論區 13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作者有點一廂情願,把“自己以為”的事當作現實解讀,其實跟現實相去甚遠。單是《毒舌大狀》,它剛破了香港影史最高票房紀錄,甚麼「精神鴉片」,只是百萬份之一兩個網民這樣駡,無必要放大,也不應以偏蓋全把它說得像香港主流意見一樣。畢竟票房擺在眼前,騙不了人。另外就是香港人對張婉婷的不滿,不盡因政治原因,其他人以敍述,我也就不重複了。
    作者的觀點有其參考性,但真的太過一廂情願。

  2. 「但更衷心期望她們會抱著這份「反叛」的覺悟,原諒這並不只是一部傷害過她們,侵犯了她們青春的紀錄片,它同時閃過一些片段,為一些時間點留下相當重要的註腳。」
    作者嘲諷香港人因為道德感無得係政治場域抒發,所以唔想理 47 人案先將注意力放係張婉婷身上;但點解作者要道德勒索幾個學生原諒套紀錄片?
    會唔會人本身就中意道德判決其他人?
    覺得香港人對政治意義太執著但又無處入手、搞到連導演都要分黃藍好荒謬,但自己就覺得幾個女仔有責任理解電影藝術價值,基本上作者係暗示電影價值比心理健康重要,因為成個comment disregarding the fact that 其中一個已經抑鬱睇醫心理醫生。
    基本上我一開始睇到張婉婷單野其實係trigger 左好多我中學見到朋友比老師bully既回憶,其實香港教育界都係好扭曲,你都可以睇返之前端傳媒講香港transgender & gender queer vs 中學髮禁既報導。
    作者將所有香港人對張婉婷既不滿理解成一種「心理上政治衡動無力宣洩,所以要prey on一樣無關政治既野發洩」;E種解讀本身都屬於作者自己評判既野:「心理上政治衡動無力宣洩,所以要prey on一樣無關政治既野發洩」。

  3. 查了下,毒舌大狀好像沒有在台灣上映的計劃嘛😢

  4. 身為一位台灣的影癡,看著香港幾個禮拜來的這些電影大事,總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希望能看到這些電影,從文本一探究竟。但是台灣少了香港在地的社會文化背景脈絡,感覺又會不一樣了

  5. 《一人婚禮》固然比不上《幻愛》,但距離爛片的標準相去甚遠。至少,這齣電影無論在鏡頭運用和演員演技上都非常有水準。
    據之前訪問得知,周導演本來想拍一齣輕鬆小品和觀眾一起透透氣,但或許是他為人太認真,忍不住就放多了比較嚴肅的訊息進電影裏面,於是變成兩面都不討好。可是,畢竟每個導演都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戲種,若說他是辜負了期待,就未免是觀眾將自己看得太重了!這種說法似乎是跳不出「顧客就是上帝」這種庸俗不堪的態度。
    若周導演真被這種觀眾綁架去迎合他們,他也不是我們所熟知和景仰的周冠威了。

  6. 三部電影, 還有正義迴廊, 窄路微塵, 也是近來質素不錯的電影。 最好來年有更好戲觀看, 令投資者明白高質港產片喺有利可圖, 狀大市場 , 吸引多業界新血入行, 先可令電影業更上一層樓

  7. 很中肯。認為導演有錯,但也不要潑婦罵街。亦要檢討校方和家長責任。
    但好似陶傑咁叫個學生怪番家長而不自檢,就相當賴貓了。
    假若陰謀論式認為女學生公映後才翻面是為錢,更加侮辱人格。

  8. 毒舌大狀只需將“港英餘孽”之有錢人身份,轉成背後有阿爺撐腰之權貴,全片之意味自然會大大地不同。正如黑社會一片之中,Jimmy哥大大聲對北面的高官講“我也可以愛國”,即刻多了一分帶鐐銬跳舞的淒涼。只不過依現在的環境,幾無可能,明白的人自然明白。可以預見,將來的港產片,拳頭與枕頭自然是不缺的,只不過“大膽”會著墨於以“資本”為對象上,成為左翼與小粉紅打飛機之材料。

  9. 大致認同作者的論調,但覺得給十九歲的我的拍攝手法和上映沒有得到被訪者授權的整件事,也是社會現實的一部分。
    我估計作者指的所有追求是指,港人對自治的追求落空。但我不覺得這是找一個替代場域,只是重新找一些還可以發揮影響力的空間。而這也是公共領域的一部分,公眾是有權去參與的。
    希望香港人也會將阿聆那樣,脫離過往的無力感,再次嘗試發聲,或者有一次可以扭轉這個被壓迫的狀態。

  10. 這篇文章作者寫得不錯 👍🏻

  11. A really nice piece

  12. 係毒舌 唔係毒蛇,中間有錯字,善意提醒。

  13. 與其說《1人婚禮》瑕疵明顯 不如說懂欣賞電影的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