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好不容易熬過疫情,觀眾卻已被網絡分食改變了去劇院的習慣?電影工業全球發展過去一年中誰沉誰浮,今春戰況如何?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將於東八區3月13日星期一早舉行。
在世代更替與價值取向不斷變化之時,奧斯卡總是站在前排,最先抵受行業及輿論的壓力。今年是學院首位華裔主席(楊燕子,Janet Yang)主持下的奧斯卡評選,在多元價值,同工同酬,#metoo,反暴力及種族平等這些議題的巨浪前面,學院還可以從容改革,正視現實嗎?
端傳媒文化組製作特別專題「2023奧斯卡賭局」,以「端」之跨域視角,廣邀中國、香港、台灣、馬來西亞影評人,就重要獎項入圍作品,按照最可能得獎至最不可能得獎,投票打分,秉心預測,再點評影評人認為最可能得獎與最可能抱憾之作。今天刊出由香港的紅眼,中國大陸的木衛二及馬來西亞的林敬點評心目中的最佳男女演員。
文中電影及人名,首次出現附原文,譯名尊重作者所在地域翻譯習慣或有不同。
最佳女主角
香港
紅眼
評分:
5分:Cate Blanchett – Tár
4分:Michelle Yeoh –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3分:Andrea Riseborough – To Leslie
2分:Michelle Williams – 法貝曼:造夢大師
1分:Ana de Armas – 金髮夢露
最可能摘金
Cate Blanchett ——《塔爾》(Tár)
在《塔爾》之前,一直覺得《神奇女俠玩救宇宙》裡楊紫瓊的破格演出,應該所向披靡,而且萬分期待她捧著小金人的得獎感言。但 Cate Blanchett 在《塔爾》的演出不只同樣精彩,還滲出捉摸不透角色內心的某種恐怖感。
第八度提名奧斯卡,Cate Blanchett 的演技毋庸置疑,從傲慢陰險養尊處優的天才指揮家到一子錯滿盤皆落索,被拉下神檯,掉落上流藝術權鬥、性別歧視與網絡暴力的深淵,若隱若現的狡詐和惡意伴隨著那一襲上流藝術尖子的優雅身段。如果說楊紫瓊是瘋狂、跳脫,Cate Blanchett 卻是一直挑釁觀眾的兩面人,音樂上登峰造極的熱情、霸道,排除異己、唯我獨尊的冷漠,兩者永遠無法分割。整部電影的神來之筆,就在最後一幕的倒數幾秒鐘。被網絡公審、被逐出古典音樂界,眾叛親離之後,女主角好不容易重新踏上指揮台,然而,現場奏起的再不是她所熟悉的巴哈或馬勒作品,而是電子遊戲《魔物獵人》的主題曲。是已經被迫到末路,唯有忍辱偷生,還是死心不息,仍然伺機復仇?是超凡藝術家的妥協墮落,還是看破了上流藝術圈子的權力遊戲,甘於平淡?
同樣都是 All at Once,但《神奇女俠玩救宇宙》的楊紫瓊是將多重宇宙的眾多角色融為一體,在 Cate Blanchett 身上卻能發現一個角色的多種可能性、解讀方向。特別是最後露出那一下詭譎的笑容,讓人久久不能平伏。
最可能抱憾
Andrea Riseborough ——《致蕾絲莉》(To Leslie)
《塔爾》借天才指揮家的沉淪,揭示了現今網絡時代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風氣,事實上,於今屆奧斯卡同樣引發了一場跟取消文化有關的爭議。
數周之前,隨著影藝學院公布入圍名單,曾一度掀起輿論的關注,而事件主角就是憑《致蕾絲莉》獲提名最佳女主角的 Andrea Riseborough。相較另外幾名女主角的作品,無論票房及知名度都近乎零的《致蕾絲莉》能殺入最後五強,隨即被質疑宣傳手法踩界,甚至是以小圈子操作妨礙奧斯卡票選程序。《致蕾絲莉》的違規爭議,最主要是認為導演 Michael Morris 及其演員妻子 Mary McCormack 恃著荷里活人脈眾多,電影僅在北美公映一周,卻另一方面邀得 Charlize Theron 和 Edward Norton 等一線影星為其造勢「拉票」。
「拉票」本來不算違規,但今屆被視為影后熱門的 Viola Davis 和 Danielle Deadwyler 最終皆無法取得足夠的提名選票,而兩名演員剛好都是黑人女性,於是《致蕾絲莉》的提名風波隨即從策略性「拉票」變成對黑人演員「𠝹票」,再演變成荷里活的話語權及種族爭議,Andrea Riseborough 更遭網民譏諷是恃著在影藝學院演員分會的交友圈子優勢「走後門」獲得提名。
其實一切指控並非針對 Andrea Riseborough 的演出,但隨著《致蕾絲莉》惹來各種小圈子電影、白人精英主義的批評,連影藝學院都不得不回應事件,一度考慮是否要褫奪 Andrea Riseborough 的入圍資格。但亦有人反過來批評「取消文化」盛行,動輒得咎,或許會本末倒置扼殺了小眾電影及鮮獲獎項肯定的好演員。事實上,聲援及認同 Andrea Riseborough 值得提名的人,便包括同屆競逐影后的 Cate Blanchett 和楊紫瓊。
獲得備受爭議的最佳女主角提名後,Andrea Riseborough 始終保持沉默,直到影藝學院經商討後維持她的入圍決定,於最近一篇訪問中,她才開腔形容自己再也無法真心對從影以來首度入圍奧斯卡一事感到高興。
中國大陸
木衛二
評分:
5分:楊紫瓊(《瞬息全宇宙》)
3分:凱特·布蘭切特(《塔爾》)
2分:米歇爾·威廉姆斯(《造夢之家》)
2分:安娜·德·阿瑪斯(《金髮夢露》)
1分:安德麗婭·賴斯伯勒(《致萊斯利》)
最可能摘金
楊紫瓊(《瞬息全宇宙》)
2003年,聽得到香港電影落地的聲音。梅艷芳葬禮上,八個抬棺人,其中一位,是楊紫瓊。如電影裡外所呈現,梅艷芳把她的一生,完全獻給了演藝事業。之所以提這遭,是楊紫瓊在電影之外的現實生活,又如《瞬息全宇宙》糟糠老母親角色,都呼應了華人女性從事演藝(個人)事業的諸多阻力。
婚姻與男人,一再對楊紫瓊的電影之路,產生過影響與創傷——正如更多女星會在婚後,旋即隱退,不存在高於生活或藝術至上(反觀西方女星一心問道或取得平衡者甚多)。道理很簡單,華人女性,幾乎都要通過婚姻,再成為母親。命定的母親角色,會成為第三種身份性別,男人寄以厚望,女人主動承接。
得益楊紫瓊的存在,即便《瞬息全宇宙》不屬於華語電影範疇,這裡一再想拉它進來討論。九七大限之際,華語電影人一度有打入好萊塢的熱望,無奈功敗垂成。直到引以為傲的李安,溫文儒雅開了個雙響炮。大華語電影概念崩壞後,許多演員就此錯過了他們的金馬獎表演獎項。至於早應該參與的好萊塢遊戲,難度之大,則可想而知。真正的美國夢,不是隨便告訴一個人,你有了好萊塢與奧斯卡,就等於世界之巔的星光美夢。它只是一再重申,每個人都有追逐的權利——哪怕是已過當打之年,不在巔峰的楊紫瓊。她演了母親的角色,她值得為自己再造一座巔峰。
(如果沒有得獎會)最可能抱憾
楊紫瓊(《瞬息全宇宙》)
《瞬息全宇宙》用不太正確的方法(靠片無釐頭),去拍了極其政治正確的題材(愛與認同)。楊紫瓊是用正確的方法(身手不老),拿到了一個不正確的角色(絕大多數造型,是無償勞動居家主婦形象)。如新馬華裔家庭,不管你會幾門語言,蹦跳出來的各色單詞,永遠不嫌多。電影的隱語則是,母女、夫妻、父女之間交流,永遠太少不夠多。
楊紫瓊的表現,有好到非拿奧斯卡不可的地步?那布蘭切特,又有好到要再拿一次奧斯卡影后不可的程度嗎?演員一輩子拿一次奧斯卡,已經很難。楊紫瓊個人要實現從0到1的過程,也將是華人亞裔群體從無到有的成績。雖然我們不應過分強調這些色彩,楊紫瓊身上有華人,亞裔,少數群體,是靠片,動作類型,老母親角色,還有香港電影的一抹餘暉。白人演員畢生努力,始於起跑線上,但亞裔演員卻是始於「歧跑線」——如吳漢章在演員工會的獲獎感言,亞裔是從被分配到歧視性角色,刻板特徵的離譜演出開始。當然,亞裔並不孤獨,非裔演員也一度遭無視與打壓,直到新世紀百花齊放,才逐漸好轉。
大陸觀眾會覺得,自己與《瞬息全宇宙》彷彿不在同一個宇宙。但又心甘情願相信,楊紫瓊一直在過去的華語片宇宙。有《瞬息全宇宙》的那片土地,也要比沒有這樣一部電影的土地,更有意思。楊紫瓊需要這樣一次桂冠,高光,高亮,我們也需要專屬於電影的特權時刻——比她還需要這次的最佳女主角。
注:靠片,即CULT FILM
馬來西亞
林敬
評分:
5分:Michelle Yeoh –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4分:Cate Blanchett – Tár
3分:Andrea Riseborough – To Leslie
2分:Ana de Armas – Blonde
1分:Michelle Williams – The Fabelmans
林敬,不看電影專題影展策展
最可能摘金
Michelle Yeoh –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楊紫瓊或許不及Blanchett毫無瑕疵的完美演技,但不得否認楊在EEAAO中天時地利人和的角色得以讓她超過百分百地發揮所有累積一身的表演能量,如Bagel宇宙般等待把觀眾一並吸收後隨時爆發。角色設定和演員本身的背景縱然一致,但若沒有楊的高度敏銳和那種狗急跳牆般的爆發力,或若一切表演楊都高度掌握在平衡之中,我們無法看到這麼精彩的Evelyn。楊擅長的武戲當然沒話說的精彩,但文戲中所展現的少許尷尬和不利落正好符合角色設定,證實真實演員和虛構角色若完美融合是可以進化成無可取代的境界。若說入圍就是100分,那楊在此片的演出則是隨著電影的進展遞增破百。
最可能抱憾
Cate Blanchett – Tár
Cate Blanchett和Michelle Yeoh在這屆奧斯卡應該是難分高下,能交出如此代表性的作品,得不得獎真的已經沒太大所謂。個人認為這個獎對Yeoh來說非常關鍵,所以獻上微弱的祝福希望Yeoh得獎,但實在臣服於Blanchett在Tár的演出。相交Yeoh,Blacnhett的表演功底明顯深厚許多,不論是自如地轉換不同文化背景和生命經驗的角色身份,或是游刃有餘地掌控表演火候,其精准和危險都如同走鋼索一般,看似生死的一線之隔卻都在Blanchett完美地掌握之下。相信沒有Blanchett作為一個演員所養成的高素養、經驗和專業能力,是無法詮釋Lydia Tar這個角色的複雜性,但同時也是這份精准和完美稍稍減少了一些觀影時的驚喜。
最佳男主角
紅眼
評分:
5分:Brendan Fraser 《鯨》
4分:Colin Farrell 《伊尼舍林的女妖》
3分:Bill Nighy 《生之慾》
2分:Austin Butler 《貓王》
1分:Paul Mescal 《日麗》
最可能摘金
Brendan Fraser —— 《鯨》(The Whale)
《鯨》這一部特意用上 4:3 長寬比,而且全片幾乎只發生在一間小房子裡的作品,不僅令故事主角 Charlie 顯得特別臃腫龐大,放在既舊式又狹窄的畫框裡,更突顯了他的過時、被遺忘的各種窘態。這個再三引用梅爾維爾名著《白鯨記》的故事,是關於一名重逾 600 磅的「鯨男」如何以漫長的方式自我摧毀,將人生僅剩的執著,都用來拒絕一切被拯救的可能性。
但偏偏,如此熱情地擁抱絕望的電影,如此徹底否定、藏起自己的角色,卻拯救了飾演故事主角的演員,為 Brendan Fraser 帶來第二人生。
經歷性侵創傷,曾一度消聲匿跡的 Brendan Fraser 如今已不再是廿年前的帥氣小生,《鯨》的癡肥中年 Charlie 某程度上就是誇張地展示了演員本身判若兩人的劇變。故事裡 Charlie 的自棄自毀,對照著《白鯨記》船長鍥而不捨的長年報復,於我看來,電影《鯨》本身亦同樣對照著 Brendan Fraser 曾經被世人淡忘的演員生涯。像女兒一再提醒主角,讀著無聊冗長的《白鯨記》時,總是讓她想到自己的人生也是如此,但她反而因此得到撫慰。對 Brendan Fraser 來說《鯨》也可能是這樣一部作品。他未必是當今演技最出色,最有資格問鼎影帝的演員,但《鯨》肯定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作品,彷彿是一個曾經跟 Charlie 同樣絕望的人,遇到並不一樣的經歷,最終捱過漫長人生低潮之後,走出「房間」重新獲得肯定。
用 Charlie 經常掛在嘴邊的兩個形容詞,這是一部惹人討厭(Disgusting)但無比動人(Amazing)的作品。但願 Brendan Fraser 能夠贏得奧斯卡獎座,無關演技出色與否,只是覺得,電影令人黯然心酸,既然現實世界就是它的另一個版本,就希望有個快樂的結局。
最可能抱憾
Austin Butler ——《貓王》(Elvis)
儘管 Austin Butler 已在剛頒發的金球獎和英國電影學院獎擊敗了今年幾位影帝大熱門,但始終有一部分掌聲歸於他所飾演的貓王 Elvis Presley。演員沒辦法完全模仿一位已故樂壇巨星,更不可能超越對方,於是演得再好都只是演得「神似」,像是沾了前人光環。憑《金髮夢露》同屆入圍奧斯卡影后的 Ana de Armas 情況大抵相同。
個人認為《貓王》在撇除 Tom Hanks 的糟糕演出以外,確實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傳記電影,而且它正好提醒了我們,勇於犯禁、敢於表態的明星才能掀起不朽風潮,跟「造星」式偶像始終有著關鍵差別。惟必須承認《貓王》這一類傳記題材已經氾濫,打從《波希米亞狂想曲》的成功,屈指一數便有《搖滾太空人》、《藍調天后》、《星夢女神:茱地嘉蘭》等致敬之作,幾乎每年開拍一兩部,不否認它們每一部都拍得精彩,然而,樂壇驕子如何在演藝圈大起大跌,如何從萬千寵愛到一瀉而下、身敗名裂,它們的故事套路居然又那麼似曾相識。
除了令人感慨是否每位天王巨星都殊途同歸,終究走上自毀之路,於千篇一律的傳記電影下,這些作品恐怕也逐漸淪為欠缺新意,流於商業公式的「懷舊金曲電影」了。《貓王》便遺憾在拍得太遲,但保證它絕不是同類題材的最後一部作品。來年至少還有 Michael Jackson 的傳記電影。
木衛二
評分:
5分:布蘭登·費捨(《鯨》)
4分:科林·法瑞爾(《伊尼捨林的報喪女妖》)
3分:保羅·麥斯卡(《曬後假日》)
2分:奧斯汀·巴特勒(《貓王》 )
1分:比爾·奈伊(《生之欲》)
最可能摘金
布蘭登·費捨(《鯨》)
「全球的電影都變差了」,看奧斯卡提名,忍不住對柏林的杜琪峰,隔屏幕點頭致意。好萊塢是全球電影晴雨表,變糟一事上,自然要繼續帶頭。有很長一段時間,提名男女主角的奧斯卡電影,過半無甚看頭。其中一大類,只為衝擊獎項,像人物傳記片——上屆、上上上屆,還有上上上上屆都是……大男主、大女主,霸屏當道。有人揶揄,凱特·布蘭切特這次乾脆演了個老白男,十分出位。
自虐般的增肥、減重、扮醜、失心角色,在好萊塢已是濃墨重彩的大潮(若有真實原型人物參考更好)。演員的付出,肉眼可見。與健康風險管理相比,接這類容易出彩的角色,反而安全。布蘭登·費捨在《鯨》,已經不是大男主可形容。從戲份、身形到造型,他可謂是超大只,碾壓級,致死級別的男主角存在。
《貓王》和《生之欲》可與《鯨》歸在同一大類,《鯨》在同類選擇中無疑脫穎而出。再與《母親!》時的離經叛道相比,導演阿倫諾夫斯基,這次幾乎不能更規矩和主流。他擅長的癲狂氣質,居然可以讓走火入魔就地折返,坍縮在一個房間,一張沙發,一個肥佬身上。有人感受到滿溢的黑暗,漫長的時間,有人能聞到房間散髮飄來的味道。及至內心的痛感和心神的流動,《鯨》同樣是重量級,第一順位的影帝選手。
最可能抱憾
科林·法瑞爾(《伊尼捨林的報喪女妖》)
《鯨》是一記揮出的重拳,令觀眾就地KO(肯定比去年的威爾·史密斯狠多了)。這樣的演出,許多演員樂意挑戰。然而,如同《鯨》沒有出現在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提名上。評價一部電影,除了男主角投射的面積,還有其他面相。
如此說來,綜合實力上看,《伊尼捨林的報喪女妖》是會比《鯨》更值得揣摩與回味。原因在於,有些電影會給觀眾留出足夠多的空間。你瞭解更多,享受到的也就愈多。由島及島,《伊尼捨林的報喪女妖》會讓許多人聯想到愛爾蘭和那場戰爭,然而,這一個荒蠻故事,走出島外也是成立的。它有錯綜的困境,主角的精神危機又具現代性,提供了另一視角,看「斷」、「捨」、「離」。而沒有貶低地說,《鯨》是存在預設,有意對觀眾實施包抄合圍的那種電影。
若說反覆回味,保羅·麥斯卡和《曬後假日》也不逞多讓,但它又要比《伊尼捨林的報喪女妖》輕很多,更具個人化視角。說白了吧,這是一部作者電影。而大家都先天認為,奧斯卡的舞台,不適合作者電影。常說四兩撥千斤,奧斯卡在表演獎項上,似乎吃不消輕盈與含蓄。它會無窮放大前頭的四兩,最後竟至於「千斤撥千斤」,穩住了天平。
不過,年輕的保羅·麥斯卡只需一提名,就已經是贏家了。科林·法瑞爾大他二十歲,遺憾的感覺,要強烈一些。
林敬
評分:
5分:Colin Farrell – 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4分:Brendan Fraser – The Whale
3分:Bill Nighy – Living
2分:Paul Mescal – Aftersun
1分:Austin Butler – Elvis
最可能摘金
Colin Farrell – 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雖然Fraser聲勢浩大,但Farrell在此片的演出實在是快給他一座奧斯卡啦。一個40末歲的男人怎麼可以保留這麼純真的表演,同時把角色幼稚到成長的轉變表現得如此深厚而且分明層次,毫不費力地秉持著那股氣直到最後的爆發。從一開始的無辜和不解、過程中的意氣用事到被迫長大的掙扎和痛,完美詮釋一個成年人心中那個長不大、淳樸又易碎的小孩,並且勾勒出每個人內心的這段成長過程。更加難得的是Farrell在此片所展現的那份演員的純真,宛如水一般的無形,可以完全抹去自己的存在而注入生命在角色之中,讓角色得到一個生動立體的形體。
最可能抱憾
Paul Mescal – Aftersun
Mescal在此片的表演擺在這個名單的確有點小吃虧。外表看似淡如水,內心的情緒卻湧如泉源,與個性外向的其他入圍角色相比,Mescal的難度其實不相上下,角色情緒內斂而且所有的爆發力都必須往內釋放,但在競賽上卻是不及Farrell、Fraser和Butler般吃香(尤其Butler的傳記角色)。Mescal飾演的年輕父親有苦難言,把自己所知道的愛的方式通通在這一趟旅程使出來,但內心那個過不去的崁仍未鏟平,於是衝突一波接著一波發生,即便再小,傷口始終隱隱作痛。以Mescal目前的作品來看,雖然影像演出經歷不多但劇場的表演基礎扎實,期待未來演員生涯的發展。
Whale/EEAAO/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都是切入點非常小的電影,但看完都感觸很深。其中Colin Farrell讓我印象最深刻,一步一步走向孤獨,身臨其境在Inisherin感受時代的變化。
剛睇完鯨。。。 劇本在小房間出奇地緊湊 , 和比主角的痛感數了數次
無悔入場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