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計生時代的隱匿童年:在「黑戶」陰影中成長的一代,重新定義親人
如今,想到「family」這個詞,TA第一個想到的是朋友。未來,TA想要建立的家庭,也是與朋友們一起的,酷兒式的家庭。

SARS倖存者的20年:不可能「清零」的痛
「這得有多少的心理創傷?他們都能挺過來嗎?」

王宏恩:台灣人「戰爭態度」攻防——「抵抗意志」成認知作戰主戰場
台灣民眾抵抗意志的高低,一直是台灣、中國、美國間互相角力、互相投入與抵銷的過程。

熬過疫情的中國創業者,開始申請失業救濟金
申請失業金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三年疫情封控衝擊,中國地方財政罰款收入佔比連續上升|數洞
「罰沒佔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經濟發展質量,同時人均GDP越高的省份,罰沒收入佔稅收收入的比例整體越低。

《年少日記》卓亦謙:我想對他們說,不開心也沒有關係
身邊朋友的經歷啟發了他重新看待自己對電影的認識,也促使他必須拍這部題材沉重的處女作。

合肥故居獻花現場:他們為心目中的好人李克強,開一場民間追悼會
大城市和村鎮的中國,年輕人和中老年人的中國就這樣相遇在窄小的巷子中,悼念的是誰也許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好人。

喬瑟芬:以巴衝突中的台灣輿論場——帝國夾縫下的戰爭焦慮與代入感
台灣應該是全世界少數能同理巴勒斯坦處境的國家,但同樣身不由己的歷史,並未讓台灣人心生同理。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石家莊見證實用主義搖滾:官方認可的可以搖,不被認可的只能滾
這裏對搖滾樂的追尋帶有實用主義色彩:政府介入搖滾樂這件事很不搖滾,但只要忽視它,就多了幾場陣容不錯、價格不高的音樂節……

從「破壁者」到「隱形人」:逝者李克強,和他擔任總理的中國十年
在懷念主政時很難說有出彩政績,偶爾試圖掙扎,又手腳日益無法伸展的李克強時,「長江黃河不會倒流」,是人們引用最多的一句話。

書本也移民:藏身北倫敦的香港圖書館,郵寄借書的信任遊戲
當在英國面對華文藏書不足的問題,一個很自然反應是:「為什麼不自己做?」

台灣為何需要金音獎:金曲獎不能完成的耳朵任務?|金音獎2023
「它是較沒有明星的獎項,有點『去中心』的感覺。其中可發現一些較另類、或還未建立起商業模式的樂團/音樂人。」

從自己的身體到戰爭的身體,我在三個月內參加了五場台灣民防訓練營
民防訓練,與其說是抗敵,不如說是為了抵抗自己對自己的姑息。

Little Shy on Allen Street:中年玩樂團,自在與刪減|2023金音獎
如果你懂台灣早年獨立音樂場景,就會明白他們如今成團,其實橫跨了地下樂團轉變為產業的十幾年歲月。

一隻台灣黑熊之死:二度野放、三困陷阱,人熊衝突下的顛沛熊生
「回家吧,回到山裡,照顧山林裡的熊,告訴他們切勿接近人類的聚落。我想跟你說聲對不起,祝福你好好的走。」

科技產業從業者談美國出口管制新規:為什麼說此次技術管控程度超出想像?
對於半導體芯片企業戰略和風險偏好,會產生長遠甚至是永久的影響。

不再說「賭」之後,搞活化是澳門博企的新「社會責任」
「出事了就算博企的,做得好就算政府的。何樂而不為?」

解構二手玫瑰:看似另類的藝術,如何侵佔了真正多元文化的空間?
大衆媒體所呈現的《樂夏3》冠軍二手玫瑰的形象、以及對二手玫瑰式「成功學」的講述,需要一些祛魅。

消失的巴勒斯坦人:美國輿論場裏的殖民主義幽靈
對一場巨大的人道主義危機和潛在的屠殺熟視無睹,這是美國精英階級的一次集體道德破產。

中國煙草,不只在中國、不只是煙草業|數洞
「壟斷全球最大卷煙市場,並不能滿足中國煙草總公司的胃口。」

「謎一般的動盪」:關於文革的最新研究,如何挑戰了主流敘事的理解?
文革進程的複雜性,超出我們對於政治事件與社會運動的一般理解範式,在某種意義上對人的認知能力形成挑戰。

人選之人、她和她的她喜獲金鐘獎:台「女性+」劇被陸觀眾譽「真正大女主劇」
《人選之人》在大陸被豆瓣下架,但在微博上聲量極高,絲毫不遜於同期大陸熱播的9.4分陸劇《漫長的季節》。

銀幕內外尋找拉子身影:台灣90年代前後影史中的女同性戀再現
女同志什麼模樣?拉子與酷兒又有何異同嗎?這些各模各樣的身分與認同的再現,如何被理解、建構或想像、投射?

泰迪羅賓專訪:翻過幾條長命斜|港產音樂電影《4拍4家族》
「今日香港電影很淒涼,但我又不覺得它會死。另類的東西不一定不行,主流就是你跟著它走,不中也不遠,但我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