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十間香港街舖的去或留:捱過社運和疫情,卻捱不到通關

遊客減少、中產移民⋯⋯疫情過後,街上生意沒有變好,反而更加嚴峻。

2024年3月20日,尖沙咀商業區的空置待租商舖。攝:林振東/端傳媒

2024年3月20日,尖沙咀商業區的空置待租商舖。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傳媒特約記者馬碧玉、實習記者吳碧怡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4-03-26

#香港餐飲業#香港零售業#香港經濟系列#香港經濟#香港

編按:近期,最為香港網民熟悉的用語是:「咁係因為你悲觀,我睇到由治及興帶嚟嘅好處。」2022年起,港府多次提到香港已經「由治及興」。但近年有不少香港經濟下行的新聞,民間甚至有「磚頭(置業)神話破滅」、「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的說法。端傳媒以一系列專題報導,嘗試理解香港的經濟實況。此前,我們已刊出「香港經濟系列」第一篇盛事經濟、第二篇經濟數據分析、第三篇的士業看經濟,此為系列第四篇報導。

2023年2月6日,香港正式與大陸全面通關,社會似步入復常,如此已屆一年。然而,復常後的街上不如預期熱鬧,即使港府推出諸如「夜繽紛」、「盛事經濟」等計劃刺激經濟,香港的餐飲與零售業正面對嚴峻的困境。開關後,大量港人北上消費,深圳因其價廉物美,成為了港人週末消費的另一選擇。

經歷社運、疫情、停市、復常,香港的商店現在怎樣了?有哪些倒閉了,還有哪些在苦苦支撐?

端傳媒走訪了香港十間中小型商舖,和他們談了談香港經濟。當中,大部分業主都主動在疫情減租,但卻在開關後把租金調了上去。然而,幾乎全部商戶都表示,開關以後生意比疫情期間更差,有的決定倒閉,有的只求生存。

在過去的新年,出境人數為166萬人次,其中北上人次達116萬人次,相較之下訪港旅客卻只有84萬人,其中八成為大陸旅客。旅客消費力下降,本地人甚至轉移深圳買年貨,零售業數據不理想,今年1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365億港元,按年上升0.9%,比市場預期的升幅6.9%為低。開關後流失的人流,中產階層移民離開對香港經濟有什麼影響?作為零售和餐飲的最前線,店主和員工怎樣想?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