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台灣深度

台灣保母虐童案:「不好找」與「沒得挑」外,居家托育還有哪些問題?

若無法有更多專業、年輕的保母投入,面對安置的需求與時間壓力,更容易落入「先求有,再求好」的困境。

2024年3月23日,板橋,人們在市政府大樓的門外佈置一面悼念死去孩童剴剴的牆。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3月23日,板橋,人們在市政府大樓的門外佈置一面悼念死去孩童剴剴的牆。攝:陳焯煇/端傳媒

李庭欣

刊登於 2024-03-24

#兒少權益#保母虐童#社會安全網#社工

(李庭欣,彭婉如基金會居家托育部研發組長)

今年3月,台灣發生一起收出養單位媒合的居家托育人員(下稱居家保母),疑似對安置幼兒施虐而導致幼兒過世的案件,震驚社會。目前多數的檢討聲浪聚焦在收出養評估流程,但不能忽略一個重要的事實——案件中,照顧孩子的是經過政府審查,具有合格身份的居家保母。

因此,本文將從影響範圍更廣的居家托育管理體系談起,畢竟除了安置幼兒外,居家保母也是多數台灣家長送托0到2歲幼兒的主流選擇之一。對於安全的追求不應劃地自限,制度檢討也不能只侷限收出養流程,應該更全面的了解保母管理制度的現況與問題,找出一條邁向安全托育可行的路。

2023年9月11日,新竹,風箏節期間,市民到場看風箏。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9月11日,新竹,風箏節期間,市民到場看風箏。攝:陳焯煇/端傳媒

等待出養的孩子要歷經哪些過程?

當原生家庭經評估認定,無法提供孩子妥善照顧時,這時「出養」是讓孩子獲得更好照顧的機會。然而,從確定出養到覓得合適的收養家庭中間,提出申請收養的家長需經法院評估,確認出養必要性及收養資格,這樣的過程一等動輒一到兩年的時間。

根據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統計,2023年台灣共有777件待出養案件,其中成功取得法院裁定認可案件僅202案;等待評估、媒合與法院認可案件則有468案,佔整體60.2%。

這些「等待出養」的孩子在找到下一個永久的家之前,若無法繼續在原生家庭生活,收出養媒合服務單位取得出養者委託後,便會替孩子安排在收出養前,暫時性的由家外安置照顧。安置照顧的管道有許多,居家保母便為其中之一。

在台灣,保母並不是一份隨便誰都可從事的工作,若要從事保母工作,依法需通過資格審查(註1),確認家中環境安全與同住成員無虞,取得縣市政府核發的「居家托育服務登記證書」才算合格保母,每年需接受至少二到四次無預警訪視、18小時在職訓練,以及兩年一次健康檢查等規定,以確認保母的資格無虞,維持照顧品質。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