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香港同運會落幕之後:中港台參賽者的遺憾、矛盾、與「共融」
以國安之名的反對聲、轉趨低調的政府態度,活動落入尷尬境地。「只能說,時間點沒站在香港這裏。」

「我的支持者都沒有投票權」:總統大選青年論壇上,學生怎麼看柯文哲?
「作為醫生的他,怎麼能將多元性向視為精神障礙?」

加沙戰爭的漫長陰影:以色列的戰略困境與戰後加沙的重建難題
以色列尋找安全夥伴的可行性渺茫,繼續單方面撤退不可接受的前景下,對加沙的重新佔領成為戰後最可能的情況。

請回答,1988的香港!一個韓國人,傾家蕩產做了世上第一本廣東話-韓文字典
南韓民主運動爆發的那一年,他在《英雄本色》中找到了英雄;現在他想要做字典報答香港。

《五月雪》萬芳:芭樂歌與亂葬崗,溫柔在哀傷也在
「幾乎沒有任何劇烈動作或表情,卻能感受到她的風霜和意志。」

國境之間:「春天革命」與泰緬邊界上的緬甸流亡者
在邊境上,緬甸發生的國家暴力總是以一種缺席的方式在場,幾乎每個人的處境都與它相關。

十首台語獨立音樂場景:藉由語言時刻重新定錨自我
台語獨立音樂要如何面對當代的新議題?如何深化和定位?這十首歌告訴你

從霸道總裁到「暖男」尼諾,女性的新情感劫
父權制讓我們所有人都去追求成為強者和確定性,而這恰恰扼殺了ta者,也讓人不懂得真正欣賞邊緣和脆弱的美好。

柬埔寨行記:對外界的危險想象與恐懼,是華語圈的共同語境
面對真真假假的中文信息,我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外面世界的想象都是詐騙、綁架和謀殺了。

《白日之下》導演簡君晋:新聞是歷史的初稿,電影呢?|專訪
這是來得太遲的作品,好像已跟不上今天香港的政治現實,反似是追憶著一個已不存在、仍然悍衛著新聞自由的香港時空

織一張接住所有人的社會安全網,誰來接住消磨殆盡的台灣社工?
「社工往往只做一個短期服務,時常看不到改變發生。儘管社工的工作很有意義,卻很難得到正向回饋。」

爾冬陞談香港電影:時勢使然,香港電影的面子與裡子
「香港的年輕導演、編劇、演員做電影很有香港精神,每個在現場都知道這部戲要什麼,令我覺得甚至比我們以前那一代更好。」

鄰居開戰、同態復仇:殺戮之後,仇恨如何跨越代際
一旦情緒的力量被不良的政治勢力劫持,試圖講理的異議者便會遭到打壓放逐,進而摧毀和平。

台語音樂人對談:你們在乎語言的消失嗎?
不同世代怎樣開始台語創作之路?柯智豪、林奕碩、吉尼大對談

在「算力即國力」的今天,美國最新的技術封鎖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壓力?
美國選擇在「習拜會」之前發布這個重磅炸彈,完全不考慮中國可能的反彈,就是釋放出「別的都可以談,芯片免談」的信號。

女女A片尚未開拍:台灣早期女同導演李湘茹,和一場夭折的同志婚禮
電視節目上,「(他們)講了許多不堪入耳的話。一種暴力感跟用獵奇的心態被看。」

「我關心的生命,被你關心的傷害」:一場遊行,能否開啟台灣野動保對話?
「我們必須了解動保團體在想什麼,要合作才能解決。」

越發稀薄的文革比喻,如何限制包括#Metoo在內的中國政治想像?
某種情況下,我們越使用歷史比喻,反而對歷史就越無知。

我躺了一趟人工智能自殺膠囊:科技可以讓我們終得好死嗎?
不需醫生,AI批核;無味無痛,一命嗚呼。

《巴勒斯坦問題》:薩依德的思想遺產,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以巴衝突的本質?
巴勒斯坦人在歷史上存在麼?以色列的立國意識形態是什麼?一國方案的倡議有多大可行性?

美國汽車工人大罷工的勝利:困境中的工會,如何取得歷史性的成功?
汽車工人聯合會此次並不止要求提高工人待遇,更是針對種種分化工人、削弱工會力量的做法進行了反制。

港人北上消費週末日誌:遠離政治,在價廉食買玩中享樂
「你做個普通的人,就隻眼開、隻眼閉。」

《祈憐之歌》岩井俊二:究竟存在與不存在,分別是什麼呢?|專訪
「如何將故事精巧地變成一部電影,這些細節上的技巧,我仍然一直在學習。」

澳洲「原住民之聲」修憲公投,為何開始就注定失敗?
有原住民活動家悲觀認為,澳洲要再過兩個世代,才能真正直面自己的殖民主義根基,承認原住民,並與原住民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