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

高校推行「大思政課」後,大陸學生如何「理解當代中國」

某外語專業學生形容龐雜的思政教材:「這就好像是為了那碟醋,包了幾屜餃子。」

2020年9月3日,中國深圳,一名高中生參加開學典禮。攝:Huo Jianbin/Southern Metropolis Daily/VCG via Getty Images

2020年9月3日,中國深圳,一名高中生參加開學典禮。攝:Huo Jianbin/Southern Metropolis Daily/VCG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梁嶼桐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4-03-31

#大學#宣傳#意識形態教育

自2021年全國兩會習近平首次提出「大思政課」概念,三年來,思政教育越來越全面且深入地介入到大陸高校的教學中。據中國官媒人民網,「『大思政課』是具有『大格局』特徵的全新思政課堂新型態,是對傳統思政課的優化、昇華和超越。」

大陸高校早在1949年就開設了思政課程,它不具體指代的某個學科,而是一系列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的課程。過去數十年,思政課的科目經歷了多輪調整,最終在2007年,確定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形勢與政策》(簡稱為「馬原」「毛概」「史綱」「思修」和「形策」),並長期被各高校沿用。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思政課迎來了新的變化:必修的思政課數目逐年增多,考核難度逐步增大,思政元素也頻繁地融入到專業課程中。

對於這些變化,大陸高校的學生們普遍表露出不滿,但「不滿」的情緒只針對於思政課擠佔了時間與精力,對於它傳達的主流價值觀,大多學生們仍保持認可。多位被訪人表示:這實屬正常,高校思政課,只不過是大陸思政教育的一環,每位中國人,自進入體制化的教學系統起,就會耳濡目染思政教育的「洗禮」。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