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全國兩會習近平首次提出「大思政課」概念,三年來,思政教育越來越全面且深入地介入到大陸高校的教學中。據中國官媒人民網,「『大思政課』是具有『大格局』特徵的全新思政課堂新型態,是對傳統思政課的優化、昇華和超越。」
大陸高校早在1949年就開設了思政課程,它不具體指代的某個學科,而是一系列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的課程。過去數十年,思政課的科目經歷了多輪調整,最終在2007年,確定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形勢與政策》(簡稱為「馬原」「毛概」「史綱」「思修」和「形策」),並長期被各高校沿用。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思政課迎來了新的變化:必修的思政課數目逐年增多,考核難度逐步增大,思政元素也頻繁地融入到專業課程中。
對於這些變化,大陸高校的學生們普遍表露出不滿,但「不滿」的情緒只針對於思政課擠佔了時間與精力,對於它傳達的主流價值觀,大多學生們仍保持認可。多位被訪人表示:這實屬正常,高校思政課,只不過是大陸思政教育的一環,每位中國人,自進入體制化的教學系統起,就會耳濡目染思政教育的「洗禮」。
當學生們透過網絡和自身經歷了解到社會現實,並開始思考,意識到真實的中國大陸和思政教育中塑造出的形象並不完全一致時,他們會怎樣處理這種思想上的「動搖」?
## 公共思政課:增長的不只是課時
2021年9月,王思涵第一次上「思修」課時,整個人是懵的。
三小時過去,台上教師口沫紛飛,但他強調的概念——「國家總體安全觀」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王思涵一個也聽不懂。
王思涵高中選的是物理、化學、生物這三門理科,高考後,她填報了這間位於大陸中部地區的高校,就讀該校人文學科。
那節「思修」是她來到大學後上的第一節「文科」課。在王思涵此前的學習經歷中,教學都是以「讓人聽懂」為目的。清晰的數據,直白的文本,透過邏輯和公式步步推出結論。文字最多的語文課也僅要求圍繞文章進行解讀。可這節「思修」只是一遍兩遍地講晦澀生僻的概念,沒有解釋,只有重複。
她為此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適合學習人文社科。
兩年半後,王思涵再次回憶起那個場景,她確定,之前的懷疑是不成立的。每節專業課提到的學術概念,只要認真聽了她就能理解,而對於專業課強調的「人文關懷」理念,她也有十足的認同。
王思涵明白,她聽不懂的只是這一系列看似和「人文」強烈相關而內裏卻「很空」的思政課。「好像思政課是一個空殼子,兩頁裏能畫出的重點也不過只有兩句。」
但這樣「很空」的公共思政課,自中共十八大以後,正持續以「加速度」的方式被寫進這間高校每級學生的課表裏。
最早被寫進來的,是2020年開設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簡稱「習概」),這門課涵蓋了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經濟、政治、外交、文化等領域提出的主張。根據中共黨刊《求是》,一同開設這門課的,還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其他36所重點高校。
開設試點到全面推行,相隔的時間很短。不到兩年,「習概」陸續被落實到了中國各本科、專科院校。它也很快有了和毛概等元老級思政課一樣的待遇:必修、每星期有三課時、考核計入學生綜合評測。
在某些細節上,它的地位甚至超越了某些老牌思政課:共計四學分,教材有367頁——比「毛概」這門在中國大陸高校存在了26年的課程新訂的教材多了一百頁。
2023年級的學生們,迎來的則是思政課井噴式的增長。已有思修、毛概、習概、史綱、馬原和形策六門公共思政課的基礎上,多了四門全新的思政課:軍事理論與技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四史教育(包含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
一位2023年入學此校的學生稱,僅是大一上學期,課表中的公共思政課就達到了五門。「講來講去都是同一批信息,還擠佔了專業課的時間⋯⋯(思政課)可以上,但是不該加這麼多。」
不只是課時,每門思政課逐年增多的考核要求,也在擠佔著學生們的時間和精力。
2018年4月,中國教育部推出紅頭文件《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下稱《思政要求》),明確提及「堅持閉卷統一考試為主」。
這份文件落實到全國3072間高校的時間和程度各有不同,王思涵就讀的學校,是執行較徹底的一批。
她聽前兩級的學長學姐們聊起,當時思政課都是開卷考試,到了她這一級,思修、毛概、史綱和馬原已經全面採取了閉卷,只有「習概」這一門課還能帶材料進考場。而2022級的學生們,連「習概」也要閉卷考試了。
2023年新開設的四門公共思修課中,四史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目前只要求線上聽課、線上考試,相對輕鬆,但「聽課有記錄,不聽是沒法參與答題的。」一位2023級的學生補充。而早先開設的幾門思政課由試點到推行、由開卷到閉卷的過程,或許已經預見了它們未來的趨勢。
思政課給新一級學生們帶來的負擔不僅是期末考試前的突擊記憶,它還持續在整個學期的教學中。關於這一點,2018年的《思政要求》中有個專業名詞:「注重過程考核」。一位就讀於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稱,她們如今上思政課的方式和本科時代大相逕庭,在課堂論文之外,還要完成拍攝專題視頻在內的「多樣化學習」任務。這些都會計入考核總和。
和早些年相比,逃課率也在被迫降低。《思政要求》單獨列出一條指示:「加強課堂教學秩序管理,確保學生到課率」。各個學校為此推出不同策略,一位在華東某高校就讀的學生表示:現在,思政課的考勤是「抓得最嚴格的那一類」。
大學課堂的座位大多不固定,很少有同學願意坐在前兩排老師的眼皮底下。據這位學生回憶,第一節思政課上,老師就要求學生把前面的幾排坐滿,且記下各自座位,此後每一節都要按照這個位置坐。位子空了,能直接定位到缺勤的是誰。「會扣平時分,如果次數多了就直接按掛科處理。」
在中國大陸,思政課作為高校公共必選課,不但影響著學生的排名、評獎、績點,也會直接影響畢業及考研。以往,這套思政考核標準只適用於內地籍考生,現在,它的覆蓋範圍在加大。
今年3月,網絡上陸續流出一些學校群組的截圖:經與國際交流處確認,從2022級起,港澳台地區來內地讀書的學生,不再免修思想政治課、軍訓、軍事理論課。在推特等國外社交平台上,有網友調侃:「香港又回歸了一次。」
而對於早些年畢業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
一位2015年考入北京某高校的學生回憶:「當時參加軍訓、上思政課,我們都叫苦連連,看到港澳台學生可以不用去,都好羨慕。但我們不會覺得這是特權,畢竟他們是在資本主義制度的環境下成長,這種『豁免』實則是當時還算包容的象徵。」
## 當思政元素植入專業教材
大陸高校本科課程往往由四部分組成: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各校名稱不一,但大致都遵照這一分類)
前兩類由全校教務處統一部署,而後兩類則由各院系安排,二者保持獨立。但2022年考入華中某高校新聞系的張薇薇覺察到,這兩年,專業的教學獨立和學術自由正在一點點被打破。
一個較為直觀的證據是:教材改了。
此前,各門課程的教師會傾向自主選擇教材,有時還會結合多本,各取長處,如今則被強制要求:上課時以「馬工程」系列教材為主要參照讀本。
「馬工程」全稱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根據資料,它自2004年起由中宣部、教育部統一部署,高等教育出版社擔任教材主要編寫工作。大陸高校通用多年的「馬原」「思修」「毛概」和「史綱」等教材,就隸屬於這個項目。
不僅是思政課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提出,要「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編寫139種基本覆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主要學科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和專業主幹課程教材,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
對於這一套入侵打法,張薇薇本能感到厭惡,「其中的內容已經更像是政治而非學術了。」
帶來震撼最多的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門課。「直白地説引導輿論,宣揚正能量之類十分罔顧新聞真實的話,在我看來這都不是新聞觀而是宣傳觀。」張薇薇回憶。她甚至覺得,這些信息和馬克思沒太大關係,「課程內容占比最多的是習,馬恩甚至列都幾乎只作為歷史部分存在。」
這個猜測不無道理。
大陸知名新聞傳播學教授陳力丹曾編寫過一本《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思想體系》教材,過去多年在全國多家新聞學院通用,也被列為新聞傳播學指定參考書目。書中介紹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聞觀包括:根據事實描寫事實;報紙是對當權者孜孜不倦的揭露;出版自由是一種基本的自由,是實現其他自由的保證;黨報黨刊要代表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利益,成為黨內批評的強大武器。
馬工程版本的教材強調的「引導輿論」和「宣傳正能量」,其實是習近平自2013年起就多次提及的概念。
其他專業的同學有相似感受,一位經濟系的同學曾和張薇薇吐槽,經濟系的馬工程教材「用詞十分難懂,都是廢話,基本就是垃圾」。
馬工程教材未涉及的科目,也有各自向思政元素靠攏的方式。
一位在北京某高校法語系就讀的大四學生稱:2022年,她上大三時,就要在專業課上學習《理解當代中國》系列教材,包括翻譯教程、讀寫教程、演講教程。一位英語專業的受訪者則表示,這套教材走進的不只有課堂,「這兩年一直流傳說,大學英語專業四級和專業八級考試要進行改革,考點新增《理解當代中國》的內容,所以大家都不得不去買。」
承接《理解當代中國》教材出版發行的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在官網提到,這套教材中的文本材料,主要取材於《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各個翻譯本。它的出版,是「為全面推進《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進高校、進教材、進課堂工作」。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是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行的領導人語錄合集,共四卷,收錄了從2012年至2020年間習近平在公開場合的講話、談話、演講、批示、賀電、致辭共379篇。據新華社報導,此書可以「幫助各讀者了解中國社會制度和歷史文化,以及習近平的工作和生活」。截至2023年,《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已發行英語、法語、西語在內的十種外語的翻譯讀本。
某外語專業學生形容:「這就好像是為了那碟醋,包了幾屜餃子。」
這一系列變化,早有預兆。
2016年12月,全國思政工作在北京召開,會議明確了「課程思政」的概念:「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和思維方式,大學所有課程都具有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功能。」
雖然會議指出,「不把專業課改造成思政課模式或者將所有課程都當作思政課程」,但事實上,思政元素在專業課程上的植入正變得全面且深入。理(自然科學)、工(工程與技術科學)、農(農業科學)、醫(生物科學)在大陸被統一簡稱為理工類專業,它們和人文社科差異明顯,但現在同樣也要試著和思政元素相聯繫。
一位醫學專業研究生,某天檢索論文時,偶然看到一則令人啼笑皆非的標題:思政元素融入醫學免疫學課程教學的實踐研究。
論文裏,作者製作了多個圖表,將免疫學課程章節和思政元素、融入方式以及德育目標一一對應。如,「黏膜反應」這一章節對應的思政元素是「機體的萬里長城」,指向的德育目標是:弘揚愛國精神。她笑:「各行各業都在思政,不會只有醫學院的。」
在中國使用人數最多的學術論文聚合平台「知網」輸入關鍵詞「思政元素」+「課程」,會指向47124條結果。按照「相關度」排序,排在前列的論文有《思政元素與材料力學課程融合的探索與實踐》《無人機測繪技術應用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實踐》。
對於師範專業的學生而言,課程內容會再進一步,除了在專業課程中學習思政,更要懂得怎樣把這套「思政和專業相結合」的理念傳遞給未來的學生。
一位就讀於華東某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師範生,在上學期剛剛結束的「教案習作課」中,就經歷了這一套完整的培訓。每星期,他和同學都要連上四個小時,學習如何把未來每堂課的教學思路和「紅色內容」結合。
老師舉例:講到戲劇《悲惨世界》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這首經典歌曲時,要融入我國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它體現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印證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領導者目光的長遠和正確判斷。接著佈置當堂作業,讓學生按照這個思路去寫作教案。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在香港被改編為粵語版本的《問誰未發聲》,2019年反修例運動中曾多次被唱響,因此被中國大陸的音樂平台封禁。寫教案作業時,想著這件事,他不由感到諷刺。
所幸課業任務並不難:「這是體力活,硬靠就能寫出來。」
## 高校教師的收編與對峙
作為「思政」理念的傳播者,教師群體受到的影響有著直觀的數據呈現。
根據官方數據,2020年11月,大陸登記在庫的高校思政課專職兼職教師總數超過10萬人,這個數字是2012年的兩倍。而這一年,大一至大四年級本科在校生均在1000萬人至1100萬人之間。
師生的整體比例雖還未達到2018年《思政要求》中提出的「1:350」,但按照估測,大多數學校上思政課時,都能大致符合文件中「推行100人以下的中班教學」的要求。
教師隊伍還在源源不斷地擴充,截至2021年,思政課教師人數超過12.7萬。它還有潛在的增長空間。2019年,中國教育部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列入「國家關鍵領域緊缺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計劃」,至2021年,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數量已經超過1440家,是2012年的14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專業本碩博在校生則達到了6.2萬人。
上了一年半思政課,西南某高校的一位大二學生直觀感受到了「教師培養計畫」的成效。
無一例外,「馬原」課老師每講到中國時事,就會緊跟著讚揚中國制度優越性,用詞也很統一,「他們說中共和社會主義的優秀時,都是用絕對、必然這樣的詞彙」。
哪怕是提到近期發生的「國家停止公布失業率」和「土地經濟崩潰」兩個熱點話題,老師也還是照舊重複「我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國家蒸蒸日上」。這令他時不時懷疑這些老師是否從不備課:「他們不舉例,甚至也拿不出數據來。」「我認為他們是真的相信這些。」
在大環境的制約下,思政課老師們的真實想法,或許很難公開表露在課堂上。2023年,教育部發文,要求全國各地在七月中旬前完成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自查自清工作,教師的不當言論及行為,甚至可以追溯到求學時期。
在多位受訪者的經驗裏,思政課老師好像有一套能憑藉關鍵詞觸發的連環機制,提及國內或國際時事,先讚揚中國形勢,再昇華至制度,接著「吹捧習近平臭腳」,最後舉例說明國外有多不好。
對於教師是在「表演」還是「真的相信這一套」,一位土地管理學的大三學生持不同的見解。他們現在所使用教材的編者,曾經公開發表論文,探討當下專業課程和思政元素融合不夠的原因。但這位教師在專業課上,卻不會提到思政相關的話題,而是照舊講述和專業相關的知識。
這或許是當下大陸教師們普遍面臨的掣肘。
推特上,有位博主分享了身邊一個朋友的經歷:這位朋友在大陸某高校教計算機編程,被學校要求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察覺到風向不對,他立刻變賣資產,移民日本。評論區中,不同專業的教師都分享了類似經歷,有人說:「潤」不了,就只能虛與委蛇。
大多留在國內的教師,雖然會設法專注於學術上的自由,但制約之下,能明顯感覺到他們的自我保護。
張薇薇記得,《中國新聞史》的任課老師提到「三年飢荒」時,用的詞是教材上的「自然災害」,但緊接著補充:「其實很少一部分是自然的原因,更多是……一些其他的原因。」
課上,這位教師會提示學生們,這本馬工程教材關於中共的新聞史「比較偏」,並多次推薦其他學者的論著,只不過言語間同樣小心翼翼,提到一位美籍台裔學者時,他說「她的觀點雖然有點離經叛道,但是很有意思。」
這裏的「離經叛道」和「很有意思」都是隱晦的說法,在大陸嚴苛的言論審查之下,師生們都掌握了「中文加密」與「中文解碼」的能力。這兩個詞指向的意思是:觀點和大陸主流教科書不同,但值得一看。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在現在的專業課堂上,是不能直接說的。
面對審查,專業課教師有各自的應對辦法。王思涵一門選修課的老師曾列舉自己以往的研究方向,由上往下,長長的一列。列表滑到最底下時,這位老師說:「今天督察老師沒來,我把這個詞顯現出來。」
接著,在注視下,他將PPT最下欄的字體顏色變為其他,最後一項研究方向就顯露了出來:社會運動研究。
「督察」是王思涵所在學校的慣例,學院會派行政老師不定期到課堂抽查。而社會運動在中國大陸地區又是心照不宣不能提及的議題,比如,一旦有人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了六四、A4白紙等關鍵詞,最輕的處罰是永久封禁帳號。
為了躲避審查,這位老師備課時就把PPT上社會運動四個字的字體顏色設置為和背景統一,以此靈活變通。
就是在這樣一堂課上,他用自己的親身例子,來為學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安全」課。
## 不止於「中點」的思政教育
「大思政課」對高校學生的入侵是全面的:逐年增加的公共思政課、逐步提高的考核要求、不斷融入進專業課的思政元素,還有,定期會舉行的「青年政治思想培訓」。一位學生透露,如果不出席這個活動,則會被取消評獎評優資格。
對於這些管控,學生們同樣有意見。私下吐槽,抱怨課程太多、太滿;對課堂佈置的論文應付了事,用百度公司研發的AI「文心一言」生成文本。
一位大二學生記得,為提高學生們的積極性,思政課老師在第一節課就引用了前兩級學長的例子,說「考好思政課,對你們以後考公有好處」。但同學們聽了還是不為所動,上課時玩手機,或是學習其他科目。
但據多位受訪者觀察,大多數同學們反感的,只是這堂課的教學太過洗腦、索然無味,但對於思政課強調的主流價值觀,他們還是呈支持的態度。
一位在華北某高校就讀的大一學生季霖記得,每當思政課老師提起在大陸網路上引起極高討論的熱點話題,同學們就會明顯熱情起來,不再低頭看手機,而是踴躍發言。他們的觀點和絕大多數大陸網民保持一致,也和思政課老師相同。比如提到日本排核廢水事件時,會義憤填膺指責「小日本該死」。
民族主義熱情不僅發生在思政課上。一位大二年級的學長還曾隨著熱潮,從地圖上找來日本各飯店、商場的電話號碼,挨個打過去辱罵。他們認為,這樣會影響商家的正常工作,是一種正義審判。事後,這位學長還把這個經歷發布到了短視頻平台「抖音」上,得到一致誇讚。
季霖試著和室友分享他在外網看到的信息:中國各核電站同樣會排核污水,且國際原子能機構也公佈了實時監測連結。雙方的信息都有待核查,但總體而言這是值得討論的話題,可室友本能相信,國外的都是造假的,中國的信息才是真的。
類似的爭議話題時時在思政課上與課下發生。比如大熊貓丫丫回國後就痊癒了,所以她一定是在美國遭到了虐待;比如俄烏戰爭是因為烏克蘭侵犯了俄羅斯權益,才因此遭到反擊。
一切都指向一個結論:與其說大多數學生相信的是思政課想傳達的理念,不如說,他們相信的是官方弘揚的一整套主流價值觀。
但這種信任也偶然會有搖晃的時候。
劉璟是華中某高校大一的學生,她認為,高校思政課的開設很有必要。只不過,目前授課的方式有待改善。「思政課會讓我們對國家制度有基本的了解,我們至少要知道我們有什麼權利,怎樣參與到這個制度中。」
當理論落地為現實,她卻感受到了一些「不對勁」。
「比如課本中,好像各行各業的人都有機會參與到選舉之中,但現實中,卻很難有機會真正地投入其中。」劉璟想起兩年前,她高二時參與的社區選舉。當時是採取微信投票的方式,各位參選人把自己的簡歷和主張填報在推送裏。但瀏覽完圖文,劉璟依然不理解,他們過去做了什麼,未來會給這個社區帶來什麼。「履歷寫得很抽象,只說哪年到哪年在哪裏做了主任。好像就只是走個流程一樣。」
「不對勁」的時刻出現的頻率會隨著劉璟對社會時事的思考而加大。2022年,她關注到了豐縣八孩母親事件。面對地方政府發布的調查結果,以及被不斷封禁的信息,劉璟感到憤怒和心煩。她忍不住想,哪一步出了錯:是地方宗族勢力過大,導致豐縣政府無力管控?那麼徐州市政府呢?江蘇省政府呢?
劉璟下意識想再向上追溯一個層級,但又及時止住了。「這樣想會變成一個無限的循環,不知道往哪裏找原因。」
類似的心路歷程,在許多學生身上都有發生。一位大一學生說,前段時間開學,室友提到過年回家時,家裏人總抱怨現在生意不好做,他順勢推舟,給室友普及了一些被大陸當局封禁的歷史。聽到六四事件與白紙運動後,室友們都感到震驚、憤怒,也會共情被打壓的學生們,有人甚至連帶著罵起當今國家領導人。但大多數人還是覺得,「上面的方向沒問題,只是下面的人執行錯了。」
他能理解這種矛盾的心裏:「現在是價值觀養成的重要時期,但過往二十多年灌輸的都是這樣的信息,不光是思政課,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在滲透這個東西。」
多位受訪者得出一個相似的觀察:上了大學以後,思政元素好像反而「變弱了」,因為早在小學、初中、高中以及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感受過它。高校思政課,不是思政教育的起點或終點,而只是一個中點,是整個思政教育體系中的一環。
劉璟還記得,當時她偶然看到主旋律影視劇《覺醒年代》的一篇同人作品,講的是抗戰時期的老前輩穿越到現代,見到了他們保衛的家園正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對於這個以個人視角而非宏大視角切入的作品,劉璟充滿感動,也不自覺地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
一位自媒體從業人員則對這一點表示擔憂:無論是廣告還是主旋律作品,都是通過這種打動受眾的方式來灌輸理念,近幾年來,以《覺醒年代》為代表的主旋律作品拍得越來越好,「假如有一天,思政課也講得這麼好了,那下一代會怎樣呢?」
2019年,在首屆大學、中學、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要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共領導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這就要求我們把下一代教育好、培養好,從學校抓起,從娃娃抓起。」
**應受訪者要求,均為化名**
看到这篇文章我真的忍不了了,恶心死了,去年大学毕业,四年的恶心思政课终于跟我说拜拜了。我们当时没有考勤这么严格,期末也只是现场写一篇小作文,大家都偷偷在网上抄材料,我想说这究竟有什么!!意义!!啊!!
如果某種言論是正確的,那麼即便撲滅它一次、兩次,或許多次,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總會有人重新發現它;直至它的某次重現適逢其時,種種有利條件可助它逃脫迫害、發展壯大,任何手段都再也奈何它不得。
思政课还好,因为感兴趣的人其实不多。就像文章里说的,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还是老师开始扯互联网上的谣言的时候。互联网谣言才是习近平新时代的杀手锏!
看著有點恐怖, 十分懷疑如果我在國內出生, 怎麼不會是小粉紅
可以,别的不评论,就说时间全浪费在学思政课、政治学习上,正儿八经的研究时间就少了,加上信息越来越封闭,再等十来年来看。现在还在吃过去二十年交流和开放遗留的那点红利。
感谢好文章,讲的的都是想知道的内容,采访也很扎实。思政一路走来的变化真是看得触目惊心。
所以,有能力、有條件的,還不潤出去??
好文章,实在没想到短短几年高校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共产党是以求真务实,尊重物质规律起家的。社会科学的学习,非常需要尊重物质规律。
上学期高数的平时成绩里有一部分是论文,只有三个选题,其中一个叫做“高数课堂中的思政元素”。太荒谬的世界。
身边同学单纯为了“优待”挤破脑袋想要入党就给我一种很可怖的感觉
當年看六四的紀錄片,結尾也是落在廣場上齊刷刷受教育的小學生們。三十年,又拐回去了,歷史實在幽默。
马院?鹿园!
讀了這篇覺得訂閱值得了
很用心在培养自己的传教士
看著好悲哀,一個獨裁者,毒害幾代人
寫得太好了。
希望這文章公開免費大眾閱讀。
『但大多數人還是覺得,「上面的方向沒問題,只是下面的人執行錯了。」』
聽過(至少)三十年了,毫無進步,令人沮喪。
居然还有劳动教育,搜了一下是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梦回几十年前修水坝!最可怕的是虽然学生兴致缺缺,但是这种抱着洗脑一个是一个的策略搞的教育是真的在起作用。
不知道近几年怎么样,就过去观察,高校里被安排来讲思政课的老师大多不学无术,合理怀疑很多人是校领导亲戚。课是瞎讲,学生在下面瞎听,不是睡觉就是写作业。除了不念PPT,有的思政老师为了把课讲得有意思一点会播放国际时政视频,辅以个人抖音小视频级别的锐评。至今记得一位思政老师前面正讲着不知什么内容,突然来了一句:“本人的女儿上星期刚刚出生,还怪好看的”。大陆高校思政课大多就是这个水准。
好文章,深度结合说明和访谈,描绘出了去除学生大脑,大学生学小学生的新世纪系统工程,堪称新时代的上山下乡,集中体现了中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才是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