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4年3月18日晚間,一群不滿國民黨立委張慶忠以30秒通過「兩岸服貿協議」的學生及公民團體,衝進立法院癱瘓議事,並展開為期24日的公民運動,台灣社會也因著這種全面性的運動受到劇烈搖晃,那股盤據街道對峙的餘熱,依舊瀰漫至今。
一念之變,十年之途,當年的運動者如今有著截然不同的際遇,各自走出不同的人生,台灣政治版塊在太陽花學運後亦面臨重組洗牌,公民社會隨之興起、茁壯與健步邁前,持續在後太陽花時代吹拂台灣社會。如果記憶有期,十年之後,你還記得哪些?如果記憶無法抹消,參與者又如何與其相伴?端傳媒將自3月13日起,刊載太陽花學運十週年系列文章及特製頁面,向著記憶的碎片發出回聲。
2014年3月21日清晨,陽光正探出頭,街頭上人們有的仍在睡夢中,有的面容已掛上興奮與期待,向日葵一朵一朵被運往現場。
圈住立法院的青島東路、濟南路與鎮江街上集結了各方人馬,為數不少是過去在各社運場合已彼此熟識、共同組織行動的年輕面孔。
周香羽步出立法院前門,與群眾相反方向,她準備離開了。318學運(即太陽花學運,為保留受訪者原話,本文多採318用詞)在幾天前倏地爆發,一段時間後,周香羽才發現,與夥伴努力推動許久的學生權利運動因此被忽視。溫和明亮的光線灑落,周香羽穿越人群,遇見高中同學時她告訴對方:「這裡已經沒有我們的事了。」
2012年9月的反媒體壟斷運動大遊行,振聲高中三年級的周香羽第一次上街。當年18歲的她在這個場合認識了許多社運團體,也與原先就活躍於社運圈的網友碰了面。這次碰頭,開展了周香羽參與各式議題、和不同學生組織一起行動的路途,而「烏鴉邦中學校園民主促進會」是她耕耘最久,也是至今仍沒有放手的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