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選單
简
|
繁
訂閱支持
登入
最新
地域
- 國際
- 大陸
- 香港
-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選單
搜尋
關閉
最新
速遞
解讀
評論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系列
消費的政治
世界的台積電?
成為Z世代
習以為戰:台海日常
欄目
返工這回事
不重磅記者自留地
女人沒有國家?
工具人
訂閱
關注我們
Facebook
Twitter
Bluesky
Discord
Github
Instagram
Linkedin
Mastodon
Pinterest
Reddit
Telegram
Threads
Tiktok
Whatsapp
Youtube
RSS
作者
Authors
陳婉容
端傳媒總編輯
狗咬狗骨的世界,與動物園裏的政治寓言
總編周記:端編輯部的MBTI到底是甚麼?
總編周記:我的AI解籤記
所有文章
李慧筠
端傳媒編輯
國慶香港:港人北上陸客南下,人潮覆蓋山與海
同性伴侶登記制遭否決:誰支持或反對?港府違憲有後果嗎?後續會怎樣?
專訪同志平權案主李亦豪:喪夫後,我要捍衛「我們是家人」的事實
所有文章
吳政霆
端傳媒資深記者
港大法律系爆男學生Deepfake色情照事件,數位性暴力有法可管嗎?
從台灣到美國沙漠,「台積電太太」如何寫自己的遷移故事?
台灣效率,美國時間?當「世界的台積電」遇上美國勞工
所有文章
龔玨
端傳媒資深記者
「孩子不是商品」:當中國「奶爸」到格魯吉亞代孕
一場加州華人代孕風波,與被意外揭示的中國富人跨境資本流轉模式
烏克蘭俘虜中國傭兵並發佈名單,我們從中讀出了甚麼信息?
所有文章
喬瑟芬
喬瑟芬:台灣,要拒絕在一場不對稱的資訊戰裏成為武器
喬瑟芬:後同婚時代,讓性解放重回檯面
喬瑟芬:演算法下的台灣公權力——迷因與梗圖,是公民社會的助力還是阻力?
所有文章
侯奇江
未講完的故事和異鄉人的自我確認:紀念萬瑪才旦
侯奇江:拐賣、家暴和冥婚,中國底層殘障女性的生死掙扎
脱口秀女性的「說笑時刻」:矛盾還在,「冒犯」還會發生
所有文章
楊不歡
楊不歡:成年人與未成年人談戀愛,有正義可言嗎?
黑人茱麗葉,被白人種族主義及其華人吸收者抨擊的「她者」
楊不歡:樂隊的夏末——京圈搖滾,與被流俗理解的五條人
所有文章
符雨欣
端傳媒評論編輯
專訪閭丘露薇:把女性視角帶進新聞,也把話筒給到女性
伊藤詩織專訪:她笑着回來了,告訴你身為性暴力倖存者的真實生活
水牛死在歲末前:貝澳濕地擬發展,香港南大嶼山與牛的未知命運
所有文章
許伯崧
端傳媒台灣編輯
五問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壩:山谷裡的不定時炸彈,為何終究引爆?
美國在台協會駁斥中國「二戰文件主權論」:為何台灣地位仍被視為未定?
無力、不信任:記一位十年前不在太陽花現場的人
所有文章
謝達文
端解讀:中美「特習會」:稀土協議為何難以解決供應問題?
改革黨的一刀切反永居論述,BNO移民港人應如何解讀?
一群極少數的金主,如何綁架整個美國猶太社群「支持以色列」?
所有文章
鄭淑華
端傳媒記者
香港餐飲大洗牌:百米旺角豉油街,五間中國茶飲店的手搖戰
中國電商攻港,香港人的錢怎麼花?「消費降級,無法對抗平價的引誘」
同性伴侶登記制遭否決:誰支持或反對?港府違憲有後果嗎?後續會怎樣?
所有文章
張洪凌
旅美雙語作家,王小波和諾貝爾獎得主愛麗絲·門羅作品譯者。
尋找夢裡的祖墳
【端對談】方方 X 白睿文:面對歷史創傷,誰將記憶「軟埋」?
去國的大陸人,越戰老兵,柬埔寨難民,相遇在美國的一家中餐館
所有文章
蕭函青
花蓮光復現場: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的那一日,他們為何沒走?
鰻流島鏈:台灣如何捲入亞洲鰻苗走私網絡?
右翼民粹能量暗湧,台灣反印度移工浪潮中的張力與微光
所有文章
倪世傑
一場罷免,兩種「真相」:台灣「大罷免」運動中的輿論戰場
倪世傑:新左派的和平主義系譜,重蹈歷史誤區的台灣「反戰聲明」
倪世傑:G20財長會議,特朗普經濟國族主義的前哨戰?
所有文章
劉芷妤
台灣大罷免,一名女性志工的手記:犧牲此刻的生活,是為避免更不堪的犧牲
【女性主義的具體生活】劉芷妤:不只是子宮,也不只是女性主義者
所有文章
游婉琪
台灣男同志的代孕路:一場跨國求子夢與倫理界線的碰撞
「過去的我已經消失,新的自己仍在熟悉」——被性侵未遂後,她如何重拾自我?
「正妹、高分、老殘窮」:這群台灣高中生對放榜新聞說不
所有文章
李大貓
地球村已成廢墟,但歷史不會終結
兩會「中國經濟大病初癒」,旅遊業會是以小博大的回春丹嗎?
從馬雲爸爸到華為公主:「資本家」的西落東升,與大國崛起的兩種思路
所有文章
韓大狗
從馬雲爸爸到華為公主:「資本家」的西落東升,與大國崛起的兩種思路
明州黑人抗議,撐民眾還是撐國家?一個「民族國家」的陷阱
所有文章
矛如
政治、財政雙危的法國病,即使大選也難「破局」
難治的「法國病」:政局動盪背後,是無以為繼的福利財政與沉重的代際不公
面對增長停滯的「生存危機」,歐洲應否迎接經濟一體化的「帝國時刻」?
所有文章
弦子
胖貓與梅州事故:被利用的熱點、假性性別進步,與湮滅的個體死亡
弦子:上野千鶴子時代的女權主義者,如何面對被「成功婚姻」挑戰的女權敘事?
弦子: 《金髮夢露》——影像虛假,痛苦真實
所有文章
吳家希
代孕:一條橫跨全球的生命產業鏈
藝術家/清潔工程展緯專訪——五一勞動節,談一個人的勞工運動
所有文章
唐凌
以社會學為藝術,反之亦然。
「現代性」之外,以關係和照護為基礎的世界
懷疑西方、懷疑婦女解放:中國女性研究奠基者李小江去世,她的悖論與追尋
所有文章
吳海倫
專訪以色列大屠殺歷史學者Daniel Blatman:在加沙發生的不是戰爭,是種族滅絕
人類命運不共同
以伊開戰後四天,我逃離了永遠的戰場以色列
所有文章
易小艾
罷免尹錫悅,首爾示威手記:女權與酷兒行動者們,如何找回廣場上的聲音?
專訪《同聲同氣》:50年代生的「壞女人」們,人生比我們想像的更為流動寬闊
香港同運會落幕之後:中港台參賽者的遺憾、矛盾、與「共融」
所有文章
岱俞山
誰「搶走」了江旻憓:黃藍之爭與後國安法的政治回音
所有文章
桃吐
白人Tradwife回潮:主動選擇做家庭主婦,像1959年那樣順從
中國激女:本土女權裂變的生命力,及其面對的質疑
所有文章
黃啟暘
香港法律學者
「香港反恐第二案」判無罪:陪審團的作用?用國安法律檢控會有區別嗎?
香港公民自衛權之淪喪:析「721非白衣人暴動案」判決將受害者定罪之不當
反修例運動示威者,分拆至不同法官,造成的刑期差異是否有違「一致原則」?
所有文章
艾迪
經濟寒冬,人如輪轉——香港連鎖餐廳HR招工記
數據看「做人媽媽甚艱難」:母職懲罰、第二輪班及未完成的家庭友善政策
一鮨入魂,但我工作到沒有靈魂——Omakase壽司仔自白
所有文章
伍詠欣
走進LGBT婚禮前,一對香港女同志歷經離婚與飄泊建立了真正的家
所有文章
鄭思思
【重推】香港《入境條例》修例:什麼人失去了什麼出入境自由?
所有文章
黃妍萍
香港青年學佛筆記:盡做之後放下,「佛也做不到,放過自己吧」
專訪前天文台長林超英:為環保十年不開冷氣,「愛是黐線的」
所有文章
李宇森
李宇森:從佔中九子案判詞,再思考「公民抗命」還有甚麼可能性?
李宇森:文藝政治本為兩生花——從文化史思索文藝的公共性
李宇森:香港法治的最大迷思──少談自治高舉法治,可能嗎?
所有文章
馬碧玉
《論盡》記者被警帶走後,六個澳門新聞人談回歸後的掙扎與自由
澳門賽馬最後一天:由盛而衰至完場,賽馬史裡迷途的人和馬
十間香港街舖的去或留:捱過社運和疫情,卻捱不到通關
所有文章
甘葉
耽美的代價:一場圍捕海棠作者的執法風暴
在「放開」後的盛世,記錄不被記住的死亡
他們在後疫情時代裡倖存,在不被承認的死亡中受難
所有文章
胡卯
B站、推特與跨性別醫療:中國青少年藥娘的生存之旅
所有文章
麥克李
「全面接管加沙」:以色列殘酷而笨拙的決策是如何形成
歷史、願望與事實:俄烏戰爭會重演朝鮮戰爭的結局麼?
「戰爭不會爆發」:為何眾多專家都誤判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
所有文章
Carmen Ip
香港28年(下):主權移交後,五位特首的管治、抗爭與改造
香港28年(上):從九七前到中港融合,全球化中積累的管治危機
《離散時代的如水哲學》:在「國家」以外構想離散香港人群的主體性
所有文章
王志元
所有文章
吳用
端解讀:「K簽證」引起巨大爭議, 它真的能為中國「搶人才」?
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