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清潔工人甚或普羅大眾,或許會問:我們也能夠做到嗎?
「香港的自由派律師不只在抵抗威權政治,他們的行動其實是個解殖過程」
繞開極化的操作,改以生計議題來吸引選票,造就了今年美國民主黨選舉大豐收。
馬太鞍溪潰壩重創花蓮光復鄉,政府推「超級大堤」。然而在氣候極端化時代,築堤與遷村之外,防災可否有第三條路?
中共人事已經出現太多例外,政治越來越不透明,但可以看出背後運轉的蛛絲馬跡。
政治光譜上的每一個主要政黨面對這場危機的反應,都僅僅是在同樣的路徑依賴之中。
以色列軍工業長期借助巴勒斯坦人的苦難謀利,甚至把監控和管治技術出口到極權國家。
日本很可能出現首位女首相,卻未必令政治環境更性別友善。這位安倍路線繼承者在新時代會否走自己的路,也很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