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端传媒五周年

评论组的信:在“坏”时代,思想会重新找到连结的意义吗?

我们不放弃提问,也不放弃追寻。

图:端传媒设计部

端传媒评论组

刊登于 2020-08-19

#端传媒五周年#评论

当观点和意见已经不足以应对时代的断裂,人们需要怎样的评论来拓深对世界的认知,指导行动?当两岸四地各自的语境都越来越不同,读评论的人到底是谁?若连我们自己心里,评论读者都面孔模糊,那我们所欣赏的这些言论,到底还能如何发挥作用?

于评论组,这些困惑不是第一次出现,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个时代:“全球化”的浪花下,潜藏了许久的不平等正被冲刷到裸露的岸前,发展中国家的受益存在争议,而西方民主正在遭遇一场与经济停滞及不平等积累紧密相关的存在危机;社会矛盾无法调和,全球范围内都可见民族主义与民粹交织,政府决策深受影响,政治上的反全球化处处可见。

经过一场世纪大流行的2019冠状病毒病,这个反连结的时代加速到来,与此同时,中美两头巨型犀牛沿著贸易战的前路,在政治、经济、科技全方位相撞“新冷战”成为流行的名词。

而身处两岸四地的我们,此时又置身另一个环环相扣的漩涡之中。过去十年,中国大陆日渐享有了超级大国的实力与心态,但与之并行的是中共不断向内收缩的管治。大陆的政治组织被打得七零八落,公民社会被全面改造,“墙”越来越高,带著新自由主义爱国与民族主义色彩的消费与娱乐接管精神和思考的阵地,被称为“小粉红”的群体成长其中并更迭繁衍。社会革命、文化革命与人自身的革命同样重要,但在身体与性别的解放上,因打压及信息不对称,人们的行动也步履维艰

“自由”与“不一样”变成了原罪,人们对新疆西藏等传统边陲的理解还未能深入肌理,就要提著鞋子追赶接连爆发的社会抗争。香港旷日持久的反修例运动虽在无大台抗争者与国际舆论之间形成了令人深有感触的连结,却在接下来的2020年被中央港府招招锁喉。香港的正面形象被消解澳门被追捧成稳定繁荣的模范,台湾当然不会再对对岸有任何幻想,但台湾的宪制问题也始终悬在头顶。

两岸四地连结的情感与话语,失落在极化的世界中,失落在明目张胆的打压中,失落在舆论机器的话语抢夺中,失落在人们对监控与党国结合的疑虑中,失落在本地情感、共同体的生长,与对“他者”的对抗中——对抗不仅仅只针对权力,也蔓延到了人民与人民之间。

这些需要深入解剖的复杂现实及幽微心理,端评论一直留意。端之所以还能做“不合时宜”的连结者,是因为“全球化”依旧与“反全球化”相互交织——在反连结的现实中,连结也是一种不可能再被抹灭的现实。而那个需要评论者去更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或许是,我们需要怎样的连结?

让我们回到评论的本质。评论是个人信仰与路线对现实的投射与批判,对历史的回望与审视,是对未来的想像与新思想诞生的起点,是起因也可以是结果。在连脚下的大地都变动不休之时,我们不得不依靠一些过往的经验去做短期的判断,但我们更需要研究这片大地,掌握材料,再从中找到破解时代命题的入口。

20世纪初成长在维也纳的犹太裔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曾回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没有欧洲人会相信漫长的和平即将走到尽头。然而时势如同涌浪,所有人一个接一个卷入其中,无一幸免。最令他感触的是,在科技前所未有地将人连结起来的时代,他的世界、家人、朋友,却被排山倒海的力量撕扯得四分五裂。

如今我们或许身处另一场大潮的起点。在历史面前,声音和思想,与个体一样脆弱而无助。但无论你我身在何处,都会渴求朋友、渴求思想、声音,渴求和过往当下未来的时空发生关联。这种连结是人的本能,让人不活成一座幽暗的地堡,也令我们相信:无论时代多坏,人都有不可剥夺的尊严

我们不放弃提问,也不放弃追寻。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