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 深度 輿論觀察 評論 評論

內地眼中的香港局勢:被刻意製造的「仇恨」輿論

「刻意誇大情況,很挑動人的情緒,讓大陸觀眾覺得香港都是暴徒,和香港不值得珍惜,失望到極致。我覺得無論你的立場是甚麼,這些基本的新聞素養都是蕩然無存。」


2019年11月18日,示威者試圖離開理大校園。 攝:廖雁雄/端傳媒
2019年11月18日,示威者試圖離開理大校園。 攝:廖雁雄/端傳媒

在此前發生的香港中文大學衝突事件中,警方發言人曾稱中大校園為「武器工廠」及「罪犯的庇護所」。而在深圳河的北邊,網絡防火牆另一邊的內地宣傳,已經對香港局勢做了幾個月的輿論工作,人們可以看到的,是香港已經變成內地人難以生存的危險地方;而這裏的英雄,則是以光頭警長為代表的香港警察和「西環契仔」何君堯這樣的建制派議員。

中大「撤僑」風波

中大「戰事」期間,中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形容很多市民自發開車前往校園,是為解救被暴徒困在校園內的內地學生:「內地生被困港中大,包括何君堯在內眾多香港愛心人士冒風險救人」。

在這篇之後因為引起部分中大內地學生不滿,目前已經被刪除的報導稱,有大約200名內地學生躲在宿舍內,並時刻受到「蒙面黑衣人」的威脅。對於中大校園,《環球時報》有著這樣的描寫:「地上有暴徒撒的釘子和設的陷阱,空中有暴徒從高處扔下的鐵棍和磚頭,這名瘦弱的女孩幾次驚慌的叫出聲來,尤其當一根鐵棍差點砸中我們的車時,她的臉色變得煞白。」

由內地官方媒體引領的「撤港潮」得到了內地各種組織的響應。在微信上,諸多在港內地同鄉會與校友會加入了援助內地學生的隊列當中。例如香港貴州聯誼會青年部廣州市執信中學校友會深圳市中山大學校友會、以及深圳中學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等組織通過各自控制的微信公眾號發布援助內地學生的聯係方式。

在針對香港問題的表述中,這些內地社會組織的言語措辭略有不同。在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推文中,直接將香港示威者稱呼為「暴亂分子」:「鑒於近期香港暴亂分子行動升級,威脅公眾人身安全,部分校友有意回深,東北師大附中深圳校友會將竭力為有意返回深圳的校友提供住宿、生活用品等方面的幫助。」

相比之下,執信中學與中山大學校友會的聲明措辭更加温和:執信中學選擇使用「社會形勢」來指代反修例運動,而中山大學校友會使用的詞彙為社會活動升級:「鑒於近日香港社會活動升級,內地在港同學的學習、生活均受到影響。」

深圳中學顯得最為温情脈脈,其在港讀書的畢業生似乎會收到校長署名的短信:「暴力行徑已波及香港眾多大學校園...無論何時,母校都是你們遮風避雨的港灣」,並同時提供了二維碼填寫信息歡迎深中學子「返校」。在文章留言中,學校稱已經收到23份深中畢業生的返校申請。

2019年11月12日,香港中文大學的示威者準備堵塞中大通道。

2019年11月12日,香港中文大學的示威者準備堵塞中大通道。攝:林振東/端傳媒

此外,活躍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屋租賃平台自如也曾宣布,將會為在港就讀學生在深圳市安排三天的免費住宿:「11月14日-30日,自如將在深圳四大口岸(福田、羅湖、皇崗、深圳灣)2公里內的小區,為香港在讀內地學生提供為期3天/人的免費住宿」。在微信推文的結尾,自如方面還留下了聯係人方式與二維碼。

「民間」宣傳工具

存在於網絡防火牆內的,不僅有官方媒體對香港反修例運動的「定性類」官方文章,亦有在非官方渠道下,通過各種自媒體平台盛傳的虛假新聞、或似是而非的香港問題分析文。

在各個自媒體平台中,活躍於內地留學生群體的《北美留學生日報》,通過其掌握的流量渠道,散布「暴徒」殺死警察可以獲得兩千萬的消息。《北美留學生日報》曾被《紐約客》披露其嚴重的文章造假問題,但在媒體曝光過後,其內容與受眾數量並未受到可觀察到的任何影響。

《紐約客》的報導這樣評價《北美留學生日報》:「年輕作家可以隨意編造故事,創造一種潮流,迅速走紅,製造出一個讀者認為真實的故事。」而在訪問曾經製造虛假故事的作者時,當事人給出過這樣的評價:「我認為,如果一個新媒體賬號想要打動別人,你必須要讓他們覺得這是真實的。不管你寫什麼,總有人會罵你。但儘管如此,你還是在從他們身上賺錢,就當向他們收智商税了。」

現時,受困於內地網路限制的大部分受眾只能夠接觸到例如《北美留學生日報》、新華社、以及活躍於微信當中各種與中央步調一致的訊息。在此類的言論審查機制與控制管理下,內地民眾對駐港解放軍出現在香港街頭的反應,同樣與香港民眾有明顯差異。在香港輿論對於駐港解放軍行為是否違反《基本法》的爭議中,在內地網絡上更多的的聲音則為「過去五個月以來最令人開心的新聞」,以及「先清路障、再清智障」等言論。

2019年11月20日,理大門外,清潔工清理衝突後的現場。

2019年11月20日,理大門外,清潔工清理衝突後的現場。攝:陳焯煇/端傳媒

即使是在推特公司發現了超過20萬個來自於中國內地、不需要翻越網路防火牆即可訪問推特的問題帳號的情況下,北京政府依舊沒有停止在各類社交平台上針對中文受眾進行的輿論戰以及謠言戰。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自2017年起,這些問題帳號便開始使用中文進行宣傳活動。

仇恨的政治

在《環球時報》報導內地學生撤離事件後,香港有綫新聞針對同樣問題進行走訪。而報導內容表明,並不是所有的內地學生都能夠認同中國官方媒體對事件的敘述:「刻意誇大情況,很挑動人的情緒,讓大陸觀眾覺得香港都是暴徒,和香港不值得珍惜,失望到極致。我覺得無論你的立場是甚麼,這些基本的新聞素養都是蕩然無存。」

接受有綫電視採訪的學生表示,多數內地學生離開香港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大學已經停課,而不是《環球時報》方面報導的香港局勢不穩定:「真正覺得自己安全受到威脅,所以要離開的人,我目前知道的幾乎沒有很多。我有同學在離開中大時因為語言不通,示威者們幫他們詢問該怎麼離開,然後要留他們的電話號碼,說請你們到了深圳之後告訴我們,是平安的。」

而更加嚴重的在於:「相較於他給我們提供那一點點幫助,和他做出的這篇報導對我們的傷害而言,我覺得後者是更大。他損壞了中大的聲譽,損害了內地生,加大了我們內地生和本地生之間的裂縫。就是感覺他在吃人血饅頭。」

自付國豪事件後,被中國內地允許的香港敘事方式逐步轉入了「恐懼政治」與「分裂模式」的範疇。如同保守勢力對競選對手使用貶義詞進行與政策無關的人身攻擊一樣,北京政府的宣傳內容,通過暴徒、蟑螂、廢青等詞彙,期望通過對異見者的人格打壓來淡化示威者訴求的合理性。

通過宣傳光頭警長何君堯等香港警察或建制派人士,以及放大發生在香港的針對內地人士的暴力行為,政治宣傳與信息管控目的,已經從通過隔斷消息穩定局勢,發展到了通過製造仇恨對象,加深內地與香港民眾的隔閡,來維繫中國內地的威權政治制度。

2019年8月13日,示威者到機場集會,聲討警方濫暴,有參與集會人士展示在葵涌警署外向示威者舉槍的警員的紙板肖像。

2019年8月13日,示威者到機場集會,聲討警方濫暴,有參與集會人士展示在葵涌警署外向示威者舉槍的警員的紙板肖像。攝:林振東/端傳媒

在微博上,光頭警長已有100餘萬粉絲,並且在簡介當中註明「我是中國人」,其微博的熱門內容平均可以得到一千到四千個評論,甚至超過10萬個讚。

面對中文大學校園的衝突事件,光頭警長給出了這樣的評論:「現在的中大基本上只是一個廢虛。一所大學沒有應該有的質素,根本無需要再存在,也不應該再花一分一毫去把它重建,就讓它為香港紀念這次悲劇。香港的年青人要讀大學嗎?我們祖國大學多的是,學術成就也絕不比香港的大學差,最基本一定能教你知什麼是中國人。」這一條內容得到了超過兩千條評論,並且得到了超過500次轉發。相比之下,何君堯的粉絲也有將近100萬,其微博認證資質並非議員,而是何君柱律師樓合夥人。

從內地學生「撤離」到解放軍清理路障兩起事件來看,這些發生在香港街頭的場面與內地主旋律電影《戰狼》和《紅海行動》當中的橋段十分類似:在電影當中虛構的營救行動、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對「祖國」及其武裝力量的認同,都成為了這些內容主打的訊息。

到目前為止,《戰狼II》仍舊把持著中國內地歷史票房冠軍的頭銜。這預示著一個或許令人感到不適的現象:極端的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政治,在中國內地的現有體制下,擁有巨大的煽動性與號召力。

從最初的封殺一切信息,到煽動內地民眾對香港人的憤怒,北京的行為似乎表明,他們對聆聽示威者的訴求沒有興趣,他們正在準備接受更高的代價,並針對示威者採取升級化的暴力行為。

從宣傳內容到政策傾向,北京與香港政府的立場令人感到擔憂:在政策愈發保守、談話空間逐漸縮小的背景下,不僅會讓人憂慮眼下的香港局勢會如何發展,也令人擔心在這場運動之後,北京會採取什麼樣更強硬的手段去「對付」香港。

(昌西,獨立撰稿人,關注時政、移民、及網絡審查對民眾輿論的影響)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反修例運動 中國政治 香港 互聯網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