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2019冠狀病毒疫情

新帝國主義與 China First :一個中國,兩種民族主義

民間種族主義的圖景,與官方的大戰略之間,存在着怎樣的對立和統一,是否真的彼此相排斥?

2020年3月27日,一名男子到訪北京的萬里長城。

2020年3月27日,一名男子到訪北京的萬里長城。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韓大狗

刊登於 2020-05-04

#韓大狗#中國#評論

在 COVID 疫情的影響之下,種族主義這一話題再度被推上了中文媒體熱議的中心。一方面,對海外華人在歐美國家遭受歧視性待遇的擔憂成為焦點,尤其是主打留學生受眾群體的諸多自媒體,對這一問題關注頻繁。而另一方面,在中國,尤其是在廣州工作和學習的黑人群體在疫情中被房東趕出出租屋、被賓館拒收,而導致無家可歸,並遭受警察暴力對待的新聞,則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並暴露出中國公眾輿論中自身的種族主義傾向。大陸網路上的輿論持續發酵,其中不乏激烈的種族主義言論。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充斥着關於黑人群體「非法居留」、「不正經工作」、「從事犯罪活動」的指責,以及對將黑人趕出門外的房東和商家的支持。

近幾周來,歧視問題則演變為了外交事件。非洲多國就此向中方表達關注,非洲國家聯盟和其多個成員國也照會中國大使,對此類事件表示譴責。對此,中國官方不免要盡力挽回國際形象上的損失。一方面,外交官員發言譴責種族歧視行為,「高度重視」、「認真處理」;另一方面,相關報導在網路上被火速查禁,就此事發表過意見的微信公眾號也紛紛刪除文章。

毫無疑問,中國官方面對着控制輿論的巨大壓力。中國長期以來試圖塑造自己作為非洲各國的好朋友和支持者的形象,並取得了很大成功;而就在廣州的種族歧視風波爆發之前,埃塞俄比亞籍的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針對台灣的「種族歧視」指控,雖然頗具證據方面的爭議,卻也使得中國在種族政治這一話題上佔據了某種道德上風。因此廣州出現的歧視黑人事件,無疑是對中國外交軟實力的巨大打擊。

外交風波暴露了官方的輿論口徑與民間的民族主義之間的緊張關係。單從此次事件來看,中國民間種族主義的輿論爆發,是對中國外交形象甚至政府權威的衝擊;然而在官方輿論時常鼓吹排外思想的背景下,民間輿論的形成與官方立場顯然不是二元對立,而是存在着更為複雜的辯證關係。那麼,這種種族主義的圖景,與官方的大戰略之間,存在着怎樣的對立和統一,是否真的彼此相排斥?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