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台積電千億赴美投資:技術外流隱憂與利益拉鋸下,台灣如何取得主動權?

面對台積電巨額投資美國,台灣該如何衡平自身利益與風險?

台積電千億赴美投資:技術外流隱憂與利益拉鋸下,台灣如何取得主動權?
2025年3月6日,台灣總統府,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出席記者會,獲總統賴清德稱讚其公司對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的計劃是「台美關係歷史性的時刻」。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5年3月3日,美國迎來歷史上一筆單筆金額最大的海外投資案,主角來自台灣。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於白宮,協同美國總統特朗普(台譯:川普)、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共同宣布將投資美國三座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廠與一座研發中心,總價值共約1000億美元。

美國輿論歡聲雷動,認為此投資案保證美國重返半導體製造大國之路;不僅振興因全球化而陷入低迷的本土製造業,也提供別於依賴台灣的另類選擇——半導體將能在美國製造、封裝,並直送客戶。台灣方面卻呈現一片風聲鶴唳:技術被掏空、矽盾被拆解、台積電被迫成為「美積電」等質疑聲浪,不絕於耳。

台灣總統賴清德隨即邀請魏哲家召開總統府記者會,安撫民心。記者會上,魏哲家強調最先進製程產能、技術仍根留台灣,而且預計於美國新設的研發中心,其規格也難比台灣,功能僅止於協助當地產線強化既有的製程,而非獨立於台灣總部獨自推進前沿技術。或許有人擔憂台積電「講得太白」,但如此大動作向公眾釋疑所展露的自信,其實正顯現台積電,乃至於台灣半導體先進製程在當代「台-美-中」三角博弈格局中,舉足輕重之地位。

台積電應「挽救」英特爾?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