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蔡瀾逝世與最後港式風流:「香港四大才子」稱號曾是大陸輸入?

遊離於各種力量價值之間,他可以一邊發展大陸餐飲業務和社交平台,又和香港一度風光的廣義民主派、前自由媒體及政界人士打成一片

蔡瀾逝世與最後港式風流:「香港四大才子」稱號曾是大陸輸入?
香港作家蔡瀾於6月25日去世,享年83歲。攝:Edmond So/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蔡瀾(1941-2025)先生數日前於香港養和醫院逝世,在眾多紀念他的評論中,都繞不開連他自己都不承認的「才子」稱號,以及因他自身經歷和言論的種種矛盾而引起的不同誤解。

更遑論從香港本身的文化記錄角度出發,據筆者回憶,四人走紅的時期及晚至九十年代,在社會普遍層面,其實並不存在把蔡瀾、金庸、倪匡和黃霑並列為「香港四大才子」的說法。作家沈西城曾指出,由金庸、倪匡、蔡瀾「三大才子」發展到包括黃霑的「四大才子」說法可能產生於2008年以後,而也是在此前數年,筆者在中國內地便聽說有此講法,故此個人結論這稱號的源頭極可能是源於中國大陸,並於00年代中期開始流行 。

但這「四大才子」的說法在後來乃至當下如此普及,以至香港民眾也普遍接受,如理解它是作為一個「外來」的概括稱號,則能以他者觀點,從旁看出了一點香港流行文化和廣義上的香港文人的特色——這個界定「香港式才子」的過程,某程度上,也同時是在界定香港流行文化之本色。

「香港四大才子」是一個反過來由中國灌輸進香港的稱號,它產生的背景有獨特的香港文化與其時中國大陸文化發展的辯証性質。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