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正在進入「女多男少」的時代。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自 2013 年起,中國女性在本科階段的入學人數,都略微領先男性。從 2019 年開始,女性在碩士階段也實現了反超。
但這個性別優勢並沒有延續到博士階段。根據最新 2023 年的數據,女性佔博士生入學人數的 42.1%,低於男性許多。

受益於九年義務制教育和全國統一高考,中國女性在制度上享有與男性相同的受教育機會,但為何並未為女性帶來同樣的「讀博」選擇?在研讀數據和文獻、探訪學者同高校師生後,端傳媒發現,學術研究作為職業選擇,在今天仍然是一條充滿男性氣質、更為男性而設計的道路。
博士的就讀年齡是對男性的第一「利好」。在中國,由於本碩博連讀普遍,博士生入學時的年齡多在 25 歲左右。讀博期間正好是女性被社會認為的最佳結婚生育年齡,婚育的社會壓力把一大部分女性排擠在科研之外。

「女生順利畢業可能二九、三十,男生這個年齡可能是三十而立,女生這個年紀就是大齡剩女」,在湖北某雙非高校數學系即將碩士畢業、不考慮讀博深造的女生 Heidi 打趣說。
相比較同年齡段從事其他職業的女性,中國高校普遍沒有產假、哺乳假、生育補貼等政策支持。2022 年全國人大代表周燕芳曾在兩會提議,讓在校女性碩士和博士享受法定產假和學業補助,但這一提議至今沒有落實。這意味著如果女博士生在讀博期間懷孕,往往需要同時兼顧科研與生育,要麼選擇暫時休學。
來自中國大陸某 985 高校、長期研究文化與教育領域性別問題的學者劉君向端傳媒介紹,近年來博士培養期限變短,大多要求四年畢業,超期會被分流甚至清退。高校就業市場招聘也在嚴格控制年齡線,有些要求應屆博士在 32 歲以下。而女性整個生育過程,從備孕、懷孕到哺乳會佔據兩至三年的時間,面對巨大的發表壓力和就業壓力,選擇在讀博士期間生育的女性極少。
上海一所頂尖高校人文社科類專業的博士生阿初告訴端傳媒,儘管有將生育納入人生計劃,並且自己的導師不排斥學生讀博時婚育、也不要求坐班,但她還是不準備在讀博期間做這件事。她希望能按時畢業,以盡可能年輕的狀態尋求教職。阿初同系學姐畢業時因為臨近 35 歲,找教職工作時頻繁碰壁。

除了婚育壓力,以男性主導的學術環境對女性的隱性歧視,也表現在博士深造的各個環節。
多位受訪者向端傳媒提到,在博士招生時,男性博士生導師更願意招收男學生。「男博導們對於女性就是有一套系統的成見,覺得她們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不適合高強度的科研任務;或是(覺得女博士生)事情很多,要去談戀愛和生孩子。」在英國讀完博士、回到中國某 211 師範高校社會學院任職的講師一杭觀察到國內高校的普遍情況。
中國高校的男性博士生導師的人數遠高於女性。根據中國教育部數據,男博導在 2022 年佔比高達 84%。換言之,在五位博導中,有時可能連一位女性的身影也見不到。
劉君認為,這些年高校裏的 #MeToo 運動一定程度影響了男博導的選擇。他向端傳媒說,「現在博士招生越來越規範、指標越來越少,一個博導一般一年只能招一個。加上國內高校文科導師和博士的指導互動往往是『師徒制』的,指導形式和地點都相對隨意。為了規避可能的、想象中的風險,在面對同等優秀的申請人時,一般會首選男生。」
進入讀博士階段後,女性相比男性更難獲得學術成果。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研究者基於「2017 年中國博士畢業生調查數據」,對比了博士階段男性和女性在學術表現上的差異。他們發現,在學術產出方面,女性的期刊論文數量及專利數量均要比男性低;在按期畢業上,女性延期畢業的概率比男性高出 18 個百分點,其延期時長也比男性要長 6% 。
女性對讀博士的滿意度也更低。一篇基於《自然》雜誌 2019 年對全球在讀博士生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發現,女性的讀博滿意度顯著低於男性,中國女博士生的滿意度最低。

研究通過對問卷結果進一步分析發現,女性博士生相對男性更難處理學術與家庭的矛盾,師生互動頻率與質量更差,她們更容易受到同伴或導師的欺凌、歧視與騷擾。
在香港某大學計算機系任教的女性阿穗提到在本校讀博士時期的經歷。當時她的男導師對男學生可以更像朋友的方式相處,互相關心、開玩笑,而她與組內的其他女同學被排擠在組外,沒辦法融入他們的男性圈子裏。
一杭也提到,中國高校盛行的師門文化,讓她極度不適。一杭認為一些男博士生與導師的師徒關係更像是父子關係,「非常講究師承、誰是誰的學生以及師門有一個共同的理念需要傳承。這是一套男性的系統。」
博士入學時仍佔比 42% 的女性,到博士生導師階段只剩下 16%。 對於那些想要博士畢業後從事學術工作的女性來說,越到象牙塔的頂端,會發現女性越少,越避不開和男性同盟打交道。
學術界的性別歧視並非是中國所獨有的現象。放眼全球,博士階段的女性佔比,都較碩士階段有所回落,並在高校研究職位上持續下滑。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 Anaïs Llorens 等研究者在 2021 年發表的論文中發現,在多國的學術界,女性在第一作者的署名、論文引用量、知名期刊的投稿成功率、專利申請成功率上,都低於男性。女性科學家獲得的資助、獎項和獎金較男性少,學術招聘、終身教職和晉升機制也更有利於男性。研究者指出,性別歧視是全球學術界都亟需解決的問題。
(應受訪者要求,Heidi、劉君、阿初、一杭、阿穗為化名)
有两张图片的注解放反了……
進一步還可以比較一下中外對於女性在學術路上進修時保障政策。我還想過能不能通過碩博導師的評價網站做一些數據分析😂,不過可能會有幸存者偏差的風險以及成本的問題🤔
可以加上博士生導師的視角,以及各國女性碩博懷孕及讀博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