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總理訪中重啓兩國關係?中國經濟壓力大,太平洋仍是熱點|Whatsnew
雙方對部分澳中矛盾的核心議題暫時採取了「擱置」的處理方式。但這種處理,也意味着圍繞這些問題的衝突隨時還有機會再次燃起。
習近平調整婦聯地位,提出「防範婦女領域風險」|Whatsnew
儘管婦聯主席罕有地由國務委員兼任,但如今中國最高級女性官員的實權遠不如2000年代初期。
習近平撤去防長李尚福職務,秦剛亦被免去國務委員|Whatsnew
李尚福的去留,此前被視為影響中美兩軍交流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帶一路峰會時隔四年重開,俄烏戰爭巴以衝突致影響力參與度下降|Whatsnew
新「八項行動」反映出,中國在試圖改變「一帶一路」早期作為對外投資和資本輸出項目和「戰略」的定義。
習近平時隔一年再訪新疆,強調經濟但更強調穩定|Whatsnew
相比2022年的視察,此次講話也透露出習對地方維穩形勢的擔憂和強調。
聯合國稱多極世界是風險,南非金磚峰會談了什麼?|Whatsnew
相比七國集團的合作程度,金磚國家之間的矛盾張力要遠遠更大。
習近平的新經濟團隊:軍工系出現,黨控制金融,改革派即將離場
以金融監管改革為重點的黨政機構改革會帶來什麼變化?親近市場的「改革派」官員還能在體制中存續嗎?
中國總理李強,會成為民營經濟的守護者嗎?
以習近平親信立足的李強,在面對意識形態壓力時,能否守護住民營企業,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檢驗。
裴宜理x傅士卓x齊慕實:習治下,徹底的權力集中和徹底崩潰之間,沒有中間地帶
總的趨勢是,中共的政權越來越多地關心自己的控制力,而越來越少地關心民衆的具體問題。
林穎佑:大陸軍主義復活與台海幫確立?解讀二十大中央軍委會成員
聽「習」指揮,這絕對是雷打不動的硬道理。
從習近平到「習家軍」,各地華人如何看待中共新一屆領導層
「中國接下來的路將是一場大賭博。」
中共新一屆政治局常委產生,習近平全面掌控領導層
曾被認爲有機會競爭總理位置的胡春華,不僅未進入7人常委名單,也落選24人的政治局委員。
王信賢:中共二十大人事「猜測」,及台灣需考量的三個劇本
二十大人事大概是最近30年最難預估與「猜測」的一次,主要是過去的規則與慣例由於習近平因素可能被打破或調整。
鄧聿文:中共二十大,可以做哪些推測,什麼仍是未知?
二十大兩項關鍵議程的懸念實際已經揭曉,正按習的劇本上演。
普京與習近平的賭注:沿南北軸線重塑國際格局
在俄羅斯和中國與西方的關係日益惡化之際,兩國正尋求重新構建全球權力分佈,相關努力有望在未來幾年中使它們受益。
主權移交25年後,香港正全面「學習貫徹習近平講話精神」
香港人對這類「習精神學習班」或會陌生,但中國大陸在境內推行思想教育多年,近年更熱衷在各層面宣揚「習近平思想」。
沒有遊行的黑衣白衣、社運人士無故遭搜屋——七一剩下一片紅和藍
「50年不變」過了一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香港不能亂」。參加愛國活動的人說,有中國心就不怕颱風。
防疫的清零困境,與二十大之年「中國道路」論述的內部撕裂
通過俄烏戰爭和上海疫情,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是,中國的國家機器在各方面都出現了板結遲鈍的痕跡。
砍伐榕樹引發廣州官場洗牌:習時代的「揣摩上意」與「治理現代化」之間的矛盾
「政績觀錯誤」、「缺乏文化底藴」,以及最重要的——「沒有做到時時事事處處與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要求對標對錶」。
習近平21個月未出國門,外交工作轉為線上
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一直沒有踏出國門,在他本人國際形象下降之際,預計他也不會很快恢復環球外交活動。
習近平推行全國性房地產税計劃遇阻
據知情人士說,在內部討論中,黨內精英和普通黨員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房地產税計劃的反饋絕大多數都是負面的。
專訪施永青:共同富裕之下,「中國共產黨要重寫黨綱」
國安法年代施永青依然敢言,連番批評中國共同富裕、三次分配的新路線 。「我為香港做了一個示範,香港還可以妄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