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Whatsnew

中國兩會取消總理記者會,35年傳統宣告終結|Whatsnew

2023年的首次記者會或為李強的唯一一次。改革開放形成的政府首長一年一度接受外媒提問傳統,今年走向歷史。

2023年3月13日,中國北京,中國總理李強在人民大會堂閉幕記者會上揮手致意。攝:Florence Lo/Pool/Reuters/達志影像

2023年3月13日,中國北京,中國總理李強在人民大會堂閉幕記者會上揮手致意。攝:Florence Lo/Pool/Reuters/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陳寶英

刊登於 2024-03-04

#記者會#政協#溫家寶#外媒#人大#李克強#總理#兩會#李強#朱鎔基#習近平#中國政治#經濟

在經濟不明朗的陰霾下,中國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和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俗稱「兩會」)在3月4日和3月5日分別開幕 。

當外界關注是否有新一輪的經濟刺激和恢復市場信心的措施時,全國人大在4日舉行記者會。其中,中新社中新網記者問及,人大閉幕後是否會邀請國務院總理出席記者會。全國人大發言人婁勤儉的回答則是:今年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如無特殊情況,本屆全國人大後的幾年也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

其介紹的理由是:去年已經邀請了新一屆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了記者會,「圍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明確了整個任期的工作思路。而全國人大開幕,李強將作政府工作報告,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受國務院委託將向大會書面提交計劃報告和預算報告,「社會的主要關切在上述三個報告中都有具體的回應」;而大會新聞中心將增加部長記者會和「部長通道」的場次和出席人數。從而統籌考慮以上安排,不再安排總理記者會。

這意味著,中共黨內的二號(有時是三號)人物、中國政府的首長,將不再按慣例每年一次地親自解答政策問題,而由部門其他負責人回答。無論其理由為何,這對中國政壇都是一枚震撼彈。

對李強來說,他僅在2023年亮相總理記者會,而今年人大是李強首次作為總理發布《政府工作報告》,但沒有中外媒體可以就此直接向他提問,往後數年他也將缺席這個重要場合。(延伸閱讀:《習近平的新經濟團隊:軍工系出現,黨控制金融,改革派即將離場》)

另據報導,法新社同日在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提問指中方是否擔心此舉體現「對外不開放」的態度,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則回應指感謝媒體關心並希望了解中國的大政方針,但這一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政府首長的「主場時間」

翻查全國人大的微信公眾號文章,人大閉幕後的總理中外記者會首次在1988年舉行,這個傳統至今延續35年。

資料顯示,這一記者會始於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局的成立,據曾任新聞局局長的周成奎的論述,「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是主旋律。大家感到,包括人大的各項工作在內,都應該是比較透明的,所以在1987年成立了新聞局。」全國人大新聞局有關負責人亦曾解釋,設置總理記者會的最初之意,就是讓境外媒體更了解中國的內政外交政策。

在1993年後,總理記者會漸趨常態化,歷任總理都在出席總理記者會時回答重要問題。在朱鎔基擔任總理的時代,更提出盡可能把提問機會給境外記者,不要事先安排,記者提什麼問題都可以。

在中國的輿論環境下,總理在內的高級領導人甚少舉行記者會,因此兩會後的總理記者會不但重要,且是中國政府首長難得的「主場時間」,期間總理直接回答中外記者提問,解釋中國的內政外交政策,亦展示總理的思考和精神氣質。

儘管記者會的提問被普遍認為是預先準備好的,但多年來的記者會上也有令人意外的回答。

2010年3月14日,中國北京,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全國人大閉幕記者會上回答問題。攝:Feng Li/Getty Images
2010年3月14日,中國北京,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全國人大閉幕記者會上回答問題。攝:Feng Li/Getty Images

最著名的總理問答可以說是2012年「兩會」上時任總理溫家寶的問答。

在那之前的2012年2月6日,原重慶市副市長兼公安局長王立軍前往成都的美國領事館滯留1天後離開,此後中紀委對王立軍事件立案調查,風波開始向連續數年以「唱紅打黑」運動聞名的時任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吹去。

3月14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人大閉幕的總理記者會,這場記者會長達3個小時。進入最後一個問題,路透社記者提問,並直接拋出了一個政治問題:「王立軍進入美國領事館以後,中央的有關部門已經進行調查。您本人是怎麼看待這個事件的?您覺得這一事件會不會影響中央政府對重慶市政府和市委領導的信任?」

溫家寶的回答中罕見地嚴詞批評重慶,並要求中共重慶市委、市政府務必就「王立軍事件」進行深刻反思並吸取教訓;溫又引用中共1981年否定「文革」的文件,警告「要認真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這被視為直接反對「唱紅打黑」。翌日,中國官方媒體證實:薄熙來將不再擔任重慶市委書記職務,從此落馬。

在這次記者會上,新加坡《聯合日報》亦問及政治體制改革,溫家寶亦強調「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取得的改革和建設成果還有可能得而覆失,社會上新產生的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每個有責任的黨員和領導幹部都應該有緊迫感。」

2012年進入習時代,總書記和總理的權力差異開始拉大。擔任總理的李克強的公開報導和媒體版面逐漸減少,無法再與此前的溫家寶和朱鎔基相比。這種情況下,兩會後的總理記者會便成為李克強較為難得直接向民眾傳遞信息的機會。(延伸閱讀:《從「破壁者」到「隱形人」:逝者李克強,和他擔任總理的中國十年》)

李克強在「兩會」總理記者會上的最著名發言是2020年5月。當被《人民日报》問到當年作為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政府如何在受疫情影響下保障基本民生時,李克強直言指中國「還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這一言論被一些人解讀為對習近平在2021年7月宣布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計劃有所不認同。

而在距其去世還有一年多的2022年,在總理生涯的最後一次記者會上,李克強同樣談到了增加收入、維持就業、改善民生等問題。在被日本共同社問到中國政府是否會進一步加強對企業行為的限制時,李克強當時稱「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都會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長江、黃河不會倒流。」(延伸閱讀:《合肥故居獻花現場:他們為心目中的好人李克強,開一場民間追悼會》)

2016年3月16日,中國北京,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大閉幕記者會上回答問題。攝: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2016年3月16日,中國北京,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大閉幕記者會上回答問題。攝: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2023年記者會:增加中亞和中東媒體,西方媒體減少

翻查過去五年的總理記者會,每年境外媒體的提問都佔五成以上。2022年李克強的最後一次記者會上,更有9家境外媒體提問,佔比近七成。

到2023年3月,習近平進入第三個任期,新任總理李強的首次總理記者會開始出現不同的安排。這次總理記者會首先提問的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而不像過去五年那樣是外媒。而雖然是次記者會上境外媒體仍有六成,但其組成不同。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是唯一一家獲提問的歐美主要媒體,而過去的外媒常客路透社和彭博新聞社沒有得到機會提問,取而代之的是烏茲別克斯坦《人民言論報》和總部位於杜拜的中阿衛視,這兩家媒體在過去五年的總理記者會裡,首次有機會提問。

2023年的記者會是李強就任總理的首次兩會記者會,亦可能是唯一一次。李強在回答中央廣播電台時首先界定「黨和政府」的角色分工,他稱國務院只是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貫徹好、落實好,「把黨的二十大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施工圖」。他又重點著墨民營經濟,稱「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會越來越好,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大。我們將在新起點上大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依法保護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

今年的兩會,外界原本期待總理如慣例親自解釋和回應經濟政策,安撫市場信心,但這一期望落空,外界只能在政府文件尋找答案。

值得回顧的是,李強就任總理後的第一次國務院全體會議上就對《國務院工作規則》做了大幅修改。(延伸閱讀:《當一切人事安排都盡在掌握,全是「自己人」的政治局對習近平又有何用?》)

其中,刪去的部分包括將國務院工作準則中「執政為民,依法行政,實事求是,民主公開,務實清廉」的內容,以及「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全面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國務院全體會議和常務會議討論決定的事項、國務院及各部門製定的政策,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應及時公佈」「涉及公共利益、公眾權益、需要廣泛知曉的事項和社會關切的事項以及法律和國務院規定需要公開的事項,均應⋯⋯依法、及時、全面、準確、具體地向社會公開」和「國務院及各部門要加強政策解讀,準確傳遞政策意圖,重視市場和社會反映,及時回應公眾關切,解疑釋惑,穩定預期等條目。

而增加的內容則包括了「國務院工作人員要旗幟鮮明講政治,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胸懷『兩個大局』、牢記『國之大者』,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政府工作全過程各領域」等段落。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