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經濟,習提出「以舊換新」和「新質生產力」,股市亦有回暖|Whatsnew

這些政策試圖提升製造業附加值,讓中國製造業擺脫薄利多銷但質量不佳的舊有軌道。
2024年2月14日,中國山東青島,一個孩子在青島西海岸科技館探索「鏡子的秘密」。攝:CFOTO/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大陸 宏觀經濟 政治 社會 經濟 金融

3月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中國經濟2024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左右。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中國2023年的最終 GDP 增長為5.2%。不過,彭博社的一篇報導表示,學界與產業界對這一數字存疑,不同專家估算的實際增長從1.5%到7.2%不等。

路透社的報導則指出,2023年,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房地產危機加深、通貨緊縮風險加大以及需求不溫不火令經濟復甦前景黯淡。(延伸閱讀:《降格為執行者的中國總理,和習時代轉為逆風的「中場時刻」》)

在一年一度的「兩會」上,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是熱門問題。與會人士與輿論的焦點主要集中於「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以及「新質生產力」。

「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是習近平2024年2月23日首次在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上提出的。

當時,他指「加快產品更新換代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要鼓勵引導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3月6日,在兩會上,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又在人大經濟主題記者會上提出,下一階段擴大消費的重點工作是推動汽車、家電、家裝廚衛等消費品以舊換新。

「以舊換新」包括了刺激二手交易。3月7日公佈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要求政府「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包括發展二手車出口、發展二手電子產品交易、推行電動汽車電池回收體系、將二手電子產品內信息清除流程予以標準化等。(延伸閱讀:《中國試圖參考歐盟做法,應對電動汽車「大躍進」後的電池回收難題》)

此外,生產「耐用消費品」、「推動高質量耐用消費品更多進入居民生活」也成為重點,可以猜測這一政策的目的包括了提升製造業附加值,讓製造業擺脫薄利多銷但質量不佳的舊有軌道。

中國的二手交易市場近年來正在蓬勃發展。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二手市場價值約為1.55萬億元,較2021年的約1.3萬億元有所增長。

不過,推動「以舊換新」不只是推動二手交易,也包括了大規模的舊基礎設施改建項目。其方案中提到要推動工業設備更換為更低碳的產品,還將對老舊的住宅電梯、供水、供熱、供氣、污水處理、環衛、城市生命線工程以及安防等設施進行大規模改造,類似改造也將延伸至交通、教育、醫療等方面。(延伸閱讀:《中國開年安全事故連發,南京火災凸顯「大整治」模式日漸無效?》)

共青團機關報《中國青年報》的報導引述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表示,「把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結合在一起,是統籌投資和消費、挖掘內需潛力的一個方面」。

除此之外,中國政府也希望通過此次行動,推動「節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產、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等方面的發展。

不過,文件中沒有顯示政府將如何獲得財政能力推行這一政策,只是提到「加大財稅、金融、投資等政策支持力度,打好政策組合拳,引導商家適度讓利,形成更新換代規模效應。」

2024年3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政協開幕式上飲茶。攝:Florence Lo/Reuters/達志影像
2024年3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政協開幕式上飲茶。攝:Florence Lo/Reuters/達志影像

習近平與中國官方近期屢次提到的另一個新詞是「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於2023年9月首次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當時他提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此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又多次提及這一概念。

曾任重慶市市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黃奇帆在其文章中表示,所謂新質生產力包括「新製造」「新服務」和「新業態」。「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的製造裝備和新的信息技術五個領域,「新服務」重點在於鑲嵌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當中,對全球產業鏈具有重大控制性影響的生產性服務業,而「新業態」重點在於全球化與數字化。

《華爾街日報》則在其報導中指出,這個口號不過是最高領導人換一種方式向各級政府傳達:需要集中精力打造中國的高科技和製造業實力,這些能力被視為中國能否在競爭中勝過美國的關鍵。不過,《華爾街日報》指出,優先發展的三大產業——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和可再生能源——僅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3.5%左右,不太可能促進中國經濟的整體性發展。(延伸閱讀:《大國軟肋還是彎道超車: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上的中國,還有機會趕超美國麼?》)

除了「以舊換新」與「新質生產力」以外,中國股市也是外界最關心的經濟問題之一。

自新年之後,中國股市終於擺脫一度瀕臨崩潰的狀態。《彭博社》的報導指出,中國股市飆升20%,這表明在過去一年多次出現虛假曙光之後,遭受重創的市場可能正在走向更可持續的上升趨勢。(延伸閱讀:《數說疫後中國經濟:封控解除一年後,在面臨什麼樣的危機?》)

不過,中國兩大交易市場2月20日宣布「持續加強對量化交易特別是高頻交易的監測分析,動態評估完善報告制度。」《金融時報》表示,過去六個月,中國的量化基金受到了市場監管機構更嚴格的審查,他們面臨政府要求他們停止長期拋售的壓力。報導又指出,這場拋售導致中國股指較2019年的峰值下跌了40%以上。而《華爾街日報》則指出,「中央政府不能容忍國家隊買入,卻發現量化基金在賣出。」(延伸閱讀:《高位站崗:為中國經濟下行買單的人》)

值得留意的是新上任的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吳清在近日的人大記者會上提到,「沒有投資就沒有融資,沒有買方就沒有賣方,只有投融資平衡發展,資本市場才能夠形成良性循環。」他又指出,「發行人必須是高質量的,上市公司首先要有良好的治理,有穩定的回報或者可以期待的成長性」,「一旦市場嚴重脫離基本面,出現非理性劇烈震盪、流動性枯竭、市場恐慌、信心嚴重缺失等極端情形,該出手就果斷出手,糾正市場失靈。」

讀者評論 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