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會日前落幕,習近平開啓第三個國家主席任期,組建了一個完全忠誠於他的領導班子,包括國務院內閣的人選。
在兩會閉幕儀式上,習近平的講話強調了安全和穩定,而沒有着墨經濟。隨後,新任總理李強則在記者會主要回應經濟問題,他表示支持民營企業家和民營經濟,並表示中國會繼續改革——「吃改革飯、走開放路」。
曾是中共中央黨校校刊《學習時報》記者、編審的政治評論員鄧聿文告訴端傳媒:「李強在記者會上的表現中規中矩,但也沒有讓人失望。」他說,習近平是第一個有權力完全決定國務院內閣人事任免的領導人。他評價,一方面,政府的權力相對於黨變得更弱勢了,另一方面政府也因為人事上都是習近平的親信而比以往強勢了。
不過,在政治家的表態之外,新的經濟團隊會如何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以金融監管改革為重點的黨政機構改革會帶來什麼變化?親近市場的「改革派」官員還能在體制中存續嗎?這篇報道回應這些問題。
國務院經濟團隊:更少經濟專家,更多軍工派
「大多數的副總理或以上級別的官員都不是經濟方面的技術官僚。」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政治經濟學教授史宗瀚(Victor Shih)告訴端傳媒。
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排位第一的副總理丁薛祥是習近平在浙江和上海任職時的秘書。李強沒有當過副總理而直接擔任總理,只有在浙江、上海等經濟強省主政的經歷,他最重要的角色是習近平的親信,但其親商形象也被一些人視為是積極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