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ng queer
性別模糊,取向多元,格格不入,「生活西化」--我們在這裏講述酷兒社群的抗爭。在威權的壓抑、信仰的掙扎和社會運動的起伏裏,他們試圖撐起一把把挑戰既定規則的彩色雨傘。

端傳媒電子書 | 台灣同志平權
挺同和反同的拉鋸戰,透過硝煙看清楚話語。

香港同運會落幕之後:中港台參賽者的遺憾、矛盾、與「共融」
以國安之名的反對聲、轉趨低調的政府態度,活動落入尷尬境地。「只能說,時間點沒站在香港這裏。」

香港同志配偶住屋權的未竟之路:「如大家仍有希望,我便去承受」
香港劇變,同運漸趨低調,司法覆核申請人之一Nick卻決定首次出鏡受訪。

我所親歷的曼谷驕傲遊行,果真是性少數群體的高光時刻嗎?
「亞洲最LGBTQ+友好的國家」,可能不過粉紅經濟帶來的假象。

「拗直治療」在香港:誰造就了同志基督徒的罪與苦?
「說改變性傾向是自願的,但為什麼他們會想改變自己的性傾向呢?」

為了活下去,中國LGBTQ組織改名、商業化、接軌主流價值觀
「即使都關門,還是會有新的組織出現。」

夢珂:羅琳「恐跨」翻車?跨性別權利、「共同體驗」與女性抵抗性身份
無論是站羅琳者還是踢爆羅琳者,這次羅琳事件所激起的討論都是一件好事,因為關於跨性別者的政治權利和哲學討論由來已久。

Are We One? 線上影展拆穿了多少多元化謊言?
如何才能避免落坑,不被爛片圍困,也不成為行業壟斷和白人中心主義的幫凶?

喬瑟芬:後同婚時代,讓性解放重回檯面
自由戀愛已是共識,但我們還可怎樣思考性、愛、婚與家?

不被法律承認的母親,中國首例同性伴侶撫養權糾紛案
迪迪和伴侶在美國登記結婚,倆人通過試管嬰兒,誕下一兒一女。婚姻破裂後,迪迪發現:「在中國,沒有法律支持我和兒子有聯繫。」
影像:台灣同婚合法日,超過500對同志伴侶登記成婚
5月24日是台灣同志婚姻合法化的第一天。截至當日下午17點為止,共有500對同志伴侶進行登記結婚,當中男同志為171對、女同志為329對。
同婚合法日,回望1998:台灣同志二十年尊嚴之路
2019年5月24日是台灣同志婚姻法案生效首日,今後,愛上同性的台灣人都在法律上享有平等婚戀的權利。這條平權之路走得迢遠,1998年無疑是其中的關鍵之年。

江河清:超越「亞洲第一」——同婚勝利之後,要繼續做與說的同志平權
儘管這個描述是事實,但我認為要瞭解台灣婚姻平權運動,就不應該只是聚焦於同性婚姻合法化本身,彷彿台灣只是剛好追上西方國家的進步議程。

何偉:難民與小偷——一位埃及同志的出逃記
90年代,甚至沒有合適的詞彙來稱呼同性戀者。Manu的伴侶因罪惡感太深,會將言行暴力發洩在他身上,「他們愛我也關心我,但內心深處的某種觀念,又讓他們恨我。」

一個北京同志的80年,「是那種人,我就要過那種人的生活」
這輩子,他有過三個正經男友。因為喜歡男人,丟了老師的工作,被勞教數年。出來後,他形成了低頭走道的習慣。他始終記得,母親臨終前,他想握住她的手,卻被使勁甩開。

《Girl》(夢女芭蕾):順性別者對性小眾電影所懷的敏感與謙卑
作為性別運動路線之爭的一個面向,性小眾電影怎樣拍才「恰當」的爭論一直存在。

《誰先愛上他的》訪問:你看到的都是垃圾桶裏撿回來的鏡頭
戲中人阿傑不明白華人的倫理困境:為什麼讓父母不難過、不擔心是為人子女的責任?為什麼身為一個同志會讓父母難過?

林蔚昀:8本LGBT繪本,和孩子一起看見彩虹的光芒
和孩子談性平教育,從來都不會太早。重點是如何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來談,才能讓他們明白,人權和性平就像餅乾和腳踏車那樣日常。

在信奉伊斯蘭的科索沃,當第一個公開出櫃的跨性別人士
上個世紀九零年代的戰爭陰霾不再,一個多元民主的包容社會正逐漸成形。這個小小的巴爾幹國度正在顛覆世界對他們的印象。

金奕村:粉紅經濟,會是同志運動的解放還是災難?
粉紅經濟的萌芽與發展並非自發的生長過程,而是各種社會力量和話語介入下持續性的建構過程。

在同性家庭長大:是「有愛足夠」還是「不合範式」?
同性婚姻合法之後,「彩虹家庭」成為顯性話題。人們將目光投向這些成長在同性戀家庭裏的孩子們身上,反覆審視。卻容易忘記,一个家庭的模樣,最因人而異。

專訪社會學者江紹祺:立足香港橫跨中英,記錄華人男同志的生命軌跡
處在倫敦和中國大陸之間,香港的同性戀群體是否也體現了中西雜糅的特性?「粉紅經濟」和流行文化扮演了何種角色?移居英國的香港男同志如何應對異質文化?陸港兩地的同志平權抗爭又有何不同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