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一個法國人說起最近的跨性別電影《Girl》(港譯《夢女芭蕾》)。
「主角是個15歲的『男孩』。」我雙手比着引號,「她自覺是女孩,正在等待手術⋯⋯」還未說完,就聽見他問:「她的父母呢?」「她的父親很支持。她還想成為專業的芭蕾舞者⋯⋯」「很支持?為什麼?」他又問,「我意思是,當然每個人都想做自己的選擇,但15歲真的能清楚自己要什麼嗎?」
我正準備將故事娓娓道來,卻沒料到對方會問這樣的問題,一時語塞。大概是感受到氣氛尷尬,他開口:「那最後怎麼了?」「她無法繼續承受等待手術的煎熬,自己動手⋯⋯」「噢⋯」他留下一個像是在說「看吧」的神情。而我邊懊惱自己竟把這電影介紹得如此沒趣,邊反省我因對法國人的刻板印象而來的失落。

我忽然想到戲內 Lara 的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