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台湾与今日香港:小野老师与香港电影(新)新浪潮风物

三十年前的台湾与今日香港:小野老师与香港电影(新)新浪潮

由台湾的新浪潮记忆讲起,今天香港的创作环境是否能够(或已)推进另一波电影浪潮?

《坏教育》:当名校陷入“教育”场所的权力角力

当“校誉”面临毁损,那些看穿“教育”内部权力机制的人,为何大多还是选择沉默……

《导演先生的完美假期》:天堂何处?就在巴勒斯坦

60岁的导演十年出新作,以无比澄澈的眼光重历人间,其包藏的机心千帆过尽,一切原该化作入眼云烟的老神在在

访问《金都》导演黄绮琳:人说我的主角性格很讨厌,但那是生活

“我喜欢电影,无论里面多么残酷,它都是美好的。”

专访金燕玲:每次受伤,她都会回到香港的银幕上

“所以不是我挑别人,而是这个机会来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有没有把握到。”

《饥饿站台》影评:不是人性之恶,而是制度反思

近年来西班牙电影越来越受到中文世界的关注,话题之作《饥饿站台》再度引起东西方观众的不同讨论。

比日本当女导演有多难:男性主导的映画世界金字塔

女导演很麻烦?对比国内数位以严厉暴躁闻名的男性导演,女导演却成为多愁善感、无领导能力的刻板印象。

戏院停业之后,我在家温习了去年的法国电影和凯撒奖

不能去到电影院朝圣,家中安坐也可以与错过的好片再相遇。因为凯撒奖风波,我仔细看了看这些入围影片。

《狂飙一梦》导演廖建华:革命可以告别吗?寻找历史缝隙里不被记得的人

“大叙事底下那些不被记得的人们,如同历史缝隙里的孤魂野鬼,他们的日常、悲欢喜乐,成为我最在乎的事。”

获凯撒奖引女星离席抗议:大导波兰斯基有资格喊“我控诉!”吗?

波兰斯基更好的做法是在现实中提出对他指控的有效辩护证据,而不是假公济私,甚至过犹不及地为自己制造洁癖式的代言形象。

威尼斯酷儿狮奖得主程力专访:被保守地养大,所以想冒险

为了拍《荷西的十九岁》,程力在举目无亲的危地马拉一住就是两年,他宁愿坚持自己是一个 outsider。

昔日缔造电影历史,今日编辑集体辞职:《电影手册》不能接受的是什么

其实资金介入与“指导”基本从《电影手册》创办伊始便存在,所以今次事件,股东干涉也许不是核心问题?

柏林影展日记:另一部 DAU. degeneratsia,曾经给过好评的观众也愤然离开了

五星与一星的评分对垒下,捍卫的是关于影像的极致艺术和人的道德准则。

首任总监曾是纳粹高官?柏林影展如何于历史瓦砾中迅速止血

“过去的历史是无法超克的,因为过去无法被改变。但是,闭眼不看过去,只会造成对当下显著的盲目”

柏林影展日记:引爆口碑的 DAU,是伟大艺术还是失常的监狱实验?

毫无准备之下,我在柏林看了一场颇具争议的电影,有人说它伟大,有人中途退场。

马来西亚导演廖克发:用台湾的自由去做最好的事

在倡导自由和多元的台湾,所谓的“台湾人”是什么样子?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样子?

情人节片单:刁钻闪亮的爱情影剧十年选

如果你厌倦四平八稳的浪漫故事,今天请看看我们为你选出2010-2019十年来难忘的独特影像作品。

若放不下对婚姻的贫瘠认知,谈论《婚姻故事》就是浪费

这部失意于奖项的电影并非要讲婚姻和感情的吊诡,粗暴的感同身受便错过了作品的精彩之处。

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揭晓前评析:应该入围的女性电影人去哪了?

学院曾为奥斯卡多元化锐意改革,多方吸纳会员,然而呈现的结果依旧如此单一,那些原本可能入围的电影人她们去哪儿了?

病毒,恐惧与控制:关于传染病的十三部延伸观影片单

提及疫情,除了漫天及时与延迟的消息之外,这十三部影剧多多少少讲出了人的无力。

金马、金鸡隔岸赛果:平行时空各自安好,华语电影的未来将要如此吗?

不可抗力带来的伤,被包覆在实至名归的阳光里,但所有爱电影的人,都知道整件事让人多痛苦多无能为力。

那些和《小妇人》一样被掐住咽喉的女性电影

在保守浪潮中的多元化/性平文艺作品,多数给人一种谨小慎微的感觉,看似开放的语境最后还是变成束缚?

专访导演深田晃司:我没有刻意要拍女性电影

深知电影可以变成意识形态的工具,深田晃司期望自己在创作剧本时能够退后一步,更冷静地处理故事和情感。

陈志汉谈纪录片《一念》:拔管不拔?台湾健保制度造成的“过度医疗”

生死从来无法断言,并不止医疗有没有效,他在意的不是被拍者行为对错,而是纪录片作为探索方式,会带我们前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