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ival》:时间一到,我们就会经历悲伤风物

《Arrival》:时间一到,我们就会经历悲伤

当你知道何年何月何日是你人生中最悲伤一天,你还如何去安身立命?未来已经存在,只是还没有到我们的份去经历……

中国电影青年图鉴:在这工业中快乐与迷茫

如何确保创作自由?是否应该努力进入主流?身为独立电影人难以定论的得失与悲喜

墨西哥裔看《Coco》:透过伤口呼吸,让其他族群看见自己

看了很多篇关于《Coco》的评论后,仍不免感到遗憾:创作者用心为观众打开一个文化世界,但论者却视而不见,以评论任何一部华人电影、欧洲电影、好莱坞电影的视角与方法论套在这部电影上头……

专访黄英雄:拍出《台北物语》的导演都在想什么?

《台北物语》放映的38天,无疑对许多台湾观众是一场魔幻体验,观众觉得电影“烂出新高度”却又陶醉于电影的荒谬感,票房意外创新高。面对“烂片封神”的评语,导演黃英雄自己怎么想?

庙、市场、警备车,杨雅喆的台北三处

他从小在庙里,看尽裸体和“地狱的故事”;在市场内穿梭,观察台北城里的“笼民”生活与贫富差距;高中时代,参与台湾解严后警民激烈冲突的社会运动,却在20年后被抓上警备车......。

专访《一念无明》黄进:怎样才对这世界有好一点的想像

每个年代都需要新事物,去冲击旧的,学习旧的⋯⋯

2017年,什么才是奥斯卡奖心目中的“最佳外语片”?

中港台三地能正式入围奥斯卡外语片的电影屈指可数,是价值观还是电影工业的差异?

英雄救猫咪,电影才好卖?你爱上过这些经典猫主角吗?

养猫的快感在电影里怎样呈现?猫在电影之中的疗愈作用会对电影本身有怎样的影响?猫竟然从符号慢慢变成了角色。

《嫲烦家族3》影评:山田洋次如何反潮流重建家庭秩序?

反潮流地高歌家庭价值,并非一成不变遵循守旧的家庭伦理,山田洋次用三部电影诠释问题家庭如何重新出发

《银翼杀手2049》影评:记忆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人类的记忆错误百出,在这个未来世界却成为了决定地位高下的标准。

纪录片国际影展谈:独立纪录片存在“中国叙事法”?

现场观众提问,为什么这部电影和我以前看到的中国故事那么不一样?

利爪钝了──《黑豹》背后的美国大国意识

瓦干达到底是非洲中心主义的一个意象,是美国漫画意识反抗的一次更新,还是“美国”大国意识的一种投射?

《大佛普拉斯》影评:贫穷“低端”到一定程度,神佛也将你拒之门外

好的创作者在这一则中南部台湾故事看到了世间的苦。

2018年的电影佳作:虚构也可以很真实

遇上一部好电影靠的是运气吗?以下片单是我们的善意提醒,请别担心,好电影就快来了。

陈果专访:不用刻意解读,就当《三夫》是有社会意识的 AV

被访者要么会大说特说政治见解,更多是避而不谈,陈果有时是前者,有时是后者。

专访雷光夏:特別不好的电影音乐才会让人察觉

《范保德》音乐上不需要具备太多“主题”,乐念应该紧紧附着在一两个主题上。 下行的音阶,跟男主角的命运有关系,即将坠落,即将死亡,却又能转而再生。

詹正德评《燃烧烈爱》:世界深不可测的谜题从何而来?

韩国城乡落差来于二战后地缘政治演变,同代成长的青年人纵有贫富差距,但内心都充满对现实的愤怒、荒芜、憎恨与迷惘,命运纠缠无解,终将化为团团烈火⋯⋯

张艺谋《影》:竭力营销中国美学,“国师电影”沦为一场奇观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张艺谋被戏称为国师。《影》与当下时代的互文,倒使其不失为一部典型的“国师电影”。

《东京夜空最深蓝》石井裕也:活在这个世代,我很不安

石井裕也成长在日本经济破灭的年代,他带着颓废,想要拍一些为存在而努力的人,想用电影分享爱。

超低价电影票或将消失,禁票补是中国影市新转机?

中国电影制片方为了降低电影票价,曾斥钜资补偿给电影发行,近期纷纷扰扰的传言却说,一部电影花一亿元票补的日子过去了。

廖伟棠评《大世界》:为了成为彼此的凶手

导演刘健固执地花了六年时间完成这部动画电影,正好从乡镇反射出魔幻的现实中国。

《树大招风》三导演专访:找回1997年的香港,找回1997年的香港人

该如何再现1997年的香港呢?不仅要找到相似的景观,还要找回当时香港人的心态。

《大佛普拉斯》导演黄信尧专访:我的作品真是关于“底层生活”吗?

政治运动和电影似乎都无法改变社会,黄信尧的信念戳破了某种对电影的假想,讲述被熟视无睹的荒诞人生。

《广告牌杀人事件》:所有自诩正义者都难把正义维持到底

在这个正义形式的面前,人们是看不到其背后的;在广告牌前,人就划分成两边,需要靠向一边站。